位于山西省渾源縣城南四公裡恒山金龍峽的半崖峭壁間的懸空寺,集佛、道、儒于一身,是國内現存唯一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獨特寺廟。
為什麼要在這個懸崖上建造這樣一個“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寺廟?話說北魏時期,一位天師道長仙逝前留下遺言,要建一座空中寺院,以達“上延霄客,下絕嚣浮” 。于是建此寺,原名玄空寺,釋道教“玄”,佛教“空”之意。因寺廟懸在空中,才被人稱為“懸空寺”。
懸空寺的總體布局以寺院、禅房、佛堂、三佛殿、太乙殿、關帝廟、鼓樓、鐘樓、伽藍殿、送子觀音殿、地藏王菩薩殿、千手觀間殿、釋迦殿、雷音殿、三官殿、純陽宮、棧道、三教殿、五佛殿等。
懸空寺整個建築分為四組,南端是全寺唯一“腳踏實地”的建築。第二組為三層木樓閣,一層是呂祖殿,二層為三官殿,供奉天官、地官和水官,三層為雷音殿,供雷音寺如來佛。第三組為兩層木樓閣,下層供報身佛和應身佛,上層供法身佛。第四組也是三層木樓閣,一層為四佛殿,二層為三聖殿,供奉阿彌陀佛、大勢至菩薩、觀世音菩薩,三層為三教殿,供太上老君、如來佛和孔夫子。
“懸”是懸空寺的另一特色,全寺共有殿閣40間,表面看上去支撐它們的是十幾根碗口粗的木柱,其實有的木柱根本不受力,所以有人用“懸空寺,半天高,三根馬尾空中吊”來形容懸空寺。而真正的重心撐在堅硬岩石裡,利用力學原理半插飛梁為基。
值得稱“奇”的是,建寺設計與選址,懸空寺處于深山峽谷的一個小盆地内全身懸挂于石崖中間,石崖頂峰突出部分好像一把傘,使古寺免受雨水沖刷。山下的洪水泛濫時,也免于被淹。四周的大山也減少了陽光的照射時間。優越的地理位置是懸空寺能完好保存的重要原因之一。
懸空寺的“巧”體現在建寺時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峭壁的自然狀态布置和建造寺廟各部分建築,将一般寺廟平面建築的布局、形制等建造在立體的空間中,山門、鐘鼓樓、大殿、配殿等都有,設計非常精巧。寺内有佛像八十多尊。
廟宇宏敞,建築巍峨,古樸壯觀,高超的建築技藝和不朽的藝術價值,充分體現了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 是中國古代建築精華的體現。
四大古典名著《西遊記》玉皇大帝是道教人物,而如來則是佛教。而在少林寺有“三教合一碑”即是“混元三教九流圖贊碑”。
“混元三教九流圖贊碑”刊刻在中嶽嵩山,佛教禅宗祖庭少林寺,此圖粗看是一位大阿福,細看是一個胖和尚,而仔細一細看,就發現有些不同,這個圖像不是那麼簡單。
細心的人認真辨别,就發現在人臉的左側臉部,是一個頭戴方巾者,為儒教的代表,即孔子。右側臉部是頭後挽個發髻的人,則是道教的代表,即老子。
在這個石刻圖像上佛教的釋迦牟尼的臉部,由儒家孔子的臉,道教老子的臉組合而成。
三教共存一碑,人的圖像成一個大圓形,有混元太極圖的含義。圖像頭、上身,渾然一體,兩手捧“九流混元圖”,構成佛、儒、道三教及“九流”的“混元三教九流圖”。
少林寺石刻充分肯定了佛道儒的相互依存關系,同時闡述了九流中沒有高低貴賤,隻有分工的不同。儒釋道在元明時期能三教合一固然與佛道世俗化不無關系,我想更應是得益于中華文化有巨大的包容性,即求同存異和兼收并蓄。細細一想,無論是儒家的存其心,養其性,還是道家的清靜無為、坐忘守一,與佛家定而後發慧、大而後能容,它們共同之處在于,都倡導修身從修心開始。儒家的五常:仁、義、禮、智、信與佛教的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也隻是稱呼不同,本質一緻。
以儒家己立立人的精神立身,以道家圓融無礙的智慧處世,以佛家覺悟有情的慈悲安心,讀儒書而不至于偏執,讀道書而不至于詭秘,讀佛書而不至于疏狂,正所謂“世間本無事,庸人自擾之”。修一顆禅心,在心中給靈魂安一個家,拈花微笑,用慧眼閑心洞悉世事,智慧一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