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以史為鑒。
上一期我們聊了《華夏第一城:這座國内最大城市遺址,讓甕城建造技術提前至4000年》陝西神木石峁遺址的城牆直接把中國城牆角樓、甕城、馬面的建造技術提前了2000年。但是随着石峁遺址的考古工作不斷深入。其中帶給我們的驚喜也越來越多。
本期我們就來聊聊石峁遺址中出土的一組二十餘件樂器。
陝西神木石峁遺址
2018年5月21日,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召開發布會,公布了一個大新聞:在陝西榆林石峁遺址的考古發掘過程中,發現了一批(不少于20件)距今約4000年的骨制樂器——口弦琴!
該批樂器已經能确定為目前國内所見年代最早、數量最多的弦樂器,也是目前國内所見年代最早的弦樂器。
口弦琴現在大多流行于國内少數民族,比如蒙古族、羌族、回族、達斡爾族、鄂倫春族、鄂溫克族、赫哲族、滿族,以及雲南部分少數民族中。而在國外也是屬于小衆民族的樂器,比如愛斯基摩人、印第安人、北歐拉普人、北海道阿依努人等。
以史為鑒之前去貝加爾湖考察時,在當地就多次看到有人表演、出售口弦琴,可以說口弦琴是一種全世界都在流傳的小衆樂器了。
石峁遺址出土的骨制口弦琴
但其實在中國古代曆史上,口弦琴恰恰是一種主流的樂器。口弦琴在我國先秦文獻中或被稱作“簧”。
在春秋時期的著名著作《詩經》中就有多處記載:
《詩經·君子陽陽》:“君子陽陽,左執簧,右招我房”。
《詩經·小雅·鹿鳴》:“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
而且除了詩經,在趙國的史書《世本·作篇》中的殘文還記載了“笙”和“簧”這兩種重要樂器的發明人:女娲!
女媧作笙簧。--《世本·作篇》
口弦琴可以說是一種具有胚胎型意義的、最為原始的古樂器,素有人類音樂“活化石”的美譽,也是中國古代頗具詩性的樂器之一。
雖然有了曆史典籍的記載,春秋時期的口弦琴長什麼樣子呢?女娲發明的口弦琴長什麼樣子呢?這些都是萦繞在許多音樂愛好者、考古學者心頭的謎題。
這一謎題終于在2018年被解開了。
石峁遺址出土的骨制口弦琴
在陝西神木石峁遺址的考古過程中,在皇城台東護牆北段上部的“棄置堆積”出土。這批骨制口弦琴制作規整,呈窄條狀,中間有細薄弦片,一般長約8-9厘米、寬逾1厘米,厚僅1-2毫米。它由琴鞘和簧片兩部分組成,器身镂刻舌簧,口弦的樂器特征明顯。形制多樣,個别琴鞘或鞘頭經過裝飾。初步統計不少于20件,與其共存的還有骨制管哨和陶制球哨。
在剛出土的時候,還有一件有意思的事情,根據陝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長孫志勇講述,因為口弦琴的樣式和如今女孩子的發卡很相似,一些考古人員第一印象懷疑是不是當時的發卡類裝飾品。但是随着更多口弦琴的發現,包括骨笛、骨哨、陶制球哨等一系列樂器的出土,以及更多的資料證明這批口弦琴應該就是古籍中記載的“簧”。
石峁遺址出土的骨哨
而且這批口弦琴時被發現在石峁遺址的核心區域,據專家考證,這批口弦琴極有可能是用于重大祭祀、宗教活動,用弦樂來溝通天地人神,用音樂來祈禱貴族、部落的平安。
随着《國家寶藏》的熱播,大家都知道中國現在保存最早的樂器是河南舞陽賈湖遺址出土的距今8000至9000年的骨笛。
1986年至1987年,在賈湖遺址先後出土了20多支截取仙鶴(丹頂鶴)尺骨(翅骨)制成的骨笛。笛孔有5、6、7、8之别,大多數骨笛仍為7孔。賈湖骨笛不但是我國目前出土的年代最早的樂器實物,也是世界音樂史上目前出土的年代最早的樂器實物。
賈湖骨笛
在賈湖遺址的骨笛之後,石峁遺址這次發現的骨制口弦琴是僅次于賈湖遺址,是目前國内所見年代最早、數量最多的弦樂器,考古背景明确、共存器物豐富、結構完整、特征明确,是中國音樂史上的重要發現。
既然是骨制的口弦琴,賈湖骨笛已經考證是仙鶴的尺骨制成,那麼石峁遺址發現這些口弦琴是用什麼骨頭制作而成?
石峁遺址考古隊副隊長邵晶表示,因為骨頭已磨制成這種程度已難以鑒定,但經過分析,應該是拿動物的長骨逐步磨制成片後镂刻出舌簧,牛的肋骨制作是最合适的,當時用的就可能是這種骨頭。
陳志鵬先生現場演奏口弦琴
根據目前掌握的資料我國很多民族如羌族是用竹片來制作,北方一些民族制作口弦琴至今使用的仍是動物的長骨。而一些旅遊景點所出售的現代口弦琴基本上都是使用金屬制造,而且大部分都是Made in China了。
在2018年石峁遺址骨制口弦琴的發布現場,就有著名的自然音樂演奏家陳志鵬先生現場演奏口弦琴,讓觀衆聆聽到了來自遠古時代的樂聲。
我是以史為鑒,每天都有有趣的曆史故事,歡迎關注哦!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