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注:□ = 非韻、■= i韻、●=o/u韻、◆=ng韻)
1.維鵲有巢,維鸠居之。之子于歸,百兩禦之。
2.維鵲有巢,維鸠方之。之子于歸,百兩将之。
3.維鵲有巢,維鸠盈之。之子于歸,百兩成之。
□□□● □□●□ □□●□ □□●□ o
□□□□ □□◆□ □□□□ □□◆□ ng
□□□□ □□◆□ □□□□ □□◆□ ng
注釋:
1、這首詩最難的字:百兩。以往注家認為=百輛車,但我認為不妥。上古車輛需要幾匹馬拉,而馬是重要的戰略物資,形容一個國家強大,說是萬乘之國。一般大國是千乘之國。小國是百乘之國。
這樣看來,迎娶一個女子就要花費百乘,肯定不對勁。所以,我不贊同前人的注解。兩=聘金,百兩=百兩錢,至于是銅錢,銀子,還是金子,上下文沒有說,古代禮儀也不涉及。但從上古以貝殼為貨币,後來逐漸演化為貨币來看,百兩應該指的是銅錢。
2、兩,=朋=兩串貝殼/銅錢,大約二十枚銅錢。
① 首先,朋、兩均有鼻音,最大的不同是兩者輔音差別太大:朋古音bong,兩的l輔音似乎來自上古c輔音或d輔音,這樣推定,兩的古音大緻為cong或dong。兩者似無關系,然後,仔細分析兩者字型:
② 甲骨文朋=兩串貝币,字典注釋:古代貨币單位。五貝為一朋。一說兩貝為一朋,也有說十貝為一朋的 。但從甲骨文來看,有的畫4個、有的畫6個、有的畫7個,有的畫8個,有的畫9個,可以看出,朋的貝殼數量并非确數,而是一個區間,甚至不一定是偶數。
這種串錢的方式一直沿用到近代銅錢,比如,一吊錢=1000個一文錢,=100個當十文的錢,或者=10個當百的錢,是比較重的。按照清朝康熙時的計值,一兩白銀=1吊錢。那麼,在上古,一兩(金、銀、銅)真的=1朋(貝殼、銅錢)嗎?
③ 兩,最早載于金文,最初寫為㒳,後來上面加一橫,代表一種計量單位,變成兩、両,但民間賬本上多記為:刅、刄、。
在兆域圖銅版(金)戰國晚期中,兩從羊,看來當時古音為cong(羊的古音為cong)。
兩從羊
④ 根據說文, 兩,二十四铢為一兩。但無論铢、兩,二者代表的重量或币值,一直在變化,無法做出具體的比例。秦漢制度,铢=1克弱,兩=20多克。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這個兩字的金文,很像周代到春秋戰國所用的一種鏟子型銅錢,稱為布币。因镈形似鏟,又叫鏟币。重約30克。
這樣看,似乎,這種布币的重量,很類似歐洲的一盎司,而盎司與兩的關系,确為同源。這個在語言學上的考證以後詳談。
布币上面的面值=一兩,這是戰國時的比例。應該周朝時也是如此:1兩=1布币。
而布=镈(一種青銅鐘),可能就是朋的鼻音脫落。周代人隻知道其音類似bo、bong,而不知為朋字,故以镈字代之,又造镈型币。而此時,兩的讀音已經變為cong(與羊同音),見上面的兩個布币,右側計值為一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