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音頻,聽解讀
“五四”是一個專屬青年人的符号。
今年恰逢五四運動百年,在4月30日舉行的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高度評價了五四運動的曆史意義,勉勵青年要有家國情懷和人類關懷,讓青春在為祖國、為人民、為民族、為人類的奉獻中煥發出更加絢麗的光彩。
在說到新時代的中國青年要志存高遠時,使用了典故“立志而聖則聖矣,立志而賢則賢矣”。
本期《學習用典》解讀:
立志而聖則聖矣,立志而賢則賢矣
原文:正所謂“立志而聖則聖矣,立志而賢則賢矣”。青年的人生目标會有不同,職業選擇也有差異,但隻有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國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與時代同步伐、與人民共命運,才能更好實現人生價值、升華人生境界。
——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中央民族大學曆史系教授蒙曼解讀
“立志而聖則聖矣,立志而賢則賢矣”出自明代大儒王陽明的《教條示龍場諸生》,這其實也是王陽明在貴州龍場的時候對追随他的青年學生所做的教誨。
王陽明畫像
王守仁(1472-1529),别号陽明。明代思想家、軍事家,心學集大成者。《教條示龍場諸生》是王陽明初創心學還未離開貴州龍場驿站時所制定的學生守則。
“立志而聖則聖矣,立志而賢則賢矣”的意思是:一個人如果立志成為聖人,就會成為聖人;如果立志成為賢人,就會成為賢人。
其實這是兩個層面的問題,一個是講立志的重要性,另一個是講“立大志”的重要性。先說立志,人隻有擁有堅定的志向,才能有明确的方向,有奮鬥的動力,有克服困難的勇氣,最後才能有所成就,這也是我們通常說的有志者事竟成。但是一個人的志向如果隻是包含個人的功名利祿,那麼就算他為此奮鬥,最後他也隻能取得一些小的、個人的成就。
所以光講立志還不夠,還要講第二個層面,要樹立遠大志向,這個志向不僅要成就自己,還要成就國家、成就天下,要為天下蒼生的利益而立志。這兩層意思綜合起來就是王陽明所說的“立志而聖則聖矣,立志而賢則賢矣”。
引用這句話,正是号召青年不僅要立志,還要“立大志”,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國的大我、人民的大我,與時代同步伐,與人民共命運,這樣才能更好地實現人生價值,升華人生境界。
“青年興則國家興”,十八大以來,每逢青年節到來之際,都會為青年送上殷切囑托,也經常引用典故勉勵大家接續奮鬥、凱歌前行。
例如2013年5月4日,在同各界優秀青年代表座談時引用了《禮記·大學》中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希望青年一代走在創新創造的前列,做銳意進取、開拓創新的時代先鋒。
《禮記》(部分)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是商朝的開國君主成湯刻在澡盆上的警詞,旨在激勵自己自強不息,創新不已。文中三個“新”字,本義是指洗澡除去肌膚上的污垢,使身體煥然一新,在這裡引申為精神上的棄舊圖新。因此,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能每天除舊更新,就要持之以恒。
2014年青年節,在與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時,用《劉子·崇學》中的“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萬仞之深”教導青年們隻要堅持不懈,必然成就事業,也勉勵大家要從現在做起、從自己做起,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自己的基本遵循,并身體力行大力将其推廣到全社會去。
原文:故為山者,基于一篑之土,以成千丈之峭;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萬仞之深。
意思是:堆山的人,從堆一筐泥土開始,最後堆成陡高的峭壁;鑿井的人,從挖很淺的土坑開始,最後挖成萬丈的深井。
2016年五四前夕,在與知識分子、勞動模範、青年代表座談時援引了東漢思想家王充《論衡》中的“人才有高下,知物由學”的說法,教導廣大青年要如饑似渴、孜孜不倦地學習,既多讀有字之書,也多讀無字之書,注重學習人生經驗和社會知識。
原文:人才有高下,知物由學。學之乃知,不問不識。
意思是:無論生來如何,性情有差異,才智有高下,能力有大小,但要“知物由學”,别無他途。
《論衡》
王充(27年—約97年),字仲任,今浙江紹興上虞人,東漢唯物主義哲學家。
2018年青年節來臨之時,在北京大學考察,說到大學要“堅持辦學正确政治方向”時,使用了《禮記•大學》開篇的第一句話“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指出大學要培養社會發展、知識積累、文化傳承、國家存續、制度運行所要求的人。(點擊鍊接複習→學習用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青年興則國家興”,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需要一代代人共同完成這場接力跑,我們期待着中國青年積極擁抱新時代、奮進新時代,在将來跑出更好的成績,用青春之我創造青春之中國、青春之民族!
主創人員
總監制:蔡小林
總策劃:侯東合、趙雪花、王巧玲
記者:刁瑩、劉會民、馬喆
新媒體:馬文佳、夏文
播講:劉鶴佳
綜合來源:光明日報等,圖片來自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央視新聞、網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