飯前運動有助于控制飯後的血糖嗎?吃完飯做什麼事最能幫助消化? 過去有研究發現,進食後輕度運動如散步能夠幫助血糖平穩、減少脹氣,還能幫助改善睡眠、促進心髒健康 不過,在錯誤的時間激烈過度的運動,可能造成反效果,導緻消化不良、胃痛等等究竟應該如何運動散步,才能達到最好的健康效果?,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飯前運動有助于控制飯後的血糖嗎?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吃完飯做什麼事最能幫助消化? 過去有研究發現,進食後輕度運動如散步能夠幫助血糖平穩、減少脹氣,還能幫助改善睡眠、促進心髒健康。 不過,在錯誤的時間激烈過度的運動,可能造成反效果,導緻消化不良、胃痛等等。究竟應該如何運動散步,才能達到最好的健康效果?
一、飯後散步有哪些潛在的好處?步行是一種低影響的活動,具有許多健康益處。一個人應該考慮到步行的長度和強度,以獲得最大的優勢。研究表明,進食後短途散步有助于控制一個人的血糖或血糖水平。适度的日常運動還可以減少脹氣和腹脹,改善睡眠,促進心髒健康。然而,進食後走路有潛在的缺點,比如消化不良和胃痛。因此,我們每一個人應該考慮自己飯後散步的長度,強度和時間。進食後散步有很多好處,其中一些包括:
1、減少脹氣和腹脹
根據2020年的一項研究,适度的日常運動可以改善腸易激綜合征(IBS)患者的脹氣和劃船等症狀。他們的研究結果表明,當人們将每日步數從4000增加到9500時,他們的症狀可以減少50%。研究人員認為,随着身體的移動,它會刺激消化系統。這有助于食物的通過。必須指出的是,這項研究是針對大學生進行的,其中大多數是女性,她們都被診斷出患有IBS,而且也沒有服用藥物來減輕症狀,但是這項研究并沒有特别關注進食後立即走路。不同的研究有相互矛盾的結果。德國的一項研究表明,飯後散步意味着更快的胃排空(這是食物從胃到小腸的速度),它不會影響胃腸道症狀。
2、調節血糖
一個人吃完一頓飯後,他們的血糖會增加,特别是如果這頓飯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血糖會暫時上升。 一個人有多種方法可以控制血糖,進食後走路就是其中之一。根據2018年的一項研究,散步的時間會影響餐後血糖水平。研究結果表明,飯後短途散步比飯前散步更能降低血糖水平。重要的是要注意,這項研究是在非糖尿病年輕人身上進行的。該研究設計不包括其他人口因素的信息,例如參與者的種族,因此它可能不能代表更大的人群。
3、支持心理健康
步行是改善心理健康的可能方法。這是因為它減少了壓力荷爾蒙,包括腎上腺素和皮質醇。當一個人去散步時,身體會釋放出像天然止痛藥一樣的内啡肽,這可以減少不适,改善情緒,減輕壓力,并誘發放松的感覺。然而,研究并沒有表明飯後散步會特别改善一個人的心理健康。如果這是一個人正在尋找的主要好處,他們應該在最适合他們的時候進行步行。
4、改善睡眠
任何形式的定期運動都有助于緩解失眠,包括走路。研究表明,對于某些人來說,定期運動可以像失眠藥物一樣有效。一項較早的研究表明,在成年人中,長期定期運動顯着減少了他們入睡所需的時間。然而,晚飯後悠閑地散步也可以使沒有失眠的人受益。進行适量的有氧運動會增加一個人晚上的慢波或深度睡眠量。然而,劇烈運動可以刺激,并可能幹擾睡眠。
5、降低血壓
有規律的體力活動可以降低血壓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這對心髒健康有好處。這可以預防心髒病和中風。為了獲得最佳心髒健康,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CDC)建議人們每周至少5天進行3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我們們可以通過在飯後步行30分鐘或在早餐,午餐和晚餐後步行三次10分鐘來輕松實現這一目标。
二、飯後散步是否能消脹氣、改善糖尿病?飯後散步被廣泛認同的好處,是能幫助緩解脹氣狀況。 根據日本得研究飯後行走4000至9500步,有助于改善腸躁症患者的症狀降低50%。研究人員認為,當身體處于移動狀态時,會刺激體内的消化系統,有助于消化食物。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該項研究是針對腸躁症族群做解析,恐怕不适用于所有族群。 德國海德堡大學的研究團隊認為,飯後散步的确能促進胃部消化,但它不會影響胃腸道症狀。
另外一個飯後散步的好處,是能降低血糖濃度,達到幫助血糖更穩定的效果。飯後體内血糖會升高,特别是攝取大量碳水化合物之後。 血糖升高時身體會分泌胰島素降低血糖,而飯後散步能幫助消耗熱量、促進碳水化合物分解,使胰島素運作更順利。即便如此,對于糖友而言,不可以完全将控制血糖的希望寄托于飯後散步之上。我們更應該牢記遺囑,按規律服用藥物,這才是根本。
此外,根據新西蘭奧塔哥大學的研究顯示,飯後散步能有效降低糖尿病族群的血糖濃度。除了上述好處以外,飯後散步還能夠減少壓力荷爾蒙、讓身體釋放内啡肽,進而改善情緒; 甚至能緩解失眠症狀,讓晚上睡得更沉; 降低血壓,讓心髒負荷降低。
對大多數人來說,步行是一項安全健康的活動。然而,有些人可能會發現,如果他們在進食後立即去散步,他們會感到腹痛,疲勞或不适。如果胃中的食物四處移動,抑制消化,就會發生這種情況。如果有人吃了一頓又大又重的飯,他們可能更願意在走路前等待。某個人應該等待的時間取決于個人用餐的大小。因為每個人的消化過程都不一樣,所以他們應該注意飯後的感受,并學習什麼對他們最有效。
飯後散步注意4點更健康1、避免劇烈運動
飯後散步确實是不錯的健康習慣,但吃完飯鍛煉高強度運動則可能帶來反面效益。 由于進食後消化過程在口腔開始,并持續數小時; 此時若做劇烈運動會導緻消化不良,還可能引發胃部不适。 應該以低強度的散步作為飯後運動,達到提高心率的效果即可。
2、不要強迫自己非要走1萬步
最後,飯後散步究竟該走多久、走多長? 若以步數來計算,哈佛大學研究表示,成年人一天走7500步已達到足夠健康效益,超過或不及7500步,對身體可能就不會有那麼大的影響,因此不用強迫自己走到1萬步,選擇自己能力所及的步行長度是最重要的。
3、所有運動和鍛煉都應該循序漸進若不習慣飯後散步,平常的散步也對身體很好。 重點是所有運動和鍛煉都應該循序漸進,随着體能增加再嘗試着加長散步距離或是速度。 總而言之,散步和運動都建議量力而為,别讓促進身體健康的好事變成反效果。
4、飯後步行運動并非适用所有人
如上而言,似乎飯後步行能帶來相當多的好處。 然而飯後步行運動并非适用所有人。 如果吃太飽時立刻散步,容易造成胃下垂,進而引發胃絞痛甚至胃病。 另一個要注意的人群,則是容易發生貧血與低血壓的人,飯後散步較容易讓大腦缺血,造成頭暈。心血管人群例如冠心病、心絞痛患者,飯後立刻散步可能會引發心肌梗塞,建議先休息1小時再開始步行為佳。#謠零零計劃#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