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孔子說過沒有什麼是一頓飯

孔子說過沒有什麼是一頓飯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11 07:08:42

白玮/文(頭條号簽約文章)

關于飲食的主張,影響最大傳播也最深遠的就是這句“食不厭精,脍不厭細”了。

就這個問題,筆者在前幾個月裡,也曾經談到過,但并未說透,今天,我們繼續來一探究竟。

孔子說過沒有什麼是一頓飯(孔子說食不厭精)1

1、食不厭精的食是什麼意思?

“食不厭精,脍不厭細”是中國儒家思想開創者孔子的經典言論,在他之後的兩千年裡,這句話被當做精緻的美食主義而廣為流布,甚至被當做美食烹饪的最高指導思想和境界來追求。

那麼,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孔老夫子通過它想表達什麼?它究竟是不是一種飲食主張,它和刀工哲學有什麼關聯?這句話的形成背景又是什麼呢?

孔子這句話出自《論語·鄉黨篇第八》,是本節的第一句。在這一節裡,孔子講了很多“食事”的主張,譬如“失饪,不食”、“不時,不食”、“不得其醬,不食”等。這些“食事”被後世的學者和烹饪界普遍解讀為“八不食”理論,也有的學者将它歸納為“十不食”。

2、切細了,是為了吃着方便?

“脍”,從肉,會聲。本義:細切的肉、魚。

《說文解字》給出的釋義是:脍,細切肉也。

這麼一來,這句話所透露出來的“刀工意識”就凸顯出來:在那樣一個時代,為什麼要把肉和魚切細了?切得這麼細,是為了看上去好看,還是為了方便進食?以今天的飲食觀來體會的話,如果把肉切細了,還容易理解,連魚也要切得那麼細是為了什麼呢?

而且,如果說“脍”是為了體現刀工精細的話,那麼,為什要用肉字邊的“脍”字,而不用豎刀旁的“劊”字或者用豎刀旁的“割”字?

再查《說文解字》中的“劊”、“割”二字,分别有着不同的含義。

劊者:從刀,會聲,斷也。

割者:從刀,害聲,本義是指用刀分解牲畜的骨肉。

關于這個割字,孔子在《論語·陽貨》中也有提到,說:“割雞焉用牛刀?”,在同一章的《鄉黨》篇中還說了一句:“割不正,不食。”

從這些句子中我們基本上可以讀出三層意思:

第一,孔子的那個時候已經有多種的刀法講究,有細切、有切斷以及分解牲肉等多種手法,而且,每一種都有不同的切法。

第二,在當時,切割不同的食物已經開始使用不同的刀具,最起碼,殺雞有殺雞的刀,割牛有割牛的刀。

第三,用于不同的切法時,有不同的内含,譬如切割牛肉時,就叫“分解”,所以才有了“庖丁解牛”這個經典典故。

關于“庖丁解牛”所蘊含的哲學思想我們在下一節裡再行論述,我們接着說“脍”。

孔子說過沒有什麼是一頓飯(孔子說食不厭精)2

3、切細了就好吃嗎?

現代被我們所熟知的,與“脍”字結合起來的成語有一個“脍炙人口”,它的本意是指切薄了肉片魚片烤熟了都特别好吃。從這個成語的組成背景上來看,把肉和魚切成很細的片片是為了好熟,就像今天我們在涮肉館和水煮魚菜館裡吃到的肉片和魚片一樣,切得越薄,越好熟。用筷子夾着一片在熱鍋裡一放,一二三四五六七,數到七秒,起!肉已經熟了。

還有魚生類刺身,也切成很薄薄的片片,夾起來,蘸着芥末醬吃,也很脍炙人口。

難道,孔老夫子想表達的就是這個意思?這也太簡單了吧?如果就是這麼個意思,這還能成為“四書五經”的經典,忽悠了那麼多書生一兩千年來為這事兒窮經皓首?以至于把範進們都弄瘋了。

事情顯然沒有那麼簡單。

那麼,孔老夫子是啥意思呢?

預知結果如何,下篇再見。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