溺病是男科臨床最常見的疾病,古往今來的醫家論述雖多,亦頗精辟,然追根溯源,《黃帝内經》乃其活水源頭。
本文拟就《黃帝内經》關于溺與溺病的相關論述(原文)進行梳理,或許對于臨床有所啟迪。一孔之見,就正于高明。
1. 《黃帝内經》論溺
1.1 津液與溺
飲入于胃,遊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并行,合于四時五髒陰陽,揆度以為常也。《素問•經脈别論》
1.2 寒熱與溺
黃帝問于岐伯曰:水谷入于口,輸于腸胃,其液别為五,天寒衣薄則為溺與氣,天熱衣厚則為汗,……。岐伯曰:……天暑衣厚則腠理開,故汗出;……天寒則腠理閉,氣濕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則為溺與氣。《靈樞•五癃津液别》
1.3 溺之出口
北方黑色,入通于腎,開竅于二陰。《素問•金匮真言論》
莖垂者,身中之機,陰精之候,津液之道也。《靈樞•刺節真邪》
小結:
津液代謝主要與脾胃、肺、膀胱相關,而溺液的形成依賴于津液,并受天氣寒熱的影響,天寒溺多則汗少,天熱汗多則溺少,溺從前陰排出。
1.4 五髒與溺
1.4.1 腎與溺
腎者水髒,主津液。《素問•逆調論》
北方黑色,入通于腎,開竅于二陰。《素問•金匮真言論》
腎者至陰也,至陰者盛水也,肺者太陰也,少陰者冬脈也,故其本在腎,其末在肺,皆積水也。《素問•水熱穴論》
腎合膀胱,膀胱者,津液之府也。《靈樞•本輸》
腎合膀胱,……少陰屬腎,腎上連肺。《靈樞•本輸》
腎者牝髒也,地氣上者屬于腎,而生水液也,故曰至陰。《素問•水熱穴論》
1.4.2 肺與溺
二陰至肺,其氣歸膀胱,外連脾胃。《素問•陰陽類論》
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素問•經脈别論》
肺者五髒六腑之蓋也。《靈樞•九針論》
1.4.3 脾與溺
脾主為胃行其津液者也。《素問•厥論》
脾惡濕。《素問•宣明五氣篇》
1.4.4 肝與溺
發生之紀,是謂啟陳,土疏洩,蒼氣達。《素問•五常政大論》
小結:
腎為水髒主津液,脾主為胃行其津液,肺為五髒六腑之蓋,氣歸膀胱,為水之上源,肝主疏洩,條達周身氣機,通調水道。故溺之常态主要與五髒中的腎、肺、脾、肝相關。
1.5 六腑與溺
六腑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靈樞•本輸》
1.5.1 膀胱與溺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素問•靈蘭秘典論》
腎合膀胱,膀胱者,津液之府也。《靈樞•本輸》
1.5.2 三焦與溺
餘聞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渎,此之謂也。《靈樞•營衛生會》
三焦者,決渎之官,水道出焉。《素問•靈蘭秘典論》
三焦者,中渎之府也,水道出焉,屬膀胱,是孤之府也。《靈樞•本輸》
下焦者,别回腸,注入膀胱而滲入焉。故水谷者,常并居于胃中,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腸,滲而俱下,濟泌别汁,循下焦而滲入膀胱焉。《靈樞•營衛生會》
腎合三焦膀胱,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應。《靈樞•本髒》
小結:
六腑具有行津液的功能,而膀胱為津液之府,三焦為津液代謝過程中的不同狀态的通道。故溺之常态主要與六腑中的膀胱、三焦特别是下焦相關,又與腎聯系密切。
總結:
溺液的形成依賴于津液,而為津液之餘,能調節體内津液和排出代謝産物,故“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
所謂氣化,主要關乎腎,膀胱得腎之氣化,則所藏津液化為溺,并與肝、肺、脾、三焦相關,同時受自然溫度(寒暑)的影響,天寒溺多汗少,天熱汗多溺少,溺從前陰排出。
故津液的形成、輸布并代謝為溺,在五髒中主要與腎、肺、肝、脾關系密切,六腑中主要與膀胱、三焦特别是下焦相關,其過程所表現的形式為升降出入的氣化。
2. 《黃帝内經》論溺病
2.1 溺病的病機
諸病水液, 澄徹清冷,皆屬于寒。《素問•至真要大論》
諸轉反戾, 水液渾濁,皆屬于熱。《素問•至真要大論》
諸寒收引,皆屬于腎。《素問•至真要大論》
諸厥固洩,皆屬于下。《素問•至真要大論》
五髒不和則七竅不通。《靈樞•脈度》
九竅不利,腸胃之所生也。《素問•通平虛實論》
陰陽氣道不通,四海閉塞,三焦不瀉,津液不化,水谷并行腸胃之中,别于回腸,留于下焦,不得滲膀胱,則下焦脹,水溢則為水脹。《靈樞•五癃津液别》
小便黃者,少腹中有熱也。《素問•評熱病論》
肝熱病者,小便先黃。《素問•刺熱論》
小結:
溺病屬于下焦之病,病性主要與寒、熱相關,無論虛實;病位主要在膀胱、下焦,與腎、肝、脾、肺密切相關。然無論何種原因、任何髒腑虛實,都必須影響到膀胱、下焦,才能發生溺病。溺病主要包括淋、癃閉、遺尿、溺血、白淫等。
2.2 淋
脾……實則腹脹泾溲不利。《靈樞•本神》
形有餘則腹脹泾溲不利。《素問•調經論》
凡此少陰司天之政,……二之氣,陽氣布,……其病淋。《素問•六元正紀大論》
熱至則……淋悶之病生矣。《素問•六元正紀大論》
厥陰不遷正,……民病淋溲,……小便赤。《素問•本病論》
凡此陽明司天之政,……其病,……甚則淋。《素問•六元正紀大論》
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腸為之苦鳴。《靈樞•口問》
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内痛,若沃以湯,澀于小便,上為清涕。《素問•痹論》
小結:
淋之症狀,尿頻、尿急、尿痛,溲澀不利,小便赤黃。以熱證、實證多見,以脾、腎、肝、膀胱實邪為主。中氣不足,清濁混淆,溲便為之變,溲變緻淋,啟迪了臨床辨證論治淋的思路,從而為肝腎陰虛緻淋奠定了理論基礎。胞痹緻淋,痹者不通,為從氣滞血瘀論治提供了依據。尿道炎、膀胱炎、前列腺炎等多見。
2.3 癃閉
膀胱不利為癃。《素問•宣明五氣篇》
膀胱病小便閉。《素問•标本病傳論》
膀胱脹者,少腹滿而氣癃。《靈樞•脹論》
三焦者,……入絡膀胱,約下焦,實則閉癃。《靈樞•本輸》
少俞答曰:酸入于胃,其氣澀以收,上之兩焦,弗能出入也,不出即留于胃中,胃中和溫,則下注膀胱,膀胱之胞薄以懦,得酸則縮,約而不通,水道不行,故癃。陰者,積筋之所終也,故酸入而走筋矣。《靈樞•五味》
涸流之紀,是謂反陽,……其病癃悶,邪傷腎也。《素問•五常政大論》
有癃者,一日數十溲,此不足也。《素問•奇病論》
督脈者,……此生病,……癃痔遺溺……。《素問•骨空論》
胞移熱于膀胱,則癃溺血。《素問•氣厥論》
小腹痛腫,不得小便,邪在三焦約。《靈樞•四時氣》
三焦病者,腹氣滿,小腹尤堅,不得小便,窘急,溢則水,留即為脹,……。《靈樞•邪氣髒腑病形》
肝雍,兩胠滿,卧則驚,不得小便。《素問•大奇論》
厥陰厥逆,攣腰痛,虛滿前閉。《素問•厥論》
肝足厥陰之脈,……是主肝所生病者,……閉癃。《靈樞•經脈》
心痛引小腹滿,上下為常處,便溲難,刺足厥陰。《靈樞•雜病》
小結:
癃者小便點滴而出,閉者小便不通,合稱癃閉,有輕重緩急之别,癃者病緩,閉者病急。主要與膀胱相關,其次為三焦,關乎肝、腎與督脈。三焦者,上焦如霧,肺為水之上源,中焦如漚,脾為運化水濕之髒,下焦如渎,腎為主水之髒。
肝主疏洩條達氣機,故三焦之氣化依賴于肝氣疏洩。熱邪為主,虛則次之。關乎肝者,多為肝失條達,疏洩不利,導緻三焦氣化否澀。氣行則血行,氣滞則血瘀,導緻瘀血阻滞。又與肺、脾、腎、督脈之虛相關,虛者,陽、氣、陰不足也。前列腺增生症多見。嗜食酸味亦可緻癃的觀點,值得我們思考。
2.4 遺尿
膀胱……不約為遺溺。《素問•宣明五氣篇》
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素問•脈要精微論》
太陽所至為流洩……《素問•六元正紀大論》
肝足厥陰之脈,……是主肝所生病者,……遺尿,……。《靈樞•經脈》
肝脈……微滑為遺溺。《靈樞•邪氣髒腑病形》
厥陰終者,中熱嗌幹,善溺心煩,《素問•診要經終論》
三焦者,……入絡膀胱,約下焦,……,虛則遺溺。《靈樞•本輸》
督脈者,……此生病,……癃痔遺溺……。《素問•骨空論》
腎咳不已,則膀胱受之,膀胱咳狀,咳而遺尿。《素問•咳論》
小結:
遺尿之症狀,渾然不知而小便自出。主要與膀胱、肝相關,又關乎三焦、督脈、肺、腎。以諸髒腑陽氣虛多見。所謂腎主閉藏,肝主疏洩,腎虛則無以氣化,封藏失固,膀胱不約,關門大開;或肝氣下洩、肝火在下而疏洩不禁所導緻。上虛不能制下,肺氣虛而遺尿。兒童、老年人多發。
2.5 溺血
胞移熱于膀胱,則癃溺血。《素問•氣厥論》
少陽不退位,……小腹堅滿,小便赤沃,甚則血溢。《素問•本病論》
悲哀太過,則胞絡絕,胞絡絕則陽氣内動,發則心下崩數溲血也。《素問•痿論》
小結:
溺血之症狀,溺中帶血或溺血。主要關乎膀胱,又與肝膽、心相關。熱邪是主要原因,肝膽實熱或濕熱下注,則膀胱絡傷;悲哀太過則陽氣内動,内動則傷絡為重要因素。多見于膀胱炎等。
2.6 白淫
思想無窮,所願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宗筋馳縱,發為筋痿,及為白淫。《素問•痿論》
少陽在泉,客勝……甚則下白溺白。《素問•至真要大論》
脾傳之腎,病名曰疝瘕,少腹冤熱而痛,出白,一名曰蠱。《素問•玉機真髒論》
小結:
白淫之症狀,小便溺白。思慮傷脾,房勞傷腎,導緻脾腎兩虛、陰虛火旺,或所願不得,氣郁化火,肝膽濕熱下注。慢性前列腺炎常見。
總結
《黃帝内經》認為溺病的發生,病因有實熱、濕熱、氣滞、血瘀、悲哀太過、思想無窮等;病性分為虛實兩端,虛者腎氣不足、腎陽虧虛、中氣不足、腎陰不足、陰虛火旺,實者肝郁氣滞、血脈瘀阻、氣滞血瘀、濕熱下注、熱傷血脈等;病位主要在膀胱,與肺、脾、肝、腎、三焦密切相關。
淋以濕熱、實熱、氣滞、血瘀為主,實證多見,兼見中氣不足、肝腎陰虛。癃以熱邪為主,氣滞血瘀次之,又關乎肺、脾、腎、督脈之虛。遺尿以諸髒腑陽氣虛多見,肝氣郁而化火,疏洩不禁為其重要病機。熱邪是溺血的主要原因,悲哀太過陽郁傷絡為重要因素。白淫多屬脾腎兩虛、陰虛火旺、肝膽濕熱下注導緻。
3. 《黃帝内經》論溺病治則
3.1 标本先後原則
大小便不利,治其标;大小便利,治其本。……先小大便不利而後生他病者,治其本也。《靈樞•病本》
小結:
小便不利者,先通小便治其标,後圖其本,所謂急則治其标也。先小大便不利而後生他病者,先通小便治其本,再治後生他病也。腎合三焦膀胱,故癃閉之治,當以腎、膀胱、三焦為主。
《黃帝内經》主要闡明了溺病中癃閉的針刺治療。舉一反三,為我們臨床使用藥物治療溺病,指明了重點髒腑。
3.2 癃閉治則
内閉不得溲,刺足少陰、太陽與骶上以長針。《靈樞•癫狂》
癃,取之陰蹻及三毛上及血絡出血。《靈樞•熱病》
小結:癃閉的治療以針刺為主,常以膀胱經和腎經為主取穴,如三陰交、中極、照海等。
3.2.1 邪在膀胱治則
膀胱病者,小腹偏腫而痛,以手按之,即欲小便而不得,……取委中央。《靈樞•邪氣髒腑病形》
小結:邪在膀胱導緻的癃閉,應取膀胱經的委中穴。
3.2.2 邪在三焦治則
小腹痛腫,不得小便,邪在三焦約,取之太陽大絡。《靈樞•四時氣》
三焦病者,腹氣滿,小腹尤堅,不得小便,窘急,溢則水,留即為脹,……取委陽。《靈樞•邪氣髒腑病形》
小結:邪在三焦導緻的癃閉,針刺當以疏利三焦為主,取太陽大絡之委陽穴以瀉之,達到疏利三焦之氣的目的。
3.2.3 總結:
《黃帝内經》認為小便不利是急症、标症,急則治其标是原則。并就閉、癃、不得小便的病位、針刺原則、方法、取穴進行了簡明扼要的闡述。認為邪在膀胱、三焦,取太陽大絡、足少陰、太陽與骶上、陰蹻及三毛上及血絡,刺之出血,主穴位有委陽、委中等。
3.3 淋之治則
形有餘則瀉其陽經。《素問•調經論》
小結:淋以熱證、實證為主,故宜瀉其陽經。
4. 讨論
4.1 津液代謝與溺液形成
4.1.1 津液代謝需要多髒共同完成
根據《黃帝内經》的論述,津液代謝主要與腎、肝、脾、肺、膀胱、三焦相關,并受自然溫度(寒暑)的影響,天寒溺多汗少,天熱汗多溺少,溺從前陰排出。
故溺為津液之餘,五髒中主要與腎、肝、肺、脾關系密切,六腑中主要與膀胱、三焦特别是下焦相關,并受到腎氣的影響,關乎故肺、脾、肝之氣。
4.1.2 三焦是津液代謝的主要通道
《靈樞•營衛生會》曰:“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渎,此之謂也。”故津液代謝的主要通道是三焦。上焦、中焦、下焦是津液形成的重要髒腑所在和道路,而下焦是津液和溺存儲與排出器官及通道。
津液不能獨行,必得氣化而流通,因此《素問•靈蘭秘典論》雲:“三焦者,決渎之官,水道出焉。”則是指三焦乃津液氣化的通道。後世所謂氣行則津行,氣滞則津停,就是此理。而津液氣化之機,上焦關于肺心,下焦關于肝腎,中焦關于脾胃,肺脾肝腎尤其重要。
4.1.3 膀胱是津液之腑和儲溺之器
膀胱是津液之府,溺液的形成依賴于津液,是津液之餘,能調節體内津液和排出代謝産物,存儲于膀胱。
4.2 溺病分為膀胱本病和他髒緻病
4.2.1 膀胱本病緻溺病
各種因素導緻的膀胱病,稱為膀胱本病。可以引起淋、癃、閉、遺尿、溺血等溺病的發生。
4.2.2他髒之病緻溺病
腎、肺、脾、肝、三焦等他髒之病也能夠導緻溺病的發生,稱為他髒病。如淋、癃、閉、遺尿、溺血、白淫等。
4.2.3 溺病有虛實之分
無論是膀胱本病,還是他髒之病,均可導緻溺病。但溺病有虛實之分,虛者腎氣不足、腎陽虧虛、中氣不足、腎陰不足、陰虛火旺等,實者肝郁氣滞、血脈瘀阻、氣滞血瘀、濕熱下注、熱傷血脈等。
4.3 溺病治療以針刺為主
《黃帝内經》論溺病的治療,以針刺為主。重點闡述了癃閉的治療,認為癃閉是急症,邪在膀胱、三焦,取太陽大絡、足少陰、太陽與骶上、陰蹻及三毛上及血絡,刺之出血,主穴位有委陽、委中等。為後世臨床治療該病指明了方向。
4.4 針刺原則啟迪用藥思路
《黃帝内經》雖然主要論述了溺病中癃閉的針刺治療原則和方法,但對于淋、癃閉、遺尿、溺血、白淫等病因病機進行了較為詳細的闡述,為後世臨床用藥啟迪了思路。
通過對上述疾病病因、病性、病位的确定,制定相應的治則治法,然後選藥組方,理法方藥一以貫之,就是中醫的辨證論治。
版權聲明:
原創作品,本文首次在互聯網上發布,任何網站、報刊、電視台未經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轉載,違者必究!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