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古代天文曆法星象書籍

古代天文曆法星象書籍

圖文 更新时间:2024-11-14 09:35:38

無論一個人打算對“曆史是什麼?”給出何樣回答,他都無法避免談及一種時空觀,也就是“曆史”這件事物所具有的或所占據的時空形态。多數時候,這種時空形态通過多次标記時間地點,來将離散的事件節點編制為因果關系網絡。無論人類理性所能認識到的因果關系是否真實,隻要不同的人類個體遵循同樣的思維模式,那麼他們自然就可以互相理解。這就是銅器曆日研究的底層基礎。盡管看起來有點像是《鬼吹燈》:分金定穴沒什麼道理可言,但既然古人是根據這套理論體系來決定墓穴的位置,那今人同樣可以照着它找到墓穴。不同之處在于,銅器曆日研究不單純依賴天象,而且與出土材料和文獻資料相互印證,極具說服力。

古代天文曆法星象書籍(書評銅器曆日研究)1

銅器曆日研究的核心在于,作為自然現象的天象在中國曆史綿延的數千年内基本上遵循同一規律,沒有出現明顯的變化或偏差。現代天文學允許人們以相當高的精确度推斷過去成千上萬年的地球、月球、太陽和主要恒星的相對運行狀态,如果需要的話,甚至可以讓計算機直接模拟特定日期古人肉眼所見的主要天象圖案。這就使得現代研究者可以把天象當作一組穩定的時序基本坐标,幾乎不會出錯。

雖然天象不會出錯,但人會。現代天文學成果經過大量重複驗證,可以認為它絕大多數時候是準确的。但古人的曆法和不同時期人們對曆法的認知與研究免不了出現明顯的失誤。

古代天文曆法星象書籍(書評銅器曆日研究)2

曆法方面的問題在于“失之毫厘謬以千裡”。古人使用“四分術”看待太陽回歸年,認為一年長365天,也就是365天6小時,這比現代精确計算的365天5小時48分45.9747秒要多出11分14秒。這是從太陽的角度來看,根據太陽變化情況制定的日曆就是陽曆。古人同時也根據月亮的變化來安排日曆,形成了陰曆。中國古代使用的農曆就是一種陰陽合曆,既考慮太陽的周期變化,也關注月亮。月亮的變化周期和太陽并不成比例,按照月亮盈虧周期确定的朔望月隻有大約29.53天,一年12個月合計355天,比太陽年少了10天左右。古人通過設置閏月的方式來解決這個問題,每隔2~3年就插入一個閏月,補上缺少的那些天,由此形成的規矩就是“十九年七閏”。

每一年的天數是固定的,總月份卻增加了,那就意味着每一天的時間變少了極微小的一點。最後的結果是相對于今日确定的太陽年,古人使用四分術和朔望月确定的曆法每年會比真正的太陽回歸年多出來大約4.69分鐘,較調整之前的多餘11分14秒要減少了約6分半鐘,可見陰陽合曆的優勢。每年多餘4分多鐘,積累三百多年,就會憑空多出來一天無處安放,以至于出現了“三百年鬥曆改憲”的需要,不穩定的曆法恐怕也會誘發政治動蕩。這個問題到了南北朝時期才得到解決,是故舉凡研究先秦秦漢律曆,都需要考慮此項偏差。

古代天文曆法星象書籍(書評銅器曆日研究)3

古人的曆法問題解決了,還有後來曆代研究者在認識方面的困擾。張聞玉以有力的文獻分析駁斥了認為“夏正建寅,殷正建醜,周正建子”的“三正說”,認為古人記錄月相的詞彙“朔”“望”“既死霸”“旁生霸”等指的是七到八天的時間段的“四分月相”說,明确了周正建醜,失閏則建子、建寅、乃至建亥以為調整的基本原則,雄辯地指出月相詞彙乃是定點,專指特定的一日。如此一來,就為根據古人記錄的天象準确标定日期奠定了基礎。

盡管本書探讨的是十分專業精深的中國古代曆法問題,但其實思路清晰、邏輯嚴密、語言平實,全面地介紹了銅器曆日推算的理論依據、基本方法和原則、實際操作案例、史學研究價值,對青銅器、金文、曆法和西周史全無了解的讀者同樣可以讀通、讀懂,并且據此掌握推算中國古代曆日的方法。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