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序良俗與法律規定?公序良俗原則是指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不得違背公序良俗公序良俗是公共秩序與善良風俗的合稱公共秩序的含義多是指與社會公共利益有關的社會秩序,包括經濟秩序、政治秩序、生活秩序等,而善良風俗通常指的是社會公認的、良好的道德準則和風俗,是社會、國家的存在和發展所必要的一般道德,或者說是特定社會所尊重的基本倫理要求在現代市場經濟社會,它有維護國家社會一般利益及一般道德觀念的重要功能按照《民法典》,違背公序良俗的合同、遺囑等民事法律行為無效,姓名權的設定、使用等不得違背公序良俗從司法實踐來看,最高人民法院2019年發布的《全國法院民商事審判工作會議紀要》明确規定:“違反規章一般情況下不影響合同效力,但該規章的内容涉及金融安全、市場秩序、國家宏觀政策等公序良俗的,應當認定合同無效”這裡講的公序良俗顯然是指公共秩序意義上的公序良俗,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公序良俗與法律規定?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公序良俗原則是指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不得違背公序良俗。公序良俗是公共秩序與善良風俗的合稱。公共秩序的含義多是指與社會公共利益有關的社會秩序,包括經濟秩序、政治秩序、生活秩序等,而善良風俗通常指的是社會公認的、良好的道德準則和風俗,是社會、國家的存在和發展所必要的一般道德,或者說是特定社會所尊重的基本倫理要求。在現代市場經濟社會,它有維護國家社會一般利益及一般道德觀念的重要功能。按照《民法典》,違背公序良俗的合同、遺囑等民事法律行為無效,姓名權的設定、使用等不得違背公序良俗。從司法實踐來看,最高人民法院2019年發布的《全國法院民商事審判工作會議紀要》明确規定:“違反規章一般情況下不影響合同效力,但該規章的内容涉及金融安全、市場秩序、國家宏觀政策等公序良俗的,應當認定合同無效。”這裡講的公序良俗顯然是指公共秩序意義上的公序良俗。
各國的民事立法中,有采用公共秩序與善良風俗兩個概念的,也有僅用善良風俗一語的。《民法總則》首次在我國民事立法中采用了公序良俗原則的表述。之前我國的民事法律大都使用的是社會公共利益、社會經濟秩序,社會公德等概念。如《民法通則》第七條規定:“民事活動應當尊重社會公德,不得損害社會公共利益、擾亂社會經濟秩序。”《合同法》第七條規定:“當事人訂立,履行合同,應當遵守法律、行政法規,尊重社會公德,不得擾亂社會經濟秩序,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物權法》第七條規定:“物權的取得和行使,應當遵守法律,尊重社會公德,不得損害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權益。”社會公共利益和社會經濟秩序可以說就是公序,而社會公德則是良俗的集中體現。《民法典》第八條規定:“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不得違反法律,不得違背公序良俗。
公序良俗原則是現代民法一項重要的法律原則,一切民事活動應當遵守公共秩序及善良風俗。民事主體實施法律行為的目的和内容,隻要違反公序良俗,即使法律對該行為沒有明确的相應禁止性規定,也可以認定其抵觸法律。公序良俗的内涵與外延是随着社會發展而變化的。在現代社會,保護勞動者、消費者、承租人等現代市場經濟中的弱者已經成為公共秩序的範疇。與守法原則相類似,公序良俗原則也是對民事主體自由意志的一種限制。當事人自願實施的民事行為也不得違反社會秩序和社會公德。公序良俗成為法律為民事主體自由行動劃定的另外一道紅線。林肯曾說:“法律是顯露的道德,道德是隐藏的法律。”法律是調整社會關系的主要手段。法律規範必須以維護社會基本秩序和基本道德為基礎,但法律也不可能将所有的道德準則事無巨細地都确認為法律義務,而隻能要求人們不違反基本的道德準則。公序良俗原則将尊重社會公共秩序和善良風俗作為強制性規範,使民法成為維護社會公共利益及共同道德價值的重要載體,推動遏制歪風邪氣,築牢社會的道德底線,弘揚社會公德,維護社會基本秩序。相較于守法原則,公序良俗原則的内涵較為模糊。但也正是這一特點,讓公序良俗原則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法律禁止性規定的不足,填補了法律漏洞。由于社會生活的複雜性以及法律的滞後性,立法者不可能把一切應當禁止的行為都事先設想完備,并提前以禁止性規範的形式表達出來。在法律無具體的禁止性規定時,公序良俗原則成為司法機關衡量當事人的行為是否應給予保護的裁判準則。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