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子留酸軟齒牙,芭蕉分綠與窗紗
日長睡起無情思,閑看兒童捉柳花。[1]”
楊萬裡,宋代“中興四大詩人”之一。他厭煩官場政治,向往恬靜閑适的鄉村田園生活,創作了許多淺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 趣的詩詞,稱“誠齋體”。
他筆下的鄉村底層勞動人民勤勞質樸“田夫抛秧田婦接,小兒拔秧大兒插[2]”,孩童或天真活潑“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3],或聰慧可愛“怪生無雨都張傘,不是遮頭是使風[4]”。
“戲掬清泉灑蕉葉,兒童誤認雨聲來[5]”,他善于捕捉生活中瞬間的形象和自己偶然觸發的興會,寫出了詩人的恬靜閑适,抒發了詩人對鄉村生活的喜愛之情。
-拓展:詩詞賞析-
1.日長睡起無情思,閑看兒童捉柳花。
出自宋代楊萬裡的《閑居初夏午睡起·其一》
梅子留酸軟齒牙,芭蕉分綠與窗紗。
吃過梅子後,餘酸還殘留在牙齒之間,芭蕉的綠色映照在紗窗上。
梅子:一種味道極酸的果實。
軟齒牙:一作濺齒牙,指梅子的酸味滲透牙齒。
芭蕉分綠:芭蕉的綠色映照在紗窗上。
與窗紗:《四部備要》本《誠齋集》作“上窗紗”,此據《楊萬裡選集》。與,給予的意思。
日長睡起無情思,閑看兒童捉柳花。
漫長的夏日,從午睡中醒來不知做什麼好,隻懶洋洋的看着兒童追逐空中飄飛的柳絮。
無情思:沒有情緒,指無所适從,不知做什麼好。思,意,情緒。
捉柳花:戲捉空中飛舞的柳絮。柳花,即柳絮。
這首詩寫作者午睡初起,沒精打采,當看到追捉柳絮的兒童時,童心複萌,便不期然地沉浸其中了。
芭蕉分綠,柳花戲舞,詩人情懷也同有、景物一樣清新閑适,童趣橫生。兒童捉柳花,柳花似也有了無限童心,在風中與孩童們捉迷藏。不時有笑聲漾起,詩人該是從睡夢中被它叫醒的。首二句點明初夏季節,後二句表明夏日晝長,百無聊賴之意。
這首詩選用了梅子、芭蕉、柳花等物象來表現初夏這一時令特點。詩人閑居鄉村,初夏午睡後,悠閑地看着兒童撲捉戲玩空中飄飛的柳絮,心情舒暢。詩中用“軟”字,表現出他的閑散的意态;“分”字也很傳神,意蘊深厚而不粘滞;尤其是“閑”字,不僅淋漓盡緻地把詩人心中那份恬靜閑适和對鄉村生活的喜愛之情表現出來,而且非常巧妙地呼應了詩題。
2.田夫抛秧田婦接,小兒拔秧大兒插。
出自宋代楊萬裡的《插秧歌》
田夫抛秧田婦接,小兒拔秧大兒插。
農夫抛起秧苗,農婦接住秧苗,小兒子拔起秧苗,大兒子種下秧苗。
笠是兜鍪(móu)蓑是甲,雨從頭上濕到胛(jiǎ)。
鬥笠當做頭盔,蓑衣當做铠甲,雨水從頭上流入,弄濕了肩胛。
兜鍪:古代戰士戴的頭盔。
胛:肩胛,胳膊上邊靠脖子的部分。
喚渠朝餐歇半霎,低頭折腰隻不答。
農婦呼喚農夫吃早飯,休息一會兒,農夫彎腰低頭勞作,沒有答應,隻是說道:
渠:他,代詞。
朝餐:早飯;吃早飯。
半霎:極短的時間。
秧根未牢莳(shì)未匝,照管鵝兒與雛鴨。
秧苗根部還不牢固,這塊田裡的秧苗還沒有插拆完畢,你回家一定要提防好小鵝小鴨(不要讓他們來破壞秧苗)。
莳:移植。
匝:遍;滿。
由于這首詩着力寫雨中搶插稻秧,所以作者也不怠慢,開篇便動手“插”了起來:“田夫抛秧田婦接,小兒拔秧大兒插。”這分工何等明确,何等精細。拔秧活輕,小兒幹,接秧也輕,田婦幹;比較起來,抛秧插秧活重,田夫和大兒幹。“抛”、“接”、“拔”、“插”,四個動詞,準确具體。尤以“抛”字最妙,活畫出秧束雨中飛舞的情态。隻兩句,熱火朝天的勞動場面,躍然紙上。
三、四兩句進一步點明雨中搶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從頭上濕到胛。”從句中不難領會春雨之密、之急、之大,否則,不至于從頭上流入脖頸并沾濕肩膀。以“兜鍪”和“甲”分别比喻“笠”和“蓑”,充溢着一股火藥味兒,正暗示搶插稻苗無異一場緊張的戰鬥。
五、六兩句“喚渠朝餐歇半霎,低頭折腰隻不答”,前句是個無主兼語句,“喚”的主語沒有寫出,按詩意應是位老妪或老翁。後句是個無主連動句,按詩意,主語應是“大兒”,還極可能包括完成了本職活茬的田夫、田婦和小兒。一家人幹活絕無唱過一口便袖手看戲的道理。老人來叫他們吃早飯,(搶插何其早,自在其中),讓他們歇那麼小小一會兒,卻無人動作,無人答話,似乎對田埂上的呼喚置若罔聞,連擡頭看一眼的工夫也沒有。不如此,便寫不出搶插的緊張程度。
結句“秧根未穩莳未匝,照管鵝兒與雛鴨”似乎是田夫對送飯老人的回答:“您瞧這稻苗還不栽穩,再說這塊田還沒插完,您把飯放這兒,我們呆會兒就吃,您得趕緊回去照看好那幫雞鴨鵝們,它們要來到田裡,可就糟了。”
3.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
出自宋代楊萬裡的《宿新市徐公店》
籬(lí)落疏(shū)疏一徑深,樹頭新綠未成陰。(新綠 一作:花落)
稀稀落落的籬笆旁,一條小路通向遠方,路旁樹上的花瓣紛紛飄落,新葉剛剛長出還未形成樹蔭。
新市:地名。今浙江省德清縣新市鎮,一說在今湖北省京山縣東北,一說湖南攸縣東北,一說當塗縣(今屬安徽馬鞍山)東五十裡。
徐公店:姓徐的人家開的酒店名。公:古代對男子的尊稱。
籬:籬笆。
疏疏:稀疏。
徑:小路。
陰:樹葉茂盛濃密而形成的樹蔭。
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
小孩子奔跑着追趕黃蝴蝶,可是蝴蝶飛入菜花叢中就再也找不到了。
急走:奔跑。走,跑的意思。
這是一首描寫暮春農村景色的詩歌,描繪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景象。
第一句是純景物的靜态描寫。籬笆和小路,點明這是農村,“籬落”是有寬度的,用“疏疏”指出它的狀态,顯見其中有間隔,才能看見籬笆外面的山道。“一徑深”,表明山道隻有一條,并且很長很長,延伸向遠方。寬廣的籬落與窄小的一徑相對照,稀稀疏疏與綿綿長長相對照,互相映襯,突出了農村清新與甯靜。
第二句也是純景物的靜态描寫。路旁,樹枝上的桃花、李花已經落了,但樹葉還沒有長得茂密,展示出農村自然、樸素的風貌。
第三句是人物動态描寫。“急走”與“追”相結合,兒童們那種雙手撲撲打打,兩腳跌跌撞撞追蝶的興奮、歡快場面就曆曆在目了,反映了兒童們的天真活潑。
第四句,菜花是黃的,又是繁茂的一片,一隻小小的蝴蝶,飛入這黃色的海洋裡,自然是無處尋了。讀者可以想象,這時兒童們東張西望,四處搜尋的焦急狀态,以及搜尋不着的失望情緒等等,更表現出兒童們的天真和稚氣。
本詩通過對春末夏初季節交替時景色的描寫,體現了萬物勃發的生命力。全詩所攝取的景物極為平淡,所描繪人物的活動也極為平常,但由于采取景物與人物相結合,動靜相間的寫作手法,成功地刻畫出農村恬淡自然,甯靜清新的暮春風光。
創作背景
這是組詩中的第二首。這組詩當作于宋光宗紹熙三年(公元1192年)。彼時楊萬裡正任江東轉運副使,任所是在建康(今江蘇南京)。詩題中的“新市”,是當時一處城鎮,在今浙江德清東北,位于臨安(今浙江杭州)與建康之間。這裡水陸環繞,舟車通利,是作者離開臨安去建康任所,或從建康返回臨安述職的必經之地。作者途經這裡,略作停留,短期借宿,見景生情,有感而發,于是賦寫這組詩。
4.怪生無雨都張傘,不是遮頭是使風。
出自宋代楊萬裡的《舟過安仁》
一葉漁船兩小童,收篙(gāo)停棹(zhào)坐船中。
一艘小小的漁船上有兩個小孩,他們把撐船的長竹篙收起來,坐在船裡。篙:撐船用的竹竿或木杆。棹:船槳。
怪生無雨都張傘,不是遮頭是使風。
怪不得沒下雨他們就張開了傘,不是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傘當帆讓船前進啊。怪生:怪不得。使風:詩中指兩個小孩用傘當帆,讓風來幫忙,促使漁船向前行駛。
此詩寫詩人乘舟路過安仁時,所見到的情景。
“一葉漁船兩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這裡有作者的所見:一葉小漁船上,有兩個小孩子,他們收起了竹篙,停下了船槳。
“怪生無雨都張傘,不是遮頭是使風。”這裡省略了詩人看到的兩個孩子撐傘的事,省略了作者心中由此産生的疑問,而直接把疑窦頓解的愉悅寫了出來。怎麼解開的呢?可能是詩人看到孩童異常的行為,就開始更認真地觀察、思考,結果當然是恍然大悟:哦,怪不得沒下雨他們也張開了傘呢,原來不是為了遮雨,而是舞動傘柄使風吹動小船使船前進啊!也可能是直接就問兩個孩子,孩子把原因講給他聽的。不管怎樣,知道了原因,作者一定是啞然失笑,為小童子的聰明,也為他們的童真和稚氣,于是欣然提筆,記錄下這充滿童趣的一幕。
楊萬裡寫田園詩,非常善于利用兒童稚态,起到點化詩境的效果。他的《宿新市徐公店》(籬落疏疏一徑深,樹頭花落未成陰。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閑居初夏午睡起二絕句》(①梅子留酸軟齒牙,芭蕉分綠與窗紗。日長睡起無情思,閑看兒童捉柳花。②松陰一架半弓苔,偶欲看書又懶開。戲掬清泉灑蕉葉,兒童誤認雨聲來。)可以參閱。不同的是,《舟過安仁》是直接把目光聚焦到兒童身上,全詩都是寫兒童的稚氣行為。楊萬裡對兒童的喜愛之情溢于言表,對兩個小童子玩耍中透出的聰明伶俐贊賞有加。當然,從中也可以看出詩人的童心不泯。表達了作者對天真、可愛的孩子的喜愛之情。
賞析二
此詩寫詩人乘舟路過安仁時,所見到的情景。這首詩語言淺白如話,充滿情趣,展示了無憂無慮的兩個小漁童的充滿童稚的行為和行為中透出的隻有孩童才有的奇思妙想。這裡有作者的所見:一葉小漁船上,有兩個小孩,他們收起了竹篙,停下了船槳。也有作者的所悟:哦,怪不得沒下雨他們也張開了傘呢,原來不是為了遮雨,而是是想利用風讓船前進啊!
“一葉漁船兩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這是詩人看到的情景。兩個小孩之所以引起了詩人的注意,是因為他們雖坐在船上,卻沒有劃船,撐船用的竹竿收起來了,船槳也停在那裡,這是奇怪的事。由此可見,此時詩人的心情是閑适的,也是比較愉快的,所以才注意到兩個孩童的所作所為。
“怪生無雨都張傘,不是遮頭是使風。”這裡省略了詩人看到的兩個孩子撐傘的事,省略了詩人心中由此産生的疑問,而直接把疑窦頓解的愉悅寫了出來。疑窦的解開,可能是詩人看到孩童異常的行為,就開始更認真地觀察、思考,結果是恍然大悟:兩個小孩沒下雨也張開傘,原來不是為了遮雨,而是舞動傘柄使風吹動小船使船前進。也可能是直接就問兩個孩子,孩子把原因講給他聽的。不管怎樣,知道了原因,詩人一定是啞然失笑,為孩童的聰明,也為他們的童真和稚氣。
詩人直接把目光聚焦到兒童身上,全詩都是寫兒童的稚氣行為。詩人非常善于利用兒童稚态,起到點化詩境的效果。詩人對兒童的喜愛之情溢于言表,對兩個小童子玩耍中透出的聰明伶俐贊賞有加。當然,從中也可以看出詩人的童心不泯。表達了詩人對孩童的喜愛和贊賞。▲
創作背景
這首詩作于公元1192年,作者乘舟路過安仁縣(現在的江西省餘江縣)時,看到兩個孩童以傘當帆來使船前進。詩人被孩童的稚氣和可愛行為感染,從而創作了此詩。
5.戲掬清泉灑蕉葉,兒童誤認雨聲來。
出自宋代楊萬裡的《閑居初夏午睡起·其二》
松陰一架半弓苔(tái),偶欲看書又懶開。
松陰之下長着半弓的草苔,想看書可又懶得去翻開。
半弓:半弓之地,形容面積極小。弓,古時丈量地畝的器具,後為丈量地畝的計算單位。一弓等于1.6米。
戲掬(jū)清泉灑蕉(jiāo)葉,兒童誤認雨聲來。
百無聊賴中掬起泉水去澆芭蕉,那淅瀝水聲驚動了正在玩耍的兒童,他們還以為驟然下起雨來。
掬:兩手相合捧物。
這首詩寫作者閑适、慵倦的情緒。他想看書,可是剛剛翻開又興緻索然,百無聊賴中掬起泉水去澆芭蕉。那淅瀝水聲驚動了正在玩耍的兒童,他們還以為驟然下起雨來。這兒以詩人的閑散無聊與兒童的天真爛漫相比較,一個“戲”字,一個“誤”字起到相互映襯的作用,而情景宛然,含有無窮樂趣,寫出了詩人的恬靜閑适,抒發了詩人對鄉村生活的喜愛之情。詩人善于捕捉生活中瞬間的形象和自己偶然觸發的興會,在這兩句中也得到生動的顯示。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