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歐洲一體化如何發展

歐洲一體化如何發展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4-27 04:47:01

區域一體化是世界政治經濟發展進程中一個重要現象。縱觀戰後國際關系史不難發現,區域一體化經曆從西方世界向非西方世界,從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新興經濟體及轉型國家不斷輻射蔓延的發展過程。直到今天,世界各個地區都擁有屬于“自己的”區域一體化進程及相關機制載體。然而,西方區域一體化理論長期統治着學界對區域一體化問題研究的範式選擇和議題設置。弗萊貝格(Aron Freidberg)甚至提出,“歐洲的過去就是亞洲的未來”。而韓裔學者康燦雄(D. Kang)則反問,“我們為什麼要用歐洲的過去來探讨亞洲的未來,而不用亞洲的過去探讨亞洲的未來呢?”鑒此,本文試圖抽絲剝繭,對歐洲區域一體化理論譜系特點及其适用性進行探讨。

歐洲一體化如何發展(歐洲區域一體化理論适用性探讨)1

  區域一體化的多維概念

  就詞源而言,英語中的“一體化”(integration)是個舶來詞,源于拉丁語的“integrationem”,是17世紀初從法語的“intégration”引過來的。在英語中,“一體化”一般有三種解釋:(1)成為某個集團或社會中一員的過程;(2)允許各種族的人使用同一地方、機構或組織的過程;(3)不同個體整合成一個單位或體系的過程。在俄語中,“一體化”(интеграция)被解釋為“把各個部分或個體連成整體的發展過程”。在漢語中,“一體化”意為“使各自獨立運作的個體組成一個緊密銜接、相互配合的整體”。可見,分散的不同個體整合或結合成一個整體的過程或行為是一體化概念的内核。

  一體化一般就是指區域一體化,或稱地區一體化。不同學科對區域一體化的研究路徑及核心問題的設定也不同。經濟學主要從降低交易成本,實現最大限度的經濟收益角度來探讨區域一體化,如關稅同盟理論、自由貿易區理論、大市場理論、共同市場理論、協議性分工理論、最優貨币區理論等。區域一體化從低到高的表現形式有:優惠貿易安排(PTA)、自由貿易區(FTA)、關稅同盟、共同市場、貨币聯盟、完全經濟一體化。政治學則把區域一體化看作政治體系,關注政治體系内各單元的權力分配、機構設置、組織運作及其相互關系和政治影響,如聯邦主義。在國際關系學中,一體化的核心問題是成因問題,重在解答主權獨立的民族國家走上一體化道路的原因及發展動力,如功能動力、制度動力、民族國家動力等。

  歐洲區域一體化理論譜系

  歐洲一體化是西方研究區域一體化的重要對象。歐洲一體化理論是迄今為止最為系統的區域一體化理論之一,幾乎成為西方區域一體化理論的代名詞。總體來看,歐洲一體化理論主要由功能主義、政府間主義和制度主義構成。

  功能主義屬于自由主義理論範疇。功能主義又分以米特朗尼(D. Mitrany)為代表的舊功能主義、哈斯(E. Haas)為代表的新功能主義以及以霍克(L. Hooghe)和馬科斯(G. Marks)為代表的後功能主義,三者之間是承繼、修正與發揚的關系。舊功能主義出現在20世紀40年代,強調一體化進程的技術性和非政治性。其最大的理論貢獻是提出“擴展”(ramification)概念,就是指在某個領域的成功合作會帶動其他領域的合作。新功能主義産生于20世紀五六十年代。新功能主義是歐洲一體化啟動後發展而來的。與舊功能主義不同的是,新功能主義強調一體化的政治動因,并提出“外溢”(spill-over)概念。新功能主義者認為,外溢是一體化的重要動力,指的是從一個部門及地區向另一個部門及地區擴散的過程。20世紀90年代以來,随着歐盟的成立,歐洲一體化從經濟領域逐漸向社會、政治、防務等領域擴展。與此同時,歐盟運行過程中也出現了新問題,那就是盡管歐洲一體化所産生的經濟福利在不斷上升,但是民衆對一體化的認可度卻在下降。在此背景下,2009年霍克和馬科斯在修正新功能主義基礎上,吸收建構主義的社會建構、社會認同等理論觀點,提出後功能主義理論。後功能主義認為,社會認同成為影響歐洲一體化前途的重要問題。與新舊功能主義強調“精英驅動”不同,後功能主義者提出,社會力量、公衆參與也成為一體化的新驅動力。

  政府間主義是現實主義研究一體化問題的代表性理論,分為傳統政府間主義和自由政府間主義。傳統政府間主義的曆史背景就是1965年歐共體“空椅子危機”。傳統政府間主義指出,國家是區域一體化進程中最主要的行為體。作為傳統政府間主義的奠基人,霍夫曼(S. Hoffmann)強調國家在一體化進程中的中心地位,國家利益是一體化前進的驅動力,并不認同新功能主義所推崇的“外溢”效應。20世紀80年代,在理性選擇、集體行為理論和國際政治經濟學的刺激下,同時吸收自由主義相關觀點,現實主義的一體化理論實現了突破,形成了自由政府間主義。自由政府間主義堅持國家是一體化的中心行為體,但是在分析一體化問題中增加了經濟利益變量,認為經濟利益應該高于政治利益,并在一體化進程中發揮着決定性作用。

  與上述兩大理論流派相比,新制度主義是研究區域一體化的理論新秀。從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歐洲一體化進入深刻變化時期,歐共體逐步向歐盟轉化。20世紀90年代,研究區域一體化的制度動力是新制度主義的關注點。在國際關系學中,新制度主義主要分化為理性選擇制度主義和曆史制度主義。理性選擇制度主義的核心問題是:一體化形成的動力。具體而言,就是研究歐盟制度的運作,行政、司法、立法之間的權力分配及其政策效果。曆史制度主義者的立場偏中立,強調制度的曆史變遷,在分析歐洲一體化進程時引入了“路徑依賴”概念,并認為歐洲一體化是随着時間推移而發展的過程,一體化進程中的決策是當時的曆史背景所決定的。

  歐洲一體化理論的适用性探讨

  毋庸置疑,歐洲一體化的相關理論是目前國際關系領域最成體系的區域一體化理論,一定程度上被奉為其餘地區一體化實踐的理論坐标。以歐洲一體化理論為核心的西方區域一體化理論提供了以下三大經驗:首先,每個理論都是分析歐洲一體化的一個重要方面,而不是歐洲一體化理論的全部。歐洲問題專家宋新甯指出,歐洲一體化“不存在一個宏觀的一體化理論體系,而是一種‘馬賽克式’的嵌入拼圖,各種理論學派和學說交織在一起”。其次,各個理論流派對區域一體化驅動力的理解不同。功能主義強調功能動力,政府間主義認可國家動力,新制度主義重視制度動力。最後,一體化理論與地區一體化的實踐緊密相連,互為促進。每一個理論都對應着一體化實踐中的具體問題,并以解決問題為導向。

  那麼,歐洲一體化理論能否成為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普适性理論?歐洲一體化模式能否成為其餘區域一體化的範本?歐洲一體化能否為其他區域一體化提供理論依據和發展模式?在我們看來,這些問題都是值得商榷的。正如英國國際關系理論學家布爾(H. Bull)所言:“如果我們所使用的理論都源自西方并以西方為标準,這些理論能使我們充分理解非西方的國際政治體系嗎?”

  從理論萌生和發展來看,歐洲一體化理論是根植于歐洲數百年來哲學、政治思想傳統,以二戰後興起的歐洲一體化為實踐平台,又以西方社會科學的諸多理論為依托而形成的,解釋歐洲一體化過去、現在及未來發展問題的一系列理論學說。

  就曆史基礎而言,歐洲一體化的誕生是二戰後以德法為主的歐洲國家借助地區整合來實現地區“永久和平”的決定,也是美蘇争霸背景下美國對西歐國家扶植的結果。東盟是東南亞地區一體化的核心和載體,它成立的動因是維護地區安全,并且與美國保持戰略盟友關系。歐亞一體化是俄羅斯恢複“歐亞強國”地位,實現再次崛起的戰略抓手。

  從類别上看,區域一體化類型具有多樣性,一體化方式及地緣政治經濟利益訴求也各不相同。比如,歐盟為代表的發達國家一體化,是“北北一體化”,其以西歐發達國家(德、法)為核心動力,注重挖掘本地區一體化潛力,重視對中東歐前社會主義國家的“歐盟化”改造;東盟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一體化,是“南南一體化”,這類區域一體化的特點是通過整合内部力量,改善區域内合作環境,進而吸收外部經濟發展資源來促進本地區發展;北美自由貿易區為代表的發達國家 新興國家一體化,屬于“南北一體化”,其特點是美國通過聯合加拿大、墨西哥,主導北美地區經濟秩序。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王晨星

歡迎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衆号 cssn_cn,獲取更多學術資訊。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