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李紳寫憫農的目的是什麼

李紳寫憫農的目的是什麼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1-26 13:07:04

李紳寫憫農的目的是什麼?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憫農》,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李紳寫憫農的目的是什麼?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李紳寫憫農的目的是什麼(李紳寫憫農時意氣風發)1

李紳寫憫農的目的是什麼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憫農》

文|野史日記

一首小學課本裡的詩句,深深的刻在每一位讀過小學的人心中,就拿野哥自己來說,衆多古詩詞當中,印象最深的就是它。這首《憫農》,在我上學的時候,名字還是《鋤禾》,也是在最近才得知《鋤禾》已經改名《憫農》,這才又想起聊聊這首曾經讓我每次吃飯都不剩下一粒米的詩句來。

這首詩産自唐朝,它沒有華麗的辭藻,也沒有高深的語言,整首詩透露出一股樸素的氣質,可能正是因為它的這種别具一格,才能在那個詩篇造詣極高的盛唐脫穎而出,至今仍流傳甚廣。

這首《鋤禾》為何改名《憫農》?具體的原因我也不了解,但是我猜想,這應該是為了讓這首詩的出處回歸本處,讓更多的人知道它的由來與過往。所以,今天借着這篇文章,我給大家講講關于這首《憫農》背後的曆史。

其實《憫農》并非是一首單獨存在的古詩,隻是《憫農二首》(也稱《古風二首》)的後半部分,在“鋤禾日當午”之前還有四句,這四句闡述了作者對于唐朝當時的看法,大膽說出唐朝農民的悲苦現狀,與後面的《憫農》銜接起來,才能完整體現《憫農二首》真正蘊含的意義。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憫農二首》

這首詩目前有一位主流承認的作者,名叫李紳,是唐朝的一位宰相,地位很高。當年他還沒有考中進士的時候,帶着這首詩去見呂溫,呂溫讀罷這首詩,連連稱贊,當時就表态說,李紳前途不可限量,有做宰相的本事,後來果然應驗。雖然在史料之中,對于呂溫的這番話有明确記載,但是我認為,這也就是呂溫的一句客氣話而已,隻不過後來真的成真。但是李紳的仕途并非一帆風順,起起伏伏多次,能夠成為宰相,也有運氣的成分。

“吾觀李二十秀才之文,斯人必為卿相。”——《雲溪友議》

由此可見,《憫農二首》在李紳年輕的時候,就已經依靠它揚名,後來又考中進士,應該也與此詩有關,比較一個人在文人圈裡的名氣,對于考官來說,在評判的時候也會有所影響。至于評卷是看不到名字的問題,這裡不多做解釋,一個人出名後,他的文風便會被人認識,這還隻是其一。

李紳能夠寫出這樣的詩句來,可見在李紳少年時,也是一位性情中人,對于時事針砭利弊,敢說,敢寫,大有為唐朝農民請命發聲的架勢。隻不過在他考中進士之後,做了官,這種作詩的風格雖然也有出現,但是卻帶有了明顯的功利心。

李紳做官前期,并不順利,起起伏伏的十數年,期間主要還是以寫詩為主,與白居易、元稹等人,一起發起新樂府運動,說的直白一點,就是李紳與白居易、元稹,重新引導詩歌在當時的風格,以諷喻時事為主。

當時幾個大詩人湊到一起,寫一些對于時事諷喻的詩,一人寫了幾十首,彙聚到一起,就成了《新樂府》,其中就包含《憫農二首》,還有一些耳熟能詳的詩,比如《賣炭翁》。

李紳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官也做的越來越大,隻是他卻沒有堅持自己的路線,反而加入朋黨之争中。他成為李德裕的左膀右臂,與元稹一起,是“李黨”的主力成員,與敵對方“牛黨”進行了長達十數年的鬥争,而他在争鬥開始幾年間,便因為“李黨”的不利局面被貶,被貶期間,李紳很郁悶,寫了許多詩,來發洩自己内心不滿,同時也是在利用這些詩作為與“牛黨”鬥争的工具。

終于在10幾年後,李德裕成為宰相,因為李紳這麼多年來,一直寫詩在側面繼續支持李德裕,所以,李德裕當宰相後第一件事,就是将李紳重新啟用,而且是重用。這樣一樣,李紳在《憫農二首》之後所作的詩,雖然也是對時事進行諷喻,但是卻與做《憫農二首》時的心境完全不同,一個是為民請命,一個是為己謀功利,早已經忘了初心。

後來李紳官路亨通,一直做到宰相位置,随着官職的變化,李紳的為人也發生了很大變化,早不是當年“慷慨陳詞”的少年,而是生活奢侈糜爛,貪圖享受。這一點說法從劉禹錫的一首詩裡就能看出來,“高髻雲鬓新樣妝,春風一曲杜韋娘。司空見慣渾閑事,斷盡蘇州刺史腸。”這首詩是劉禹錫任蘇州刺史時,赴李紳的家宴時,因為看見李紳家的美人俊美,所以即興吟詩一首《贈李司空妓》,送給這位李紳家的私 妓。

李紳家的美人衆多,見到劉禹錫如此喜歡這名女子,也沒表現出什麼不悅,而是慷慨相贈。劉禹錫也有官職在身,加上本身是一位才子,自然見過不少的美人,但是在李紳的家中,依然能遇到令他情不自禁的美女,可見李紳家美女如雲,因為如此容貌出衆之人,顯然在李紳家也算不得什麼,随便就被李紳給送人了,沒有絲毫的不舍。

除此之外,李紳在野史的記載中,更是奢侈無度,史料對他發迹後的描述是“漸次豪奢”

李紳喜歡吃雞舌,吃一頓雞舌要300多隻雞才能湊夠一盤,導緻後院的死雞堆積如山,其奢靡程度可見一斑。而且,對于發迹之前的友人也并不友善,不僅不念及故人曾經的好處,而且還要苦苦相逼,以此來顯示自己的厲害。

比如,在李紳發迹之前,有一人名為李元将,李紳去他家做客的時候,總是親熱的叫他叔叔。但是李紳發迹之後可就不一樣了,李元将去拜訪他,自稱弟弟李紳不開心,自稱侄子,反過來叫他叔叔,還是不開心。李元将被逼無奈之下,自稱孫子,李紳這才笑逐顔開起來。

李紳在發迹前後變化極大,無論是為人還是詩詞,再也找不到當年做《憫農二首》時意氣風發的樣子,有時候讀《憫農二首》的時候,不禁會聯想,難道這樣一首反應唐朝農民疾苦的詩句,真的是李紳所作嗎?

其實,《憫農》這首詩的作者,還真的就存在過争議。一說《憫農》的作者并非李紳,而是同為唐朝詩人的聶夷中。

聶夷中是唐朝時期河南的一位詩人,這位詩人寫詩的風格很獨特,語言以樸實為主,而且辭淺意哀。最主要的是,聶夷中的詩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揭露封建統治階級的殘暴和剝削,一種是對田家農戶農戶疾苦的同情。

值得注意的是,在聶夷中詩作當中,有一首叫《田家二首》,其中後半段讓我們熟悉,這裡引用一下,給大家賞析:

父耕原上田,子劚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倉。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念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聶夷中的《田家二首》後半段,幾乎與《憫農》沒有區别,說聶夷中是《憫農》作者也不為過。而起,類似這種深得民間疾苦的詩作,聶夷中的作品當中還有很多,有的作品甚至連諷喻的手法都不用了,直接就明言為民請命,在那個封建社會國家裡,做到這個地步的詩人,才是真正的憫農之人。

例如,聶夷中所作的《詠田家》,就是一首聶夷中對于民間疾苦最直接的陳述,感同身受,令人動容。同時,聶夷中對于當權者也直接明言,希望他們能夠給農民多一些關照,因此詩形成了一個成語“剜肉補瘡”,表現了聶夷中對農民疾苦感受的深刻,同時無形之中也對他以詩來為民請命的做法進行了肯定和紀念。

二月賣新絲,五月粜新谷。醫得眼前瘡,剜卻心頭肉。

我願君王心,化作光明燭。不照绮羅筵,隻照逃亡屋。

——《詠田家》

從二位作者為人來看,我更願意相信這首《憫農》的作者是自始至終都具備“憫農”思想的聶夷中,而不是在升官發财之後,忘記了初心的李紳。

——End——

文中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不妥随時聯系删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