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佛經有哪些分别有什麼作用

佛經有哪些分别有什麼作用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24 13:19:46

佛經有哪些分别有什麼作用(佛經的形成與流通遠比我們想象的專業和艱難)1

題取經詩

晉宋齊梁唐代間,高僧求法離長安。去人成百歸無十,後者安知前者難。

路遠碧天唯冷結,沙河遮日力疲殚。後賢如未谙斯旨,往往将經容易看。

唐:三藏法師義淨作

前幾年,有個明裡賣靈芝,暗地從事“宗教生意”的附佛W道靈芝師姐,通過網絡,散播了很多惡意歪曲事實真相,針對大乘佛教的邪知邪見,有的觀點我認為具有普遍性,見同心同者衆,的确是那些懷抱偏見者吠影吠聲者常犯的認知錯誤,所以本文我重新整理了一番,把幾個較有代表性的觀點摘出來,與衆研習,希望能起到一定程度的導正作用。

佛經有哪些分别有什麼作用(佛經的形成與流通遠比我們想象的專業和艱難)2

佛經非佛親筆寫就,通過結集、翻譯的佛經是假的。

雖然靈芝的矛頭所向主要瞄準的是大乘佛教,但此言論一出,南傳佛教也莫名躺槍,因為本師釋迦牟尼佛确實沒有下筆寫過任何一部經典,作為證得無上圓滿的正遍知妙覺者,佛陀弘法的特點是随機教化應病與藥,是因材施教述而不著的,述而不著,這點很關鍵。

述而不著語出論語:“子曰:‘述而不著,信而好古,竊比于我老彭。’”“述”是承先啟後,繼往開來,保留傳統的文化,盡其所知繼續起來流傳下去,好比現在說的散播種籽,沒自己的創作,不加意見,就是繼承、傳承、解釋,而“著”當然是要自己加工創造了。

釋迦佛所證之法,乃依過去諸佛修行所得,諸佛之法,也都不是諸佛的發明創造,而是法爾如是,名曰佛法,所以當靈芝師姐質疑佛經文字過億佛一生不可能書寫那麼多經典,佛經必然是僞造的時,我覺得可笑已極,一個号稱曾受過菩薩戒的佛子,三皈依破盡就不說了,佛不是創作者不是作家難道這也不知曉嗎?

一個人窮其一生埋頭創作固然很難寫出字數過億的著作,但教授口述經典(知識)要達到語言過億簡直綽綽有餘,何況釋迦佛住世講經說法四十九年,人天皆化,就算現在的園丁,從業幾十年來說過的話,倘若整理成文,字數量也不止一億吧?!

正因為述而不著,所以佛陀涅槃前,一代時教沒有形成系統的文字典籍,多是在弟子間口口相傳,現在的大小乘三藏,全部是佛涅槃後諸弟子結集而成,佛經叙述的内容,是佛向弟子們傳道授業解惑時對話交流的彙編,是佛教教義的基本依據,佛說三乘法,有顯密之分,實是佛陀觀機逗教的結果。

佛經有哪些分别有什麼作用(佛經的形成與流通遠比我們想象的專業和艱難)3

那麼問題來了,諸弟子為什麼要結集三藏?目的是什麼?當然是為了杜絕異說邪見滲入佛法,為了防止三藏教義日久散失,另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續佛慧命,三藏整理成冊,可以流傳後世,可以福澤未來。

大乘典籍是一次性結集圓滿的,佛滅度的當年,文殊彌勒等諸大菩薩,請阿難尊者于鐵圍山進行結集,謂之菩薩藏,但大乘的根本結集者并非聲聞衆,而是文殊、彌勒等大菩薩。

由于情況特殊,小乘方面先後經曆了四次結集,第一次的“王舍城結集”,是在佛滅度三個月後正式開展的,三藏的結集,本來隻應有一次,然因小乘在初次結集後曆時既久,邪說暫興,影響了教理,是故才有了後來的三次結集。四次結集彼此間隔的時間較長,總共耗時四百年才大功告成,雖然後三次結集皆有不得已的理由,但不可否認結集的宗旨正是為了去僞存真,正本清源。

因此,大小乘之三藏,都是佛陀金口宣說,諸弟子結集而成,絕非僞造。

結集經典,工程浩大,其嚴謹嚴格,非同一般,儀式倒有點像我們現在的開會,先聚集衆比丘,依戒律法,組織一會,會中選出一人,使登高座,述佛所說,大衆無異議,公認與佛當時所說相符,即算全體通過,再書之于貝葉,成為正式典籍,小心保存,今天所流傳的佛經,最初都是這麼結集而來,隻有大藏所不錄者,才要警惕是後人僞造,學人不宜信從。

而且,幾乎所有結集出來的經典,甫一開篇就具足了六種成就,拿經文之首“如是我聞”舉例(有些經典作“我聞如是”或“聞如是”,翻譯不同,意思一樣),“如是我聞”代表的是聞成就,證明了經是阿難親自聽聞佛說非從他聞真實無謬的。

如是我聞這四個字也是佛的遺囑,佛入滅前,阿難尊者特意向佛請教了四個問題,其中之一就是“如來滅後,結集法藏,一切經初,安何等語?”佛咐囑阿難尊者,所有經典應用“如是我聞”作開頭語,“如是我聞”有着斷除衆疑、息诤、區别外道典籍、有利于修行的功用。阿難尊者身為佛之侍者、佛之法藏,依教奉行,理所當然,故當年阿難尊者初升高座發聲唱言“如是我聞”時,迦葉尊者及在場一切聖衆,皆堕淚悲泣不能自勝。

盡管三藏十二部浩如煙海,經名各各不同,叙述千差萬别,但後世學人不管讀哪一部經,大多是從“如是我聞”開始,縱觀各宗教之經,隻有佛經如此獨樹一旗别開生面。

事實上,結集經典也是佛陀的遺囑之一,佛陀入滅前,對大迦葉和阿那律說:“你們替我教誡佛子,在經律論及寶雜藏諸經集結整理完成前,莫取滅度。”諸事交代完畢後,才入大涅槃。

佛法東來,我國的譯經大業從緣起到圓滿,跨越曆史長河八百多年,經曆了三個主要階段,東漢至西晉為萌芽期,史稱古譯(音譯),代表人物是安世高、支婁迦谶、支謙,東晉至隋朝為發展期,其中羅什大師最為傑出,史稱舊譯(意譯),唐朝時步入成熟,走向巅峰,史稱新譯(直譯),以玄奘大師為首。

翻譯佛經,工程之艱巨,過程之嚴謹嚴格,絕不亞于三藏結集,例如玄奘大師主持的譯經院,規模宏大,組織完善,高僧雲集,參與者多達三千人之盛,分工明确,各司其職,有譯主、度語、筆受、綴文、參譯等職位,所譯出的經文,文文句句都務必保證反複核實準确無誤皆無異議全票通過才最終定稿,既要考慮“因地制宜”的因素,又必須遵循梵本切合原意,如與梵本原意不符,則與佛說相違背,這種情況是決不允許發生的。這些前輩譯經師們都是梵漢皆通,文學素養登峰造極的超一流僧才,盡管風格各有不同,但無論是哪位譯經師,采取的是哪種譯法,其主導翻譯出來的漢文佛經,都是精益求精,與佛說無有差别的,為佛教的中國化,為中國文化的可持續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古時候的佛經翻譯工作,必須經過皇帝批準方可進行,所以除了直接參與譯經的佛教“内部人員”外,朝廷往往還派有“監護大使”,一般由朝廷高官出任。監護大使在佛經翻譯完成後,擔任監閱的職務,此時其實已不需要譯文巧拙的審查,僅僅是一種榮譽監督,當某部經典譯成後,譯主如果認為已經完善妥當,即交給監護大使,由監護大使上呈朝廷,以供皇帝閱覽。

有的皇帝,也賜以禦制的序文,如玄奘譯大師譯出瑜伽師地論後,唐太宗曾賜以大唐三藏聖教序,因唐太宗的序文,當時身為太子的唐高宗李治也跟着寫了一篇述聖記。每部經論的翻譯,都是集體智慧的結晶,如履薄冰,謹慎從事,非一人之力單槍匹馬能夠勝任。據記載,義淨大師譯場用“二十馀人次文潤色”,翻譯婆沙論時,有“三百人考正文義”,所以印光大師才會說,“豈敢随自心裁,傳布佛經。”

萬世師表孔子沒有執筆論語,論語是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道德經究竟是否出自老子之手,至今存疑;穆罕默德目不識丁,古蘭經是經他口述弟子們筆錄彙集的,聖經的作者也不是耶稣。

由此可知,聖人出世教化衆生,最大的共同點就是述而不著,其“言行語錄”是弟子或隔代弟子整理成“經”流傳後世的,但可以肯定的是,經中所述都完美體現了聖人的偉大思想。何況佛教的大小乘三藏,首次結集均是由佛陀的親傳弟子完成,雖然小乘方面其後又經曆了幾次結集,但意在清除混入教中之外道所改竄的佛典擾亂的教義,是挽救之舉,而非重新再造經典。

我們後世學人,真的應該遙禮感恩謹記那些結集者譯經師,沒有他們的良苦用心,恐怕我們今天縱得人身,也無緣聽聞佛法。

佛經有哪些分别有什麼作用(佛經的形成與流通遠比我們想象的專業和艱難)4

懷疑經典結集者譯經師有沒有開悟,所以佛經是假的。

這麼荒謬的疑問,是靈芝門徒傳達出來的,與其“惡見”一脈相承,有必要拎出來掰扯掰扯,不幸的是,這次南傳佛教依然躺槍。

大乘三藏的主要結集者,是以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彌勒菩薩為主導的十萬菩薩摩诃薩。文殊菩薩是過去久遠劫前的龍種上尊王佛,現在的北方歡喜藏摩尼寶積佛,未來當再成佛号曰普見,他是“十方諸佛母,一切菩薩師”,隻因一佛一世界,二尊不并化,故示作菩薩,為釋迦佛之大法王子;“佛之長子”普賢菩薩,也是古佛倒駕慈航,到娑婆世界助佛弘化的,普賢行願威神力,普現一切如來前,他的十大願王是學佛人成就佛道的必修課;彌勒菩薩目前是一生補處菩薩,次補佛處,今在兜率内院為諸天演說佛法,即當來下生之彌勒尊佛,其餘諸大菩薩數量廣多,就不逐個列舉了。

小乘三藏第一次的主要結集者,是以大迦葉尊者、阿難尊者、優波離尊者為掌舵的五百大阿羅漢。大迦葉尊者在佛成道後的第三年随佛出家,隻八天就證得了阿羅漢果,平生以苦行著稱,頭陀第一,靈山會上,佛陀将正法眼藏涅槃妙心付囑于他,後世尊他為“西天禅宗初祖”,未入涅槃,現在雞足山入定,等待彌勒佛出世。

佛陀的十大上首弟子中,阿難尊者記憶力最強,多聞第一,他為佛侍者二十五年,專注服侍佛陀,謹記佛陀的一言一行,佛陀所說之法,他無一不知,無一忘失,文殊菩薩贊歎阿難尊者說:“相如秋滿月,眼似青蓮華,佛法如大海,流入阿難心。”大迦葉入定後,阿難尊者繼承其志,率領徒衆繼續弘揚佛法,後世尊他為“西天禅宗二祖”;優波離尊者證悟以後,因其個性拘謹,最注重生活中行住坐卧的威儀,佛陀所制定的戒條,都能一一遵守,秋毫不犯,被譽為持戒第一,律藏的結集,他功不可沒。其餘諸大阿羅漢,數量亦廣,不便一一舉明,其後三次結集的領導者參與者,也都是學養淵深解行并重的大成就者。

漢文佛經的譯經師們,像鸠摩羅什、真谛、玄奘、義淨等高僧,無一不是通達三藏,博大精深的大善知識,他們的譯場,多是國家設立,帝王護持,以舉國之力支持起來的譯經大業,為我們華夏民族民族及子孫後代積累了寶貴的精神财富,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佛經有哪些分别有什麼作用(佛經的形成與流通遠比我們想象的專業和艱難)5

所以,我想問問靈芝,上述這些大菩薩、大阿羅漢、大善知識,他們開悟了嗎?恐怕不隻開悟了吧?好歹你也學過幾年大乘佛法,對于文殊普賢彌勒等菩薩的真實身份一定不陌生,那迦葉尊者、阿難尊者、優波離尊者等阿羅漢呢?他們隻是阿羅漢嗎?他們不是“外現聲聞相,内秘菩薩行”的大菩薩嗎?鸠摩羅什、真谛、玄奘、義淨等譯經師,他們在世時不曾顯露本迹,但一生德業隆盛,飲譽遐迩,其威神妙用之事相,人天罕見,難道沒有難以測度的秘密身份麼?

可見汝号稱開悟是假妄語是真,分明也是旅泊三界以苦為樂的迷途羔羊,邪知邪見,能敵須彌,能深巨海,能障聖道,編造的W理X說不描自黑,越描越黑,哪裡有一點開悟者應有的姿态。再說開悟一事,本就是說不得不可說的,一個真有修行的開悟之人,就好比是富可敵國的富豪,深刻明了才(财)不外露功德隐藏的道理。所以,如果未證言證未得言得,犯的便是大妄語了,謊言重複千萬遍也不會成為真理,因為假的永遠真不了,因為明白人永遠比糊塗人多。

真開悟者在生活中必定是自然而然的低調謙虛,和光同塵,老實修行,默默的用正知正見正能量去影響他人,有人詢問自己是否開悟,肯定否認說沒有,不會開口承認,更不會閉口默認,因為默認等于承認,一樣是大妄語。反觀靈芝的徒衆,一緻對外炫耀靈芝是“開悟者”,我看要麼是其親口承認的,要麼是其閉口默認的,否則徒弟是怎麼知道師父開悟的?不知道靈芝是怎麼開悟的呢?有師印證麼?無師自悟者都是天然外道,你悟的是哪門子的道?名聞利養?酒色财氣?

印光大師說:“自古高僧,或古佛再來,或菩薩示現,然皆常以凡夫自居,斷無說我是佛是菩薩者。”楞嚴經雲:“我滅度後,敕諸菩薩,及阿羅漢,應身生彼末法之中,作種種形,度諸輪轉,終不自言我真菩薩,真阿羅漢,洩佛密因,輕言末學,唯除命終,陰有遺付。”即使這個人真的是佛菩薩阿羅漢應世,如有必要顯露本迹,也隻會在舍壽命終前當作遺言交代一下,以此增加信衆學人的信心,凡是那些莫名其妙自稱開悟,自稱佛菩薩轉世,自稱已成仙了道的人,不問可知都是假冒僞劣邪心取利者。

佛經有哪些分别有什麼作用(佛經的形成與流通遠比我們想象的專業和艱難)6

佛教曆經數次法難,佛經已被徹底銷毀,現存的佛經是僞造的是假的。

很遺憾,南傳佛教再次躺槍。

通過上述兩點分析能夠得出結論,佛經是無法僞造的,大小乘三藏的結集,漢文三藏典籍的翻譯工作,背後都離不開國家力量的支持,動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古印度的阿阇世王、阿育王、迦膩色加王、中國的漢明帝、姚秦王室、唐太宗、武則天等都是為佛經結集佛經翻譯保駕護航立下汗馬功勞的大護法,要讓這些帝王們不約而同前赴後繼興師動衆的去弄虛作假無異于天方夜譚,他們的護法行為,如果不是源自于信仰的力量,不是為了實踐菩提心,又是為了什麼呢?

佛經有哪些分别有什麼作用(佛經的形成與流通遠比我們想象的專業和艱難)7

當然,有護法的明王,就有滅法的君主,“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我師大沙門,常作如是說。”緣起生滅,世間的萬事萬物都逃不過如是法則,佛教也不例外。“三武一宗”制造的滅佛事件恰好應驗了這個道理,但實事求是的說,三武一宗法難,史實俱在,證據确鑿,絕非像靈芝信口胡扯的那樣“滅得很徹底”。

四次法難中,魏太武帝與周武帝滅佛僅限于北方,南方佛法仍然昌盛,周世宗柴榮彼時也未一統天下,勢力有所不及,所以盡管他們的滅佛運動聲勢浩大,但随着自身性命的凋零,其繼任者上台後,依舊大力倡導佛教。

宋太祖趙匡胤就是例子,當時柴榮滅佛,他就倍感不妥,北宋政權建立之初,便一反前朝北周的政策,下诏複興佛教,先停止了寺院的廢毀,後普度童行八千人,繼而又派遣沙門行勤等一百五十七人前往印度求法,又令内官張從信于益州(成都)主持刻經大業,曆時12年,利用當時最新的印刷術雕刻了中國第一部官刻本的佛教大藏經開寶藏,開寶藏刻成13萬張闆片,收書1076部(有說1085部),為卷5048卷,分裝480帙,因始刻于開寶時(太祖開寶四年(971)--太宗太平興國八年(983),合計12年),後世遂稱宋開寶刊蜀本大藏,亦稱開寶藏。開寶藏也是中國第一部木版雕刻的大藏經,其以書法端麗嚴謹、雕刻精良著稱,更是宋代閩浙私刻和遼刻、金刻以及高麗所刻各版大藏經共同依據的祖本,太祖之後的各帝對佛教的政策大體不變。

相比前兩武後一宗,唐帝國信奉道教的武宗皇帝發起的滅佛運動才是規模最大破壞性最強的,連祅教、摩尼教、景教和回教也一并株連。但是,我前面提到,玄奘譯大師翻譯完瑜伽師地論後,唐太宗曾賜以大唐三藏聖教序,時任太子高宗李治也寫了一篇述聖記,以此稱揚佛教和玄奘大師,是以後來老李家的不肖子孫武宗滅佛毀經,玄奘大師翻譯的經典都保留下來了,因為上面有太宗皇帝給寫的序呢,小武子必須得表示孝順尊重啊,對不對?玄奘大師的智慧和方便真不是蓋的,有先見之明啊。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武宗早逝,滅佛之舉後繼無人,後續即位的宣宗皇帝号稱“小太宗”,他可是位聖明君主,崇信佛教,所以恢複佛教也在情理之中。

盡管如此,我們也不能忽略在水深火熱的法難中為保全經像而做出努力犧牲身命的四衆弟子,沒有他們不懼強權不怕犧牲的大無畏精神,佛教就不會有後來的順利複興,也不會有今天的中國佛教,佛弟子應該知道,北京的“房山石經”就是應對法難的産物,是前輩高僧們的心血結晶。當然,中國佛教能屢屢實現“多難興教”,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佛教自東漢正式傳入以後,思想已深植民心,哪怕屢遭重創,也能涅槃重生。

佛經有哪些分别有什麼作用(佛經的形成與流通遠比我們想象的專業和艱難)8

但是曆經這些大規模的滅佛運動,中國佛教也确因元氣大傷一度暫衰,大量文化遺産藝術作品已不複再見,兩大重要支派南傳佛教、西傳佛教受到嚴重打擊,佛教至此再也不複國教氣象。

幸運的是禅宗因其特殊教規(自耕自食),契應了當時的社會背景社會因緣,在法難中損失最小,之後迅速成為中國佛教的重要宗門,引領諸宗全面崛起,影響深遠,不得不說這是得益于禅宗祖師們的先見之明和敢于大刀闊斧深化改革的勇氣。

三武一宗滅佛運動的當事帝王,動機不一,情況不盡相同,但真實目的大同小異,無非就是政治原因、思想文化領域的沖突、僧團道風方面的缺陷,僧俗之間經濟利益矛盾方面等問題。以史為鑒,可知興替,後來的高僧們也格外懂得吸取教訓,從唐朝百丈懷海禅師的“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到近代太虛法師提出的“人間佛教”理念,再到今天佛教界倡導的“愛國愛教”思想,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代佛弟子都在為佛教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完整的“宗教形象”而奮鬥不息。

關于曆史上的佛教法難,本打算隻談三武一宗點到為止即可,但考慮到靈芝是以反佛謀利利欲熏心的“教科書式”的演技派,向來無視真相,不講究實事求是,最為擅長斷章取義誤人子弟,我料她決計不會這麼輕易善罷甘休,是以發生在古印度的那場特大法難,仍有必要梳理梳理。這件事情,錢文忠在百家講壇講“玄奘西遊記”時也提及過。

過去玄奘大師留學那爛陀寺,于即将回故國前的某天晚上忽然做了個夢,夢見自己不由自主的走出了寺院,當轉頭回望的一刻,竟看見宏偉壯觀的那爛陀寺烈火燎原,大為不解,這時,文殊菩薩影應夢中,解析因由,玄奘大師才恍然大悟,醒來後嗟歎不已。

現實中,也就在玄奘大師求學那爛陀寺期間,阿拉伯半島麥加城古萊什部落的哈希姆家族誕生了另一位世界級的宗教領袖穆罕默德,公元647年,也就是玄奘大師回到大唐的兩年之後,戒日王逝世,公元1193年,正值中國南宋紹熙四年,終于玄奘大師的夢境成真,曆史也見證了印度佛教被伊斯蘭教毀滅的事實,那一年突厥人巴克赫提亞爾·卡爾積率領大軍勢如破竹,侵占了那爛陀寺,寺院和圖書館遭到嚴重毀壞,大批僧侶逃往藏地避難,從此那爛陀寺輝煌不複,化成廢墟,漸被遺忘,全世界的佛教中心也由古印度正式轉移到了中國。

但是,在這場特大法難來臨之前,經過中印兩國曆代高僧大德的共同努力,佛法東傳的大事因緣早已圓滿完成,佛陀的經教早已在中華大地發揚光大源遠流長,故而從某種意義上說,佛教在印度的消亡,并非悲劇,反而是佛法光大的一種方便

佛經有哪些分别有什麼作用(佛經的形成與流通遠比我們想象的專業和艱難)9

惡意歪曲“真經不在紙上”的真實之意,自欺欺人,證明佛經是假的。

“真經不在紙上”,是靈芝體系的口頭禅,表面上針對的是大乘佛教,但遍觀靈芝所有涉及佛教的謬論,無不是将大小乘佛教一網打盡,用心之毒,細思極恐。

佛住世時,同弟子們說法開示,的确沒有依靠現成的文字材料,說句實話,那時候的四衆弟子,累世修行,因緣和合,才等到了這輩子以佛身得度的殊勝際遇,加上佛善巧方便教導有方,隻要稍微解惑答疑,幾乎都能即身成就,甚至很多是直下承當,有沒有文字對這些上根利智者來說真的無關緊要,佛說的法在弟子間口口相傳,縱使日月歲深也無須憂慮變味或者忘記等問題,即使遇到争議,佛也能扭轉乾坤,但佛涅槃後情況就有變化了。

所以菩薩羅漢們發心結集三藏紹隆火種,就是為了給後代學人提供方便,讓他們有經可讀,有法可依,深入經藏,智慧如海,畢竟芸芸衆生,能以佛身得度者上根利智者永遠隻是少數,無法脫離文字的學人卻多如牛毛。比如我本人,當初未入門不知佛經為何物時,被影視劇誤導,以為佛教就是燒香磕頭吃齋練武,嗤之以鼻,學經之後才懊悔從前的傲慢偏見是何其頑固,見聞覺知因此更新換代。

靈芝歪曲“真經不在紙上”的理由有四點,逐個來看。

佛經裡的文言文晦澀難懂,是譯經師故意愚弄世人,應該譯成白話文好懂。

這個理由一看就是在雞蛋裡挑骨頭,欲加之罪,何患無辭!上文已經提到過漢文佛經翻譯的三個主要時期,宋代以後,佛經的翻譯逐漸減少,但是由于雕版印刷技術得到了廣泛應用,佛經的印刷和流通速度相應的加快了許多,元朝滅後,漢文佛經的翻譯便宣告停止,因為高山已立,大業已成,已無經典需再翻譯。

由此可知,漢文佛經的翻譯都是在古代完成的,用文言文天經地義,論語、道德經是文言文,史記、孫子兵法是文言文,五四運動以前的典籍,都是文言文寫就,文言文就是那些時代的白話文。

我們總不能要求古代的譯經師們穿越到現代學完白話文後再回去譯經吧?總不能把自己讀不懂的書都說成是假的吧?總不能因為自己證明不了萬有引力相對論就棒殺牛頓愛因斯坦吧?總不能因為高考失利就否認孔子吧?俗話說書讀千遍,其義自見,古文沒學好,不能怨教材,不能怪老師,何況,今天已經有不少佛經翻譯成現代白話文了,我們是可以參考着讀的啊!

②很多法師也讀不懂佛經,所以幹脆提倡念佛,簡單明了。

法師者,以法為師,講經說法是法師的終身事業,奮鬥不息,豈有讀不懂佛經之理?這個理由簡直就是栽贓陷害,是對法師這個尊稱的極端輕蔑,是對念佛法門的嚴重曲解。

我不否認佛經确實非常之深奧難懂,光是字面意思,沒有些古文底子的人都很難吃透,何況了悟經中的殊勝法義,誠如佛陀所言“我法妙難思”,一般人就算活到老學到老,盡此報身也未必能“略知一二”。但如果妄下判斷,認為某些法師是因為讀不懂佛經才提倡念佛法門的,就是在颠倒黑白貶低淨土宗了。

釋迦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于世,光闡道教,欲拯濟群萌,惠以真實之利,無問自說,特别講了淨土法門,代表經典就是佛說阿彌陀經、佛說無量壽經和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也就是說,第一個推薦淨土法門的法師正是佛陀本人,且以慈悲哀愍,獨留大本,止住百歲。

當然,佛時代并沒有大範圍形成專門的念佛法門,念佛一法正式成為法門,得力于我國“淨宗初祖”東晉慧遠大師的大力弘揚,以及後來十二位淨宗祖師的踵事增華,淨土宗也因此應運而生,淨土宗的誕生,具有超時空劃時代的意義。古往今來的法師們很多都習慣提倡念佛,此乃遵佛之教,有何不可?華嚴經裡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發願往生,難道有假?無量壽經(淨土法門)釋迦佛囑咐給了未來的彌勒佛,難道是虛?

阿彌陀佛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一句“南無阿彌陀”,是佛王是法王是咒王是功德之王,是釋迦世尊在五濁惡世所得的三藐三菩提法。專念阿彌陀佛一佛,“該羅八教,圓攝五宗”,等于總持總念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諸菩薩、諸經咒、諸行門,八萬四千法門六字全收,是故彼佛名号,即是為無上真實至極大乘之法,即是為無上殊勝清淨了義妙行,即是為無上最勝微妙陀羅尼,念念之中,除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十地菩薩,地地不離念佛,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往昔都是因念佛而成就的,十方諸佛也是因念佛而成佛的,如此稀有之法,法師們有什麼理由不去提倡?

相比其他的“難行道”法門,念佛法門是橫出三界的“易行道”,特别契合末法時代衆生的根機,但佛又說他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難中之難,無過此難,難到衆生若無善根福德因緣很難遇見,即使遇見也未必生得起信心,更遑論行持,難到唯佛與佛乃能徹知,所以“難信易行和契理契機”才是法師們主動提倡念佛的初衷,耳提面命,生怕衆生因緣錯過,生死難了。

但你若認為法師們提倡念佛得度是想放任自己不學無術就又大錯特錯了,淨宗十三祖,哪一個不是精通三藏法财無量?哪一個不是學富五車辯才無礙?即使尋常的念佛人中,也是人才濟濟,淨業行人固然是以信願持名為主要功課,但不代表他們就放棄了六度萬行,四弘誓願從來就不是口号。

佛經有哪些分别有什麼作用(佛經的形成與流通遠比我們想象的專業和艱難)10

③佛菩薩是因救度衆生而成就,非誦經學經之功。

“救度”是救助衆生出塵俗離苦得樂的意思,也就是說佛菩薩普度衆生,旨在令衆生解脫生死免受輪回證大涅槃,這種救度是無漏救度,方式就是“說法”,如其他解救諸苦諸難諸厄等等,均屬授人以魚的有漏救度,治标不治本,隻有說法才是救度的最高标準終極目的,衆生應以何身得度,便現何身而為說法,一切諸佛菩薩成就的動力就是為衆生說法,所區别的是說法的細節各有不同而已,佛菩薩們都是“思想家”“教育家”。

但是,說法者需有法可說才行,也就是說說法者要有知識儲備,要有真實的修行經驗,要有智慧證量,如果佛菩薩們因地修行時沒有以法為師信受佛語,沒有聽經聞法修六度萬行,他們是如何體解大道發無上心的?他們是如何獲得無量智慧的?他們是如何掌握權巧方便的?他們是如何自我成就的?

一個人勵志做棟梁之才報效國家,卻不肯按學校的既定教材為輔導好好學習,反而去外面學些歪門X道的東西,連最基本的“修身”都做不到,他将來靠什麼齊家治國平天下?同樣,一個人空有度生之心卻不肯依靠經典如理如法修行,而是放棄正法大道接近惡知識廣學邪法非法,最終的結果不問可知,要麼是橫沖直撞找不着北,要麼是病急亂投醫,如靈芝一般颠倒夢想,自以為行善積德修成功果,殊不知已然被衆生所度,自取滅亡了。

金剛經雲:“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靈芝所謂“佛菩薩是因救度衆生而成就,非誦經學經之功”的理由,和今天社會上流行的“讀書無用論”如出一轍,不過是無能之輩的自我安慰,是井蛙之鳴。

④供養三寶不能得無量福,誦經持咒不能消災免難。

昔淨宗四祖法照大師某日遇緣殊勝,親見文殊菩薩顯聖,于是作為發起衆禮拜請問:“末代凡夫,去聖時遙,知識轉劣,垢障尤深,佛性無由顯現,佛法浩瀚,未審修行于何法門,最為其要,唯願大聖,斷我疑網。”文殊菩薩告言:“汝今念佛,今正是時,諸修行門,無過念佛,供養三寶,福慧雙修,此之二門,最為徑要。”

這裡文殊菩薩除了談念佛,還談到了供養三寶,并表示此二法門是“福慧雙修”的捷徑,實際上也提醒了我們,修福修慧是齊頭并進相輔相成的,供養一法當與淨土法門相結合,不應求人天福報,要讓供養成為淨土之因、華藏世界之因,佛果之因。當然,本事例有它的側重點,供養主要是修福,念佛主要是修慧,但事實不可能是如此絕對的,信受念佛法門需要多善根福德因緣,而供養三寶如果能跟理體相應,一樣能夠智慧開顯,兩者是圓融無礙的。

“一切世間諸安樂,皆由供養三寶生,故當恒勤供三寶”;“三界中安樂,皆由三寶生,故求安樂人,常供養三寶”;“若彼常于三寶中,恭敬供養無疲厭,則能超出四魔鏡,速成無上佛菩提”。佛經中有關供養三寶的開示不勝枚舉,佛是真語者、實語者、不異語者、不诳語者,隻要衆生奉行不悖堅持不懈,不管多少随心量力,就算隻供養一磚一瓦,一香一花,粒米莖菜,然則滴水入海同海廣大,微塵落地同地遼遠,縱海有枯地有盡,但其福無有窮盡。現實生活中也有很多案例可證明供養三寶得無量福是真實不虛的,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道理從古到今已然千錘百煉,無數修行人從中受益,成就慧命。

不能不提的是,佛教接受供養的方式主要是傳統的“四事供養”,即衣服、飲食、卧具、醫藥或衣服、飲食、湯藥、房舍,佛時代就是以此标準執行的。雖說萬行以供養為先,但具體的供養形式還是會因時而異因人而異的,隻是到了現在到了中國,大多數人更習慣“金錢供養”了,大概是覺得用錢方便吧,佛教隻得開緣随衆了,如此一來,也招緻了許多口舌非議,使得一些不明真相的人成見頗深針鋒相對,而佛教飲水思源回饋社會的慈善之舉,常被忽略不計,比如靈芝等衆,他們對供養的理解就是膚淺至極的,認為佛門接受供養就是貪圖金錢斂财至上,所以靈芝才敢大膽吹噓不收供養,炫耀出淤泥不染,卻從不審視自己有無資格接受供養。

對于供養三寶,我們應該莊嚴心态正确認知,佛法僧作為世出世間的無上福田,能長養一切善法功德,能讓一切衆生入大乘道圓成佛果,衆生發心供養三寶,是因為衆生必須通過供養三寶才能積資淨障培植功德福報,并不是三寶貪求衆生的供養,供養者若以“恩主”自居,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誦經持咒能否消災免難,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如果有人渾然不覺,應該自我檢讨,據我的耳聞目睹親身經曆,我非常相信誦經持咒是現前當來受益無量的,但因為人與人之間的福慧業力截然不同,所以受益的時間方式大小多少迥然有異。甚至很多時候因為努力精進反而導緻對境頻生,不是業障現前,就是逆緣來擾,往往越是發大勇猛,越是磨難重重,讓你誤以為前途渺茫,解脫無望,連福雖未至禍已遠離也無法感知。其實西天路上,九九八十一難,哪一難不是考驗呢?欲至桃源聖境,必經山重水複,與其垂頭喪氣失去信心,不如順其自然,兵來将擋,水來土掩,豈不快哉?何況這些對境,本就是消災解難的表現,隻是一旦磨難來臨你喪失了正見退轉了初心,那就隻能怨自己了。

很多人誦經持咒無法獲益乃至學佛修行走火入魔的根源所在,主要還是取決于他們對佛法缺乏正信,正信缺失,願行便淪為空談,信願行三資糧不具備,修行無異是做無用功,輕而易舉就沉醉在了輕慢佛法偏激反智的迷局。所以修行路上的種種磨難,對他們而言不是天将降大任的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不是欲作諸佛龍象先做衆生馬牛,而是佛菩薩的袖手旁觀見死不救,付出一點就巴不得立竿見影兌現福報。

人間正道是滄桑,修行本就是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的,既然上了如來的法船,就要做好因上努力果上随緣的思想準備,勤發菩提心向利己主義宣戰,不達涅槃城誓不罷休,把一切的艱難困苦,當成助道因緣,切莫執着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切莫奢望坐收漁利,不勞而獲,切莫忘記我們誦經持咒是為了明心見性,不是盲目追求消災免難,舍本逐末。

是故,行持善法貴在持之以恒,三天打魚兩天撒網無有是處,佛不是一生修成,是行六度萬行經百千劫漸修而頓悟的,菩提路雖遠,隻要勤行精進,終須有到之日,我們信佛學佛就是在走佛走過的路,所以說佛經是成佛的路徑,是導引衆生破迷開悟的明燈,衆生唯有持經修行,才能有明确的方向,才能不走彎路明理了義。

最後回到論題“真經不在紙上”,真經真的不在紙上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甯向西方一步死,不向東土半步生,去人成百歸無十,後者安知前者難?法顯大師、玄奘大師、義淨大師等取經人,不惜長途跋涉為法滅身也要義無反顧西行天竺求取的經典,自然是真經無疑,古印度的高僧們為了佛法東傳苦心孤詣費勁艱辛輾轉帶來的經典,自然也是真經無疑。佛在經輪利益具十萬功德經中說:“阿難勿憂惱,我于未來時,轉作文字形,而利益汝等,于後五百歲,我住文字體,應作世尊想,于彼生恭敬。”可見佛經是三世如來的法身舍利,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即為有佛,我們見到佛經如同見到如來本身,皆應恭敬、禮拜、供養。

如來興世,難值難見,諸佛經道,難得難聞,但為什麼祖師大德也會說類似于“真經不在紙上”的話呢?祖師大德當然不是靈芝,他們說“真經不在紙上”,不是信口開河混淆視聽,不是認定佛經是僞經,而是教導學人讀經學經不能死記硬背照本宣科,要用心體悟明理了義,要活學活用解行并重,隻有學以緻用,才能化有字經為無字經,隻有離文字相,離言說相,離心緣相,才能以心傳心,以心印心。祖師大德說“真經不在紙上”,是在用“破相”的方便法教化學人,不是誘人破見制造信仰危機,丹霞燒佛的良苦用心也在于此,靈芝等衆道聽途說,鹦鹉學舌,不求甚解,以小兒之智揣摩成人心理,以凡夫常見測佛知見,實在可悲可憐!

佛經有哪些分别有什麼作用(佛經的形成與流通遠比我們想象的專業和艱難)11

中國近代晚清時,學術界受歐美一神教排他主義消滅主義的影響,疑古之風盛行,此風先刮的是日本,又從日本吹到了中國,時值國家風雨飄搖,列強的文化霸權跟着軍事強權趁虛而入,大有将我們的傳統文化一舉剿滅之勢,所幸天道公正,宵小之輩未得逞,然時至今日,流毒已根深蒂固,釋道儒、中醫、漢字等傳統文化深受其害。

有人就曾評價大方廣佛華嚴經、妙法蓮華經、大佛頂首楞嚴經、地藏菩薩本願經等大乘經典屬于僞經,說這些話的人,多數是别有用心且沒有實際修持,于佛所說契經深義,不是未全生信就是狐疑不信或者不能解了,隻是以字釋字,冒充内行,評古判今,他們不受持佛戒,對于破壞佛法的因果根本無所畏懼,胡言亂語也就不足為奇了。當然,佛法的真僞并非沒有辦法辨别,通常二乘法的印定标準是“三法印”,大乘法的印定标準是“一實相印”。

三法印出于龍樹菩薩的大智度論,通達無礙者,得佛法印故,通達無礙;如得王印,則無所留難。問曰:何等是佛法印?答曰:佛法印有三種,一者一切有為法,念念生滅皆無常;二者一切法無我;三者寂滅涅槃。三法印即“諸行無常印、諸法無我印、涅槃寂靜印”,凡符合此三原則的,便是佛正法,有如世間印信,用為證明,故名法印。

一實相印亦出大智度論,以為二乘法,是諸行無常等三法印之所印定,大乘法是一實相印之所印定,實相是指諸法的真實相,諸法是五蘊十八界等一切法,就諸法本來之真實相如何,即了知其如何,說明其如何,此乃佛平等大覺之所知境,其餘有情,以其心量有限,其所知境,不能圓滿。初發心菩薩,雖未能證知諸法實相,而能依佛之智覺察,亦可通達諸法實相,其實三法印即一實相印,以皆明諸法因緣生,無自性,依一實相之三方面分别解釋,即三法印,究其根源,即貫通為一實相印,唯與三法印不同的是遍一切法即畢竟空,遍一切法即五法三自性,遍一切法即八識二無我,遍一切法即法界無障礙。蓋如來所說諸大乘經皆以實相之理印定其說,外道不能雜,天魔不能破,若有實相印,即是佛說,若無實相印,即是魔說。龍樹菩薩的中觀學,很好的貫徹了三印與一印。

神醫扁鵲有次和徒弟談論醫者救死扶傷的問題,扁鵲告誡徒弟說:“信者醫之,不信者不醫。”徒弟不解:“醫生的職責不是救人麼?”扁鵲說:“信者,患者本人意願強烈配合治療,身體機能恢複得快,不信者,患者内心潛意識就暗示這肯定不行,又怎麼肯積極配合?分明是他喜歡疾病纏身,你為何要奪人所好呢?”結合這個故事,我們再去對照扁鵲見蔡桓公一文,是不是有一種豁然頓釋的法喜?

同理,佛如良醫,知病說藥,服與不服,咎不在醫;佛如善導,導人向善,行與不行,過不在導,天雨雖大,不潤無根之草,佛門廣大,難度無緣之人。是故,學佛人如果不信佛語,諱疾忌醫,修行是不能成就的。因此,大乘非佛說,可以休矣。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