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在印度的挑釁之下,解放軍發起了對印度的反擊,挫敗了他們的野心。這場戰争中國完勝,不過也有許多戰士付出了不小的犧牲。1963年1月1日的時候,24歲的陝西年輕工程部王琪不小心在森林迷路了,走了3天沒辦法找到回去的路,他又累又餓。這時候他遇到了印度紅十字會,沒想到紅十字會卻蠻橫無理地把他抓了起來,并且當作“巨大戰績”送給了印度軍方。
印度軍方對他嚴刑拷打,希望能夠以此來威脅王琪。不過當時中國人都在戰争當中打出了威風,更是有人有一個解放軍3人戰鬥小組追着敵軍整個炮兵營打的時候還發出了“敵人非但不投降,還膽敢向我還擊”的豪言,王琪當然也不能做孬種,印度從他嘴裡啥也沒得到,最後找不到罪證的印度軍方隻好強行給他捏造了一個“間諜罪”關了7年。
這時候,按照“間諜罪”的處罰王琪也該刑滿釋放了,不過印度這個奇葩的國家卻宣稱:“你現在确實刑滿釋放了,但是你哪裡也不能去,你得待在我們為你特别安排的地方。”于是印度就把他送到了蒂羅迪村,這個村遠離了印度原住民地區,專門負責安置印度的異己分子、巴基斯、孟加拉和中國的士兵。說白了,其實印度還是把這些根本沒有罪過的人“軟禁”了起來。
為什麼印度人要給王琪這樣的人給“軟禁”起來呢?直接把人送回去,印度覺得沒面子;如果把這些人放歸自由,他們可能會看到印度種姓制下普通平民的糟糕生活,也是一件讓印度大沒面子的事情。所以極其要面子的印度就把王琪這樣的人軟禁起來。
無奈的王琪隻好在這裡暫時定居了下來,他進了一家面粉廠打工,勤儉節約的他攢了一點兒錢。文質彬彬又小有積蓄的王琪相對于當地低靠讨飯、撿垃圾的低種姓印度人來說,王琪簡直是個白馬王子,于是王琪得到了一個印度女子的芳心,結婚生子。
不過王琪卻無一日不想着回家、回中國,因為印度這個地方太差勁了,他們處處都講究種姓制,低種姓的人在高種姓的人面前根本沒有尊嚴。他是個身份不明的外國人,更是受到了當地人的歧視和打壓,每當受到委屈時,他就想念老家陝西,想念“秦腔”,想念耿直厚重的陝西老鄉。而印度人底層隻會吹牛、雜耍和請求施舍,印度高層則趾高氣揚,不把他們當人看,他感覺自己完全不能跟他們活到一起去,他的印度妻子和兒子聽了他對中國的描述,也十分的向往中國的生活。
王琪向當地印度政府投書信,希望他們能夠給予自己幫助,但是奇怪的是幾乎每一份書信都石沉大海——印度官員根本不管這種事。直到2002年的時候,他才同自己的母親通了一次電話,這時候他已經在印度定居了40年了。聽到老母親的聲音,60多歲的王琪嚎啕大哭,并且更加迫切地想要回到家鄉。
08年的時候,已經不能流利地使用漢語的王琪聯系到了當地的華僑,得到了華僑的幫助。華僑向當地中國大使館反映王琪的情況,很快引起了中國政府的重視。2009年,王琪的侄子帶着王琪夢寐以求的手工布鞋和字典來看望王琪,王琪激動地捧着手工布鞋,仿佛是一個拿到了心愛的玩具的小孩子,他說:“當年就是穿着母親給我的布鞋上戰場的,這是母親的感覺!”至于新華字典,則是因為他已經不太熟悉漢語,所以讓侄兒帶哦給他的。
2017年,已經78歲的老人王琪終于回到了中國,他不僅自己回來,還帶上了自己的印度妻子和兒子、女兒,激動的王琪在回家的過程中曾經一口氣吃了7碗陝西手擀面——實在是太想念這種味道了!他的兒子、女兒也都表示很喜歡中國的環境,在印度他們連許多基本的權力都得不到,但是在中國他們會得到許多他們認為簡直“不可能的”待遇。
他的印度兒媳說:“印度吃的住的很好,但中國更好。為了孩子生活更好,我們會适應。”對于把一家人都從印度帶回來,老人是有深思熟慮的,他說:“印度生活沒有前途。”月是故鄉明,曾經為國獻身的老人能在暮年回來,見證中國的崛起,享受新時代的社會福利,真的為他感到高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