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對中國當下的教育狀況不太滿意。有人認為,中國的教育從形式到内容上都表現為應試教育,而不是教育的本來目的。應試教育指脫離社會發展需要,以應付升學考試為目的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但今天中國面臨的應試教育并沒有脫離社會發展的現實,是與經濟社會發展階段相對應的。教育與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階段相适應,也是教育受外部影響的基本規律之一。
應試教育産生的根本原因是受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影響,義務教育年限短,以及文化傳統等因素,人才評價單一,通往“上流”社會的渠道少,各級學校種類少,廣大老百姓對受教育選擇的機會少。美國的應試教育不突出,是因為經濟發達導緻的十四年義務教育,公立私立學校種類多,教育形式多樣,人才成功評價多元,行行出狀元等,老百姓對受教育選擇的機會多。印度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相對落後,教育選擇機會和成才渠道少,印度的應試教育比中國更突出,這一點可從根據印度小說《五點人》改編的電影《三傻大鬧寶萊塢》窺見一斑。
就今天的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階段而言,短期内要改變應試教育很難。一提及改革就涉及公平與不公平的争論。家長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受到不公平的教育機會,甚至千方百計地尋求優勢地位。當社會資源有限,考試成為社會公平的唯一選擇時,整個社會都是以考試來衡量你,你就很難擺脫考試。假設我們公開征求意見,可能甚至連老師、連家長都不想擺脫考試,學校要是不重視考試,相信很多學生家長肯定也不幹。無論你怎樣批評,擺脫應試教育不是一時半會兒能解決的,根本上還是要通過經濟和社會發展,擴大教育資源并逐步解決教育資源不均衡問題。
教育可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傳授知識;第二層次是在掌握一定知識基礎後的培養能力;第三層次是在知識和能力基礎上的提高素質。社會上廣泛使用的“素質”一詞并沒有準确的定義,但已經被理解成比知識和能力更高級的東西,或者說是内化為人的與智慧相關的格調和品位表現。而這些内在的品質,更多的是文化的積澱、知識的内化和轉化的結果,也與個人的智商、情商等相關。素質教育實質上是圍繞着立德樹人開展的教育。
考試本身是用來檢測學生學習效果好壞的一個手段,不能簡單地把傳授知識,檢驗傳授知識效果的考試就叫作應試教育。也不應把“應試教育”一詞作為一個貶義理解,凡“應試教育”都是單純追求升學率。摒棄“應試教育”決不是要摒棄考試,“應試教育”也培養一些素質,考試也是整體素質的一部分。素質教育并不是要求或鼓勵考試不及格,相反,素質教育更重視考試,更重視改進考試和完善教育評價制度,高升學率也是素質教育要求的結果。素質教育是教育的根本目的,能力培養是教育的過程結果,傳授知識是教育的基本功能。如果傳授知識的基本功能沒做好,肯定無法達到教育的根本目的。(李志民,圖片源自網絡)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