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東芝發布第一款筆記本電腦T1100的時候,業内其實并不太看好這個概念。我們采訪過參與過很多元祖筆記本電腦設計的現任惠普全球副總裁Josephine Tan,她說過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在八十年代的計算機價格非常昂貴,公司都希望電腦越笨重越好,下班以後恨不得還要還要(物理意義上)鎖起來。便攜在這個場景下其實并不是一個需求。倒不如說,不便攜才是需求。一台便攜的筆記本電腦,在當時的企業客戶看來就是把金磚放在桌子上招賊。
T1100當年“能裝進手提箱”的宣傳語是個大賣點
然而,東芝卻創造了一個小小的奇迹。盡管T1100的價格昂貴,約合今天的5000美元,但是在在歐洲上市的頭一年,就賣出了超過一萬台,從而開創了一個全新的PC市場。
到今天,市面上銷售的PC整機超過80%都是筆記本,也證明了這個形式的成功。盡管我個人是一個DIY PC愛好者,但是我也必須承認,筆記本确實最簡潔實用的個人PC形式,輕便,靈活,一體化強,都是台式電腦沒法取代的優勢。
這種優勢來之不易。這台筆記本教父搭載的處理器是Intel 386SX,内存為1MB,重量則“隻有”4.1KG,雖然按今天的眼光來看遠遠算不上輕薄,但是成功跨過了“便攜”的門檻,和當下的一些重型移動工作站差不多,剛好能夠放進當年常見的商務手提箱裡。
1982年康柏還發售過一款重達13公斤的“手提計算機”,但已經無法稱之為筆記本電腦了
為了實現當年最輕的重量目标,T1100采用了一些相當激進的技術,使用了一塊640x200分辨率的LCD屏幕來替代常見的顯像管大頭顯示器,同時也沒有内置硬盤,軟件都存在軟磁盤上。
IBM并不認可T1100的曆史地位,他們認為自家的PC Convertible才是世界上第一台筆記本電腦,它的重量為5.8公斤
和誕生之時一樣,筆記本電腦的發展曆程,一直都充滿了艱辛,就是一個不斷和物理和技術的限制戰鬥的過程。便攜性、續航和性能這三個最能影響筆記本使用體驗的核心指标之間,彼此存在幾乎不能調和的矛盾。在同樣的條件下,提升一個指标,往往就要以犧牲另外兩個作為代價。便攜續航又好的筆記本,性能通常十分拉胯。而高性能的筆記本,便攜性也往往隻能用“至少能塞進箱子裡”來形容。
解決這個問題,最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CPU。計算機并不是魔法,CPU運轉時,晶體管每一次0和1的轉換,都在消耗電力,同時也在釋放熱量。CPU的性能越高,耗電和發熱也就越大。因此,筆記本的CPU沒法像台式機那樣,動不動就調動上百瓦的電力,隻能在一個很有限的能耗窗口裡面盡量提升性能,讓用戶體驗滿足一個基本的标準。
而随着操作系統越來越臃腫,軟件功能越來越複雜,這個“基本的标準”也一直在水漲船高。在今天, X86架構的筆記本電腦能夠讓我們覺得老當益壯,在性能和兼容性上有其他形式的移動智能設備不能替代的優勢,其實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包括筆記本電腦在内的移動智能設備,是一個競争非常激烈的市場,稍不留神就滿盤皆輸。十年前一度流行過一種廉價的“上網本”,使用性能很低的CPU來滿足用戶基本的浏覽網頁和看視頻的需求,由于在性能平衡上做得不好,後來的結局我們也都知道了,在平闆電腦和智能手機的夾擊下幾乎銷聲匿迹。
筆記本電腦在今天仍然能有不可替代性,主要靠的是兩次CPU技術的革命。一個是2011年,英特爾的Sandy Bridge酷睿處理器極大拔高了X86移動設備的性能和效率,一個就是這幾年你追我趕的制程躍進之後,新一代X86 CPU在架構上又有了一次新的提升。
2011年上市的Sandy Bridge,是多核處理器的轉折點。現在,我們對4核,8核,16核甚至32核的處理器已經見怪不怪,但是在2010年代初,多核處理器其實處于一個很尴尬的位置。幾個高速運轉的CPU核心之間,如何溝通交流,分配任務,是一門大學問。這一點做不好,會拖累CPU的效率,導緻有些雙核CPU甚至性能還不如單核。
當時的多核CPU普遍采用的是一個所謂的“星型結構”,所有的核心共享同一個L3緩存池,彼此之間毫無聯系, 效率相當低。而英特爾的Sandy Bridge,引入一個革命性的“Ring Bus”設計,把不同的CPU核心之間串聯起來,加強了核心之間的協同,極大提升和多核心處理器,尤其是四核處理器的性能和運行效率。過去隻有旗艦i7才有的四核心,被下放到了中端的i5上,性能和當時的競争對手相比簡直就是降維打擊。在随後的幾年裡面,英特爾和競争對手的差距也開始越來越遠,優勢一直保持到最近幾年的新一波制程躍進前夕。
正是因為Sandy Bridge酷睿超強的性能,在同一年,英特爾第一次提出了“Ultrabook”超極本”的 概念,希望能夠打造一類同時滿足高性能,長續航和超輕薄三個互相矛盾的性能指标的筆記本電腦。這類集成了固态硬盤,大内存和高性能CPU的筆記本,确實也滿足了當年大部分人對筆記本電腦的所有願望,例如Thinkpad X1這樣的優秀型号,甚至取代更偏向圖形性能的遊戲本,一度成為了“高端電腦”的代言詞。除了價格實在不夠親民以外,也沒有什麼别的缺點了。
在進入到移動時代之後,筆記本電腦的地位又一次受到挑戰。一邊,平闆電腦取代了上網本,甚至還能處理一部分輕度辦公。另外一邊,視頻自媒體、遊戲直播博主對高性能PC有很高的需求,讓傳統的中低端筆記本電腦的性能顯得捉襟見肘。
但是新一波的性能革命,也近在眼前。英特爾的12代酷睿,和當年的Sandy Bridge一樣,也是劃時代的産品。在14nm制程上卡了這麼多年,英特爾終于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12代酷睿采用的全新的10nm架構,得益于專門的優化和設計,效率甚至超過了最先進的7nm架構。
而12代酷睿在同一顆CPU裡面,創新性地采用了注重處理高性能工作負載的P核,和能夠高效率處理多線程工作負載的E核。這種混合架構拔高了性能的上限,也壓低了功耗的下限。這個設計在台式機上效果不算特别明顯,但是應用在筆記本上,簡直是天作之合。标定功耗15W級别的省電型CPU,也能夠擁有過去旗艦機CPU的性能表現。
這也意味着,裝備i5-12450H這種中端處理器,輕薄取向的中端筆記本,在視頻剪輯、3D建模等功能上,甚至可以和過去的高端遊戲本相媲美。過去“超極本”的性能體驗,已經逐漸普及到了更加入門的産品線上。
最近這兩年,我們測評了不少移動PC設備,既有頂級的遊戲本,也有現在大熱門的“PC掌機”。
總體的感覺,就是雖然這些年移動計算技術突飛猛進,但是傳統的X86架構依然老當益壯,特别是在新一輪CPU制程躍進之後,基于X86的PC移動設備,依然是當仁不讓的性能和兼容性的王者。
我們前一陣測試的ROG槍神6超競版,帶了一顆号稱“工作站級别”的i9-12950HX,睿頻時我們測出的最大功耗達到了135W,基本就是桌面台式機的性能,這一點顯然隻有X86架構的PC才能實現。而我們去年測試的壹号本OneXPlay PC掌機,靠那塊i7-1185G7和集成的GPU,甚至在優化設置之後,也能帶動許多3A大作的運行,保證跟主機差不多的30FPS體驗,同時還能方便地運行各種模拟器,也是其他任何智能計算平台都比拟不了的。
i9-12950HX是當之無愧的史上最橫移動處理器沒有之一
當然在我們做這些測試的時候,也收到過一些評論,覺得這些動辄兩三萬的頂級筆記本,還有價格昂貴的小衆PC掌機,離普通玩家和消費者有些過于遙遠。
這事也可以從這個角度去看,技術的進步不斷提升高端産品性能的上限的時候,中低端産品的使用體驗也會沾光一起提升,而量變逐漸積累,就會發生質的變化。
然而現在,這個矛盾正在被逐漸解決:新世代的CPU催生出了一批性能高,續航久,又輕薄耐用的親民版 “超極本”,讓我們不得不重新思考之前對筆記本電腦的一些固有成見。
恰逢618,很多搭載了高性能處理的輕薄筆記本都展開了促銷活動,正是入手的好時機,在文章的最後,我們也簡單推薦幾款,或許其中有可以滿足你需求的型号。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