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約七夕
七夕被譽為“中國的愛情節”,在漫長的發展傳承中,七夕的内涵一直在不斷變化。通過書本,我們能更好地了解這個傳統節日,讓我們一起過一個富有文化氣息的節日。
“牽牛織女遙相望,爾獨何辜限河梁”
古人靠觀星判斷農時、占蔔吉兇,觀星是古人生活的重要内容。随着科技發展,星星的作用不再那麼重要了,但在中國人的心靈星空中,有兩顆星,以及它們的故事,直到今天仍讓人津津樂道。每到暑熱初退、涼風乍起的夜晚,人們都會不由自主地舉目望天,在初升的新月光華中,在滿天閃爍的繁星中,在煙濤微茫的銀河邊,尋找它們的清輝——那就是“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關于“牽牛星”和“織女星”,最早見于《詩經·小雅·大東》:“維天有漢,監亦有光。跂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睆彼牽牛,不以服箱。”
在夏秋季節,如霧如夢的銀河東岸有一顆銀白色的明亮星星,它的兩側各有一顆稍小一些的星,好像是一個大人挑着兩個小孩;而在銀河西岸也有一顆十分明亮的星,它的近旁有四顆小星構成小菱形,猶如古代婦女常用的梭子——這就是牛郎星和織女星。
在今天,這兩顆星有了更科學的名字:牛郎星叫天鷹座α,屬于天鷹星座,織女星叫天琴座α,屬于天琴星座。在夏季的星空中,牛郎星、織女星和天鵝座的天津四這三顆亮星,構成一個醒目的大三角形,稱為“夏季大三角形”。如今在晴朗的夏夜,人們還是很容易觀測到這三顆星星。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一本《觀星指南》,讓天文小白也能輕松成為觀星達人,這本書結合了中國古代的星宿劃分和西方的星座劃分方式,并為讀者講解了許多曆史典故、民間傳說中的天文學知識,比如“牛郎織女七夕相會”“參商不相見”“霍去病倒看北鬥”等故事,是一本有文化的觀星書。
“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
關于七夕的傳說有很多,最著名的就是牛郎織女的故事,有關這一傳說的繪本、故事書不同的出版社多次出版,依然很有市場,可見這個傳說的魅力。
在詩經中出現的牛郎星織女星并沒有涉及愛情,也沒提七月七,可見這兩顆星在最初的曆史中并沒有衍生浪漫的愛情故事。到了西漢時期,有一首著名的詩作《迢迢牽牛星》:“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劄劄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複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在這裡,兩顆星已經幻化成了一對相愛而不得見的男女。東漢應劭的《風俗通義》中有這樣的記錄:“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相傳七日鵲首皆髡,因為梁以渡織女故也。”而到魏晉南北朝時,記錄就更加完整了,最全面最權威的宗懔的《荊楚歲時記》中寫:“天河之東有織女,天帝之子也。年年機杼勞役,織成雲錦天衣。天帝憐其獨處,許嫁河西牽牛郎。嫁後遂廢織紉,天帝怒,責令歸河東。唯每年七月七日夜,渡河一會。”至此,七夕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故事已經發展得較為完整。
鐘敬文在《名家談牛郎織女》一書中詳盡追溯了這個故事的起源與流變,并探尋了這個故事的發源地以及在民間的傳播模式。這是一本從傳說學角度分析這一故事的學術著作。
“彎彎涼月挂銀河,七夕穿針興若何”
七夕有許多民間習俗,其中第一項當然是“乞巧”。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載:“宮中以錦結成樓殿,高百尺,上可以勝數十人,陳以瓜果酒炙,設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嫔妃各以九孔針、五色線,向月穿之,過者為得巧之候。動清商之曲,宴樂達旦,士民之家皆效之。”
唐代崔颢有詩雲“長安城中月如練,家家此夜持針線”,林傑也寫過“家家乞巧望秋月,望盡紅絲幾萬條”,這些都是那個時代人們乞巧風俗的佐證。
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記錄了宋朝七夕乞巧的情況:
至初六日七日晚,貴家多結彩樓于庭,謂之“乞巧樓”。鋪陳磨喝樂、花瓜、酒炙、筆硯、針線,或兒童裁詩,女郎呈巧,焚香列拜,謂之“乞巧”。婦女望月穿針,或以小蜘蛛安合子内,次日看之,若網圓正,謂之“得巧”。
這些習俗一直流傳至今,在南方一些地方依然盛行。
女孩們“乞巧”,男孩們則是“拜魁星”。
傳說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中國民間認為“魁星主文事”。明清時期,閩東一帶讀書人于“七夕”有“拜魁星”之俗,祈求保佑自己考運亨通。清代鄭大樞《竹枝詞·七夕》詩雲:“今宵牛女度佳期,海外曾無鵲踏枝。屠狗祭魁成底事,結緣煮豆待何時。”錢琦《竹枝詞·拜文昌》詩雲;“五彩亭前祝七娘,三家村裡拜文昌。橋填烏鵲星聯鬥,天上人間各自忙。”這裡的“七娘”指織女,而“文昌”就是魁星。
還有一項七夕民間習俗——“曬書”,最早見于漢朝。唐人徐堅的《初學記》引用了東漢崔寔的《四民月令》:“七月七日作曲,合藍丸及蜀漆丸,曝經書及衣裳。”
《世說新語·排調》記錄了東晉大名士郝隆在七夕“曬書”的典故:“郝隆七月七日出日中仰卧。人問其故?答曰:‘我曬書。’”
如今,有一本《給孩子的節日書——七夕》,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孩子們闡述了七夕節日從何而來,最初的七夕和現在的七夕有什麼區别;乞巧是什麼,七夕為什麼又叫乞巧節;和西方的情人節相比,我們的七夕有哪些不同;古往今來,中國人心中能代表愛情的信物有哪些;有哪些經典的愛情故事流傳至今等問題,讓當代青少年更充分地理解這些中國傳統節日的文化内涵。
學者劉宗迪所著《七夕》一書綜合講述了全國各地有關七夕的種種民俗,使七夕在人們的眼中不再隻有愛情,而具有了更加豐富、立體的文化底蘊。
“海客乘槎上紫氛,星娥罷織一相聞”
有關七夕的傳說其實還有很多,西晉時,張華在其編纂的《博物志》中記述道:天上銀河與地上的大海相通,每年八月都有乘槎人往來于天河。在天河邊的城郭裡,有人見到了牛郎和織女,不僅從織女那裡學得織錦技藝,還獲得織女相贈的支機石。
這個傳說因為涉及牛郎織女,所以也在許多七夕詩中呈現。庾肩吾在《奉使江州舟中七夕詩》一詩中寫道:“九江逢七夕,初弦值早秋。天河來映水,織女欲攀舟。漢使俱為客,星槎共逐流。莫言相送浦,不及穿針樓。”
此後千年間,曆代文人墨客以乘星槎泛遊天河,織女饋贈支機石的傳說為題材,創作了大量的詩詞歌賦。
唐代杜甫有“聞道尋源使,從此天路回。牽牛去幾許?宛馬至今來”;劉禹錫有“九曲黃河萬裡沙,浪淘風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銀河去,同到牽牛織女家”;李商隐有“海客乘槎上紫氛,星娥罷織一相聞。隻應不憚牽牛妒,聊用支機石贈君”。到了宋代,錢惟演寫了“烏鵲飛來接斷雲,祇貪清淺渡星津。不知一夜支機石,卻屬乘槎上漢人”;鄭思肖寫了“牛女宮中事若何,親身曾得上天河。逢人莫說支機石,漏洩蒼蒼意已多”。清代學者、江蘇學政王先謙曾寫過一首《乘槎亭》:“博望門前貫月華,蓬萊山外引雲車。歲時著記從荊楚,牛鬥窮源說漢家。世事又看塵起海,我來真是客乘槎。青盤苜蓿分明在,月與曜仙一笑誇。”近現代張大千也留有:“地老天荒總費辭,海枯石爛亦何為。成都留得支機石,銀漢應無再會時。”
無獨有偶,在許多古代傳說中,七夕都是一個相會的節日,《漢武故事》記叙漢武帝和西王母相會五次,每次相會時間都在七月七日。《列仙傳》記述赤龍迎接陶安公、仙人王子喬與家人在缑山頭相會、仙人王方平到吳蔡經家相會,也都是在七月七日。
不少古人将七夕的山盟海誓作為愛情的見證,比如唐明皇與楊貴妃。唐人陳鴻的《長恨歌傳》記載:天寶十載(公元751年)七夕的夜半時分,唐玄宗李隆基和楊貴妃在華清宮的長生殿,比肩而立,海誓山盟,“因仰天感牛女事,密相誓心,願世世為夫婦”。白居易也在《長恨歌》中寫道:“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朱福生的《中華傳統節日詩詞故事:七夕·中秋》一書,講述了這些七夕的古老傳說,以詩詞引出節日傳說故事,用故事去闡述詩詞内涵,把民間習俗和文人意趣結合在一起,很好地體現了中華文化源遠流長、豐富多彩的特點,是學習傳統文化的好教材。
來源:石家莊日報
記者:石雅彬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