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民俗

 > 冬至吃餃子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習俗

冬至吃餃子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習俗

民俗 更新时间:2024-12-29 03:30:37

冬至吃餃子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習俗?每逢一年一度的冬至到來的時候家家戶戶都要包餃子,在寒冷的冬季,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上一碗熱氣騰騰的餃子,喝上一碗暖洋洋的餃子湯,身上的寒意頓時消失地無影無蹤并且冬至吃餃子還有一個說法,那就是整個冬天都不會凍耳朵,這個風俗作為我們的傳統文化已經流傳下來了一千多年了但是你知道冬至吃餃子的來曆嗎?有什麼不一樣的寓意嗎?,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冬至吃餃子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習俗?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冬至吃餃子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習俗(冬至吃餃子是傳統風俗)1

冬至吃餃子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習俗

每逢一年一度的冬至到來的時候家家戶戶都要包餃子,在寒冷的冬季,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上一碗熱氣騰騰的餃子,喝上一碗暖洋洋的餃子湯,身上的寒意頓時消失地無影無蹤。并且冬至吃餃子還有一個說法,那就是整個冬天都不會凍耳朵,這個風俗作為我們的傳統文化已經流傳下來了一千多年了。但是你知道冬至吃餃子的來曆嗎?有什麼不一樣的寓意嗎?

說起這個來曆我們首先要銘記一個人,他就是我國古代偉大的醫學家張仲景。用“偉大”兩個字來描述一個人自然這個人的功績和貢獻就非同一般了。

張仲景出生于東漢末年,名機,字仲景,因在長沙做過官,也被人稱為張長沙,南陽涅陽人(今河南省南陽市鄧州市穰東鎮張寨村),東漢末年著名的醫學家,他廣泛收集醫方,刻苦鑽研,矢志不移,寫出了震古爍今、名垂青史的《傷寒雜病論》。這部書直至今日對我國中醫臨床的應用還有着非凡的意義,是中醫的靈魂所在。我們到每個城市的中醫院,裡面都會懸挂着張仲景的各種言論和著作。正是由于這個突出貢獻,張仲景被人們尊稱為“醫聖”。

張仲景出生的年代正是處于東漢末年政局動蕩,朝廷宦官和外戚輪流掌權,每一次中央政府的更替都是一場血雨腥風的厮殺。在民間,老百姓的也過着饑寒交迫、衣不遮體的貧賤生活。除此之外,還要遭受着病魔無情的襲擊和摧殘,據史書記載,在東漢桓帝年間,有大疫三次,靈帝年間,有大疫五次,漢獻帝建安年間疫病更是流行。每次疫情過後,在各地的村莊和道路都是屍骨累累、十室九空的局面。張仲景的家裡也未能幸免于難,本來他有一個大家族,人口在二百多人,但是幾次疫情過後,家裡的人丁減少了三分之二。年少的張仲景親眼目睹了這些人間慘劇,内心十分悲憤,痛恨無情病魔的同時心裡也暗暗下了決心,一定要戰勝它,救廣大老百姓于水深火熱當中。

他遍遊各地,用心查訪,親自實踐,苦心鑽研,曆經十年含辛茹苦的努力和锲而不舍的精神,終于完成了這部有着光輝影響的醫學書籍---《傷寒雜病論》。

張仲景除了是一位醫術高明、博學多才的醫者外,還是一位富有同情心和仁厚愛人的朝廷官員。張仲景在長沙做官告老還鄉的時候路經南陽白河,這時正逢冬季,他看到家鄉許多人衣不遮體在寒風瑟瑟中凍得發抖,尤其是裸露在外面的耳朵更是首先遭殃,都凍爛了。回到家中的張仲景久久不能忘卻那一幕,這些人的悲慘境況一直纏繞在自己的心頭,攪動着自己那顆為民的心靈。經過潛心研究,他終于想出了一個辦法。他讓徒弟們在南陽東關的一個棚子裡支了一口大鍋,并且廣泛的告訴無家可歸的乞讨者,要為所有到場的人舍藥治病。張仲景把羊肉和一些祛寒的藥物放在鍋裡煮,熟了以後撈出來切碎,在用準備好的面皮包成耳朵的樣子,然後下鍋繼續煮,用原湯把包好餡料的這個像耳朵的東西直至煮熟。他讓徒弟們給每人盛一碗湯,兩個“耳朵”。人們發現喝完湯後,渾身發暖,兩耳生熱,凍傷的耳朵迅速痊愈,沒有凍傷過的人再也沒有人的耳朵深受其害了。因為張仲景用的藥就是治療和防止耳朵凍傷的,又加上面皮包好後樣子像耳朵,他就稱其為“嬌耳”。因為有其特别的功效,“嬌耳”面世不久就廣泛的流傳了開來。這天正好是農曆冬至的節氣。

後來張仲景去世的那天也恰好是冬至,人們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醫學家就都在冬至這天吃“嬌耳”,也有一層防止自己耳朵被凍爛的寓意了。後來随着世事的演變,“嬌耳”就慢慢變成我們今天的日常的美食“餃子”了。

張仲景作為有着深刻為民情懷的醫學家,他的光輝業績将會始終留在我國醫學發展史,供後世敬仰,名垂不朽!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民俗资讯推荐

热门民俗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