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民俗

 > 祝融與阏伯的關系

祝融與阏伯的關系

民俗 更新时间:2024-06-16 23:12:37

祝融,神話傳說中的古帝,以火施化,号赤帝,後人尊為火神。有人說祝融是古時三皇五帝三皇之一。住在昆侖山的光明宮,是他傳下火種,教人類使用火的方法。另一說祝融原叫重黎,在擔任火正官時,黃帝賜他姓“祝融氏”。祝融八姓:祝融的後裔分為八姓,即己、董、彭、秃、妘、曹、斟、芈等,史書稱為“祝融八姓”。

祝融與阏伯的關系(祝融八姓諸侯國)1

有人說祝融是古時三皇五帝三皇之一。住在昆侖山的光明宮,是他傳下火種,教人類使用火的方法。另一說祝融原叫重黎,在擔任火正官時,黃帝賜姓“祝融氏”。在日常用語中,“祝融”是火的代名詞。

祝融與阏伯的關系(祝融八姓諸侯國)2

祝融的四重身份以火官和祖先為旨歸,古帝和神化隻是他的衍生形象。

最早記載祝融傳說的曆史文獻,是我國的第一部國别體史書《國語·鄭語》,書中所載了周幽王時期的周朝史官史伯,在周幽王末年,和鄭桓公的一段對話:“且重、黎之後也,夫黎為高辛氏火正,以淳耀敦大,天明地德,光照四海,故命之曰‘祝融”,其功大矣。”

祝融氏的先祖即為重黎(或重、黎),又稱祝誦,祝和。相傳帝喾高辛氏時,他在有熊氏之墟(今新鄭)擔任火正之官,能昭顯天地之光明,生柔五谷材木,為民造福。帝喾命曰祝融,後世尊為火神。

祝融氏是黃帝之後,從祝融部落分化出來的第六子季連,就是楚人的直系先祖,即嫡祖。

《史記·楚世家》說:“高陽者(帝颛顼),黃帝之孫,昌意之子也。高陽生稱,稱生卷章,卷章生重黎。”《世本》說:“老童(即卷章)生重黎及吳回。”

帝喾時代,共工氏作亂,帝喾使重黎誅之而不盡,乃以庚寅日誅重黎,以其弟吳回為火正。吳回死,陸終嗣。陸終有子六人,陸終第四子會人(求言)被封于郐。後來周滅商,承認妘姓的統治,再封于郐。《毛詩譜》雲:"昔高辛之士,祝融之虛,曆唐至周,重黎之後妘姓處其地,是為郐國。"

前767年,鄭武公滅郐國,成為鄭國一邑 。

祝融與阏伯的關系(祝融八姓諸侯國)3

郐國故城遺址,位于今河南省新密市曲梁鄉大樊莊古城角寨村。郐國故城沿用很久,1860年在古郐城的舊址上切削加高。現有城牆高約5~7米,下層2~4米為西周郐故城舊址。城呈長方形,東牆長330米,西牆瀕臨溱水,長336米,南牆長435米,北牆長442米。除西牆被溱水沖毀180米外,其餘城牆保存良好。郐國故城現今隻有少部分被破壞,大部分遺址都保存了下來。

祝融與阏伯的關系(祝融八姓諸侯國)4

祝融氏之墟

祝融氏之墟是楚人先祖所在之地,亦是郐國、昆吾等祝融氏後裔諸侯國起源之地,在今河南新鄭一帶。早在帝喾時代,祝融一族在此建立祝融氏之國。

《左傳》:颛顼氏有子曰黎,為祝融。

《世本·帝系》:颛顼娶於滕氏,滕氏奔之子謂之女祿,産老童。 老童生重黎及吳回。

《周禮》:颛顼氏有子曰黎,為祝融祀為竈神。

《大戴禮記·帝系篇》:颛顼産老童。老童生重黎及吳回。

《晉書》:帝高陽之子重黎為“夏官祝融。

《國語 ·周語上》雲:昔夏之興也,融 (祝融)降于崇山。

上古時期,少典所在的氏族部落,位于新鄭姬水(今河南新鄭),即為後世的有熊國所在。有熊開國始于少典,傳至黃帝,相繼打敗蚩尤與炎帝,遂成為華夏共祖 ,史載黃帝元年即位,居有熊,初制冕服。

颛顼之後,黃帝四代孫帝喾即帝位,是為高辛氏。祝融氏重黎,封于有熊,祀黃帝。史書中最早記述帝喾高辛氏時,祝融氏重黎在有熊(今河南新鄭)為火正,其子名昆吾,根據遠古多以地名為人名,疑新鄭具茨山或他山名昆吾山。據《新鄭縣志》記載,具茨山有銅、鐵礦,而當年黃帝于此練兵戰蚩尤,其後昆吾氏徙濮陽,亦為昆吾。

這也是新鄭及其周邊被稱為祝融之墟,又被成為有熊之墟的原因。

典籍記載

《左傳》昭公十七年:"鄭,祝融之墟也。"

漢·司馬遷《史記·楚世家》:高陽生稱,稱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為高辛氏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共工氏作亂,帝喾使重黎誅之而不盡。帝乃以庚寅日誅重黎,而以其弟吳回為重黎後,複居火正,為祝融。

祝融之族起源甚早,但其興盛時期大體上在帝喾高辛氏居于華夏集團盟主地位之時。祝融之族活動地域最早在豫中的嵩山地區,其範圍包括今新鄭、新密、登封、鄭州一帶。

《漢書·地理志補注》:今河南之新鄭,本高辛氏之火正祝融之虛也

後晉·劉 昫《舊唐書·天文志》:柳、七星、張,鹑火也。初,柳七度,餘四百六十四秒七少。中,七星七度,終,張十四度。北自荥澤、荥陽,并京、索,暨山南,得新鄭、密縣,至外方山東隅。斜至方城(裕州),抵桐柏,北自宛、葉,南暨漢東,盡漢南陽之地。又自洛邑負北河之南,西至函谷,逾南紀,達武當,漢水之陰,盡宏農郡,以淮源、桐柏、東陽為限,而申州屬壽星,古成周、虢、鄭、管、郐、東虢、密、滑、焦、唐、随、申、鄧及祝融氏之都。新鄭為軒轅、祝融之墟,其東鄙則入壽星。柳,在輿鬼東,又接漢源,當商、洛之陽,接南河上流。七星系軒轅,得土行正位,中嶽象也,河南之分。張直南陽,漢東與鹑尾同占。

唐·杜佑《通典·州郡七》:新鄭,漢舊縣,春秋鄭國,至韓哀侯滅鄭,自平陽徙都之。有溱洧二水,祝融之墟,黃帝都于有熊,亦在此地,本鄭國之地。

另有清華簡《楚居》記載關于楚之先祖季連降于隈山的記載:

季連,初降於隈山,氐于空窮,前出于喬山,宅處爰波。逆上汌水,見盤庚之子,位于方山。

隈山,又叫大隗山或具茨山,即為《山海經》中騩山或大騩之山。

方山,即為今日之浮戲山。

《山海經·中山經》:又東三十裡,曰浮戲之山。有木焉,葉狀如樗而赤實,名曰亢木,食之不蠱。汜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其東有谷,因名曰蛇谷,上多少辛。

《水經注》卷五:河水又東,合汜水。水南出浮戲山,世謂之曰方山也。

《左傳·昭公十二年》載有楚靈王的話:“昔我皇祖伯父昆吾,舊許是宅。今鄭人貪賴其田,而不我與。”,舊許即許國故地,在今河南許昌市一帶,許昌與新鄭、密縣臨近,舊為昆吾之所在。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民俗资讯推荐

热门民俗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