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晖。”
——孟郊《遊子吟》
俗話說“百善孝為先”。“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更是衡量一個人道德品質的根本标準。中國是一個擁有五千年曆史的文明古國,一直不變的就是在倡導“孝順”二字。父母的養育之恩,難以為報。《孝經》中曾言:“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于孝”。
自古以來,母親在家庭教育,傳承家風上又起着極其重要的作用,母愛之情,是天下最純最真的情感。古往今來,贊美母愛的詩詞不計其數,如李商隐的“母愛無所報,人生更何求”;蔣士铨的“見面憐清瘦,呼兒問苦辛”,都很感人至深。
可惜的是世界上有40多個國家都有自己的母親節,但中國擁有14億人口,有着悠久的孝義文化,卻沒有自己的母親節,不禁令人歎息。這也許是跟中國人的感情表達方式偏内斂含蓄,不如歐美國家較為奔放有關。中國人往往更傾向于用實際行動來表達,古代封建統治者一直宣傳的《二十四孝》便是讓更多的人效仿這些孝子的行為,更好的孝順父母。
随着時代的發展,西方節日不斷流入國内,美國定下來的“母親節”逐漸被國人接受,人們一改往日的含蓄,在這一天送上中國的母親花“萱草花”(又名“忘憂草”),大膽的對母親表達愛意。
那麼古代除了用詩句表達對母親的感激之情,在書法上有哪些體現呢?
曆代書家筆下的“母親”
武則天為母祝壽書法《金剛經》
唐代的書法從氣象也規模的博大以及整體的面目上,是書法史最成熟的一個時代,自1900年,敦煌藏經洞開啟之後,唐朝大量的手抄經卷問世,這裡面就有著名的武則天時期的一卷《金剛經》。
這件金剛經原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乃是唐武則天時期命禦用書法家劉弘珪為其母祝壽時所書,用筆極為細膩多姿,氣象博大,且有墨色層次變化,堪稱唐代小楷之冠。
敦煌藏經洞在1900年,被王道士無意中開啟之後,大量的國寶經卷後來流失到了海外,這件珍貴的《金剛經》在機緣巧合之下,如今被《國家圖書館》收藏,成為其“鎮館之寶”。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