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價值就是全人類的共同價值麼?世界潮流,浩浩湯湯人類文明,正面臨大變局各大文明體中,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在其曆久彌新的發展過程中積澱了偉大智慧它們是全人類的寶貴财富,蘊含着全人類向前發展所亟需的共同價值,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普世價值就是全人類的共同價值麼?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世界潮流,浩浩湯湯。人類文明,正面臨大變局。各大文明體中,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在其曆久彌新的發展過程中積澱了偉大智慧。它們是全人類的寶貴财富,蘊含着全人類向前發展所亟需的共同價值。
“文明”一詞最早見于《易經》:“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中華文明對“文明”的理解,一開始就摒棄人類中心主義,主張文明不隻是人的文明,而是人以天地為法、人與自然良性互動的成果。人類文明的可持續發展,需要提倡與踐行這種尊崇自然、天人共生的共同價值。
人類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歸根結底是自然的一部分,不能淩駕于自然之上。儒家講“贊天地之化育”,道家講“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争”。人和世界萬物都要發展,既要“成人”,又要“成物”。
遵道而行,才能生生不息。在中華文明的軸心時期,諸子蜂起,百家争鳴。各家各派盡管意見不一,但都在誠心求道。在此過程中,中華文明涵養出尊重差異的寬廣胸懷與推崇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精神氣質。
《易傳》講“一緻而百慮,同歸而殊途”,20世紀費孝通講“各美其美,美美與共”……上下兩千年,精神血脈一氣貫通。人類未來的文明發展,亟須胸襟廣闊、規模宏大;亟需這種超越民族本位、國家本位和文明本位,而将世界前途系在心上的共同價值。
中華文明的文化自信、道路自信,歸根結底來源于對“道”的自信。“以道觀之,物無貴賤;以物觀之,自貴而相賤。”以道觀之,我們尊重不同國家和人民對自身發展道路的探索,以欣賞、學習的心态看待不同國家和人民在自身發展道路探索過程中取得的成績和經驗,以悲天憫人的心态看待不同國家和人民在自身發展道路探索過程中遇到的挫折和失敗。以道觀之,我們接受彼此間的差異,欣賞建立在差異基礎上的和而不同。
17世紀的威斯特伐利亞體系确立了基于現代民族國家的國際關系原則。然而,随着時間的推移,其背後以鄰為壑、一國之發展必損害他國現有利益的觀念越來越成為人類文明進一步發展的障礙。
人類未來的文明發展,迫切需要和而不同的共同價值。世界分殊,各種文明之花競相綻放;世界大同,姹紫嫣紅共同書寫一篇絢麗的文章。人類文明的進步有賴于打破不同社會群體、不同民族之間的隔閡,建構一個讓差異在攜手合作、良性互動中發揮建設性作用的“和一”。
大道之行,器變道亦變。全人類需要的共同價值有别于所謂的普世價值。普世價值的實質,乃是将某一文明(尤其是西方文明)中生長出來的價值外加于另一文明之上。相形之下,共同價值主張在文明多樣性的基礎上尋找共同性,在多元文明交流互鑒、共生共存的過程中攜手創造共同性。
總之,隻有克服文明的普世主義、追求多元文明的共同價值,才能避免文明的沖突。這是關系全人類發展的大事。
(作者: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主任、中國智慧研究院研究員 劉梁劍)
欄目主編:龔丹韻 文字編輯:夏斌 題圖來源:圖蟲 圖片編輯:笪曦
來源:作者:劉梁劍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