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25-35歲人生最重要的十年

25-35歲人生最重要的十年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9-02 23:25:19

25-35歲人生最重要的十年?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王軍利 譚雅麗 實習生 範子菁,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25-35歲人生最重要的十年?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25-35歲人生最重要的十年(受訪青年這樣看待20多歲的)1

25-35歲人生最重要的十年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王軍利 譚雅麗 實習生 範子菁

畢業一年多的邵涵彬選擇用“增長”來形容自己當下的生活。今年3月,他隻身一人來到上海工作,每天單程1小時的通勤讓他感到疲憊,但他也期待着從這座城市中汲取能量。

“不管是專業技能還是成熟度,我希望是一個連貫性增長,而不僅是單一技能的熟練”,他繼續解釋道,“理想的狀态是将認為正确的事做得越來越好,而不是一樣的日子重複千遍。”

已經工作6年的周沫能感受到“自己和剛進入職場時變化挺大的”,而日常中的很多小細節,仍在不斷給她給養。“以前在工作中對同事的感受考慮不足,現在會更留意别人的情緒。”

最近在愛奇藝熱播的影視劇《二十不惑2》中看到的一個橋段,讓她感觸很深。“主角梁爽很嚴厲地批評了一位在直播中上錯優惠券鍊接、而讓公司損失慘重的同事,還讓他離開了自己所在的工作組。後來這位同事在為彌補過失而奔波時出了車禍,她雖然覺得自己沒有做錯,但糾結了很久還是去看望了他。”她把梁爽的一段話記在筆記裡,“很多事情不能隻用對錯衡量,還要多一些維度,比如溫度”。

20多歲的年輕人正處于身份角色快速轉化的時期,做什麼工作、何時開展一段戀愛、如何獨立面對生活中的瑣事,都需要他們獨自思考,憑借現有經驗做出決斷。中國青年報·中青校媒聯合愛奇藝面向青年發起觀點征集,了解他們在工作、情感和生活上遇到的問題和态度,共回收有效問卷2179份。結果顯示,39.97%的受訪者将成長作為形容自己的關鍵詞,奮鬥(38.83%)緊随其後,其次是青春(34.92%)、勇敢(33.32%),還有30.01%的受訪者選擇了“試錯”,26.57%的受訪者感到“迷茫”。

知名心理咨詢師崔慶龍認為,這些詞彙的相關性很高,它反映出這個年紀特有的熱情和勇氣,“如果把人生看作一場賽跑,20多歲是一個人最有爆發力的時期”。

受訪青年期待職場工作契合自身價值

即将面臨畢業、就業的徐吉不得不面對就業選擇的問題。“我讀的公共關系專業,就業選擇類型很多,可以去媒體公司,也可以考公務員。”他對今後工作的選擇頗感迷茫,“這是兩條完全不一樣的人生道路。”

調查發現,在求職就業中有問題的受訪者中,57.09%感到“不知道選擇什麼樣的工作”、27.03%覺得“在工作中找不到努力的方向”。崔慶龍認為,迷茫很多時候并不是對外在目标的迷茫,而是我們對自身辨識度的有限。“這就像一個人在充滿大霧的海面上航行,我們行駛的時間越久,就越是能繪制出自己的人生地圖。”在他看來,随着經驗的積累,生活的迷霧會慢慢被撥開。

面對工作中的迷茫,受訪者會選擇盡早開始嘗試,例如早點開始實習、實踐(65.81%),嘗試感興趣的多個領域、為選擇鋪路(62.23%),多多學習積累、提升職場競争力(59.61%),勇于對不滿意的現狀說不、開啟新的嘗試(43.44%)。

“現在很多公司的招聘有學曆要求,有的還要求豐富的實習經驗”。徐吉嘗試轉型去做校園記者,也開始為考研做計劃。學校請一些知名的媒體從業者來做講座,他都主動去請教經驗。“我打算寒假的時候去給媒體投簡曆,實地體驗一下究竟是不是我理想中的樣子,讓自己對未來要走的路更加明确。”

在學生時代,邵涵彬在同學中的實習經驗并不算少,但工作後他發現,他對許多工作流程并不熟悉,“前期制作演示文稿、如何與合作方溝通、讨論會上如何準确生動地表達想法”都是擺在他眼前的現實關卡。第一次接到做演示文稿的任務時他十分苦惱。當晚,他反反複複翻看着十幾個文件,慢慢找到了制作技巧。“第2天花了一天時間,才搞定了這項任務。”交了第一份差,輕松之餘他又覺得不應止步于此。于是,他在視頻網站上學習演示文稿的排版設計,在工作中盡可能地發揮創造性,讓每天都有點“新的東西”。

受訪青年的态度讓崔慶龍看到了年輕人的“生命張力”。心理學家科胡特曾說,一個人的生命張力來源于由抱負感所産生的熱情,以及由理想所引導的目标方向,由二者所組成的心理結構。“在這種結構中,憑借自己的能力和提升,不斷夠到自己想要的東西。隻有在這樣一個連續過程裡,我們才能獲得真正的存在感和意義感。”崔慶龍說。

“2020年到2022年,研究生畢業的第一份工作,感謝在這裡遇到的所有人。”這是張妮娜近日的一條朋友圈,正式告别後,張妮娜跳槽到某互聯網公司,開啟了畢業後的第2份工作。張妮娜覺得,找到自己擅長的工作很重要。在面對以前不擅長的工作時,前輩給過她指導:“你是可以去學習,但是人沒有必要在自己不擅長的工作上較勁術業有專攻,隻有找到擅長所在,才能最大限度地體現自己的價值。”

工作上需要達标,但“創造”這個詞在邵涵彬看來更加重要。畢業前夕他就覺察到了這一點,他在朋友圈中提醒自己“你真的在變得優秀嗎?還是隻是變得越來越熟練?你變得更有創造力了嗎?”崔慶龍觀察發現,在一個領域走得比較遠的人,他們所擅長的東西總是盡可能和自身的獨特性相關聯,“我們要最大化地避免做那些模仿的、機械的事情,避免那些和你自身禀賦完全無關的事情,避免那些不能激發自身表達欲望和創造熱情的事情。”

“愛對方的同時也要學會愛自己”得到受訪年輕人的認可

如果說愛情是一本習題集,28歲的劉小花是在“練習”的過程中逐漸實現解惑的。現在,劉小花正在努力解答“愛情”習題集中的一道難題——“奮不顧身地向愛人靠近”。去年臘月,在雙方父母的安排下,劉小花和“兵哥哥”郁達剛在家庭聚餐中第一次見面,“那天我害羞得不敢看他的臉,隻是偷偷看了幾眼,但我記得他的長相很端正。那天他穿着白底藍色印花羽絨服,藍色燈芯絨褲子,白色運動鞋”。不久後,他們正式确立了戀愛關系。春節後,他倆開啟了異地戀,但這并不影響愛情按部就班。他們在今年8月1日領證,并準備在11月1日舉辦婚禮。“這個日子對我倆來說有特殊的意義”。

調查發現,愛對方的同時也要學會愛自己(71.42%),不過度依賴對方、保持獨立人格(62.17%),尊重對方和自己的差異、多換位思考(53.03%),要甜言蜜語的同時、也要共同面對困難(30.74%),是受訪年輕人最期待的感情。

剛剛走出分手陰霾的宋南回憶起上一段感情,内心五味雜陳。剛開始的兩三個月還處于熱戀期,他與對象相處的十分愉快。可随着時間的推移,新鮮感慢慢消失,對方就像變了一個人似的,對待感情變得越發随意。“就像一塊捂不熱的石頭。”宋南覺得這樣的情感并不健康。

崔慶龍曾經提出愛情的二階段論,第一個階段是靠荷爾蒙就能“搞定”的浪漫期,它對任何人都沒有挑戰。褪去了理想化的濾鏡,想要把關系延續到第二個階段,就需要在去尊重、關注、共情、理解、分擔等,隻有兩個人都不覺得虧損,都覺得獲益,這段關系才能健康地維持下去。

遇到情感中的困惑或問題,年輕人原則的最多的處理方式,是主動溝通(79.57%),積極學習、主動尋找課程攻略等(53.75%),求助他人(52.37%),也有人想采取拖延戰術(12.33%),或不知道如何處理(13.62%)。

異地是劉小華和郁達剛面對的最大的問題。劉小華開始積極尋找解決方法——8月開始,她每天晚上都會上線上課程,整理好筆記後才能睡覺——她準備重新找一份工作,追随郁達剛到他所在的城市。雖然在工作、生活上都要重新開始,但在劉小花看來,這不是她對感情做出的犧牲,“這是為了在一起共同的努力,他在努力給我一個家,隻是他的情況特殊,那就讓我來靠近他”。

“生活是屬于自己的,值得去做有價值的事”

“豐富”是邵涵彬形容自己的另一個關鍵詞。花上一整天看電影是他的常态。一些在别人看來枯燥乏味的老電影,他饒有興緻。最近,不需要做太多思考的休閑活動也成了他業餘時間的選擇。

調查顯示,年輕人最期待的生活體驗是努力工作,擁有較好的物質生活(59.89%);發展愛好,拓展自己的生活樂趣(51.86%);廣泛社交,結交更多好友(46.44%)。崔慶龍認為,這是非常務實和健康的需求,世界上最體面的事情,莫過于享受自己所創造的有品質的生活。任何一個個體都無法幫其他人定義好的生活應該是什麼樣的,那種千篇一律的範本遠不足以覆蓋每一個人。

興趣和放松如何平衡是邵涵彬反複糾結的事。愛好是要付出時間、精力和心血。而下班回家後,他隻想做些輕松的事,就算是到了周末,他也很難像學生時代一樣精力充沛。不安于現狀的他,下定決心要讓生活更加豐富,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要“不斷地刺痛自己”。在周末,他開始關掉手機、專心看電影,研究影片的藝術價值,或者帶上相機,出門記錄城市中的獨特瞬間,盡管不能每次都能拍到滿意的照片,但這件事本身讓他感受到生命的豐富。

對就讀于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的胡子濤而言,最近的一個困擾來自專業與理想的錯位。初入大學時,出于就業考量,他在高考志願填報時填入了三分之一的語言專業。但在前兩年的大學生活中,他逐漸發覺自己并不适合。“機械地記單詞對我而言是一件很枯燥的事,總是得來回背誦。”

一次機緣巧合下,他去聽了一位當代作家的選修課。在課堂上,老師帶領同學們學習寫詩。當别的同學還在冥思苦想時,他卻很輕松地将自己的想法傾瀉在紙面上,并在創作的過程中感受到了抒發情感的快樂。

自此,他決定走上研究文學的道路,并在學校的古典學研究中心實習。“沒有一定的專業知識支撐,我無法勝任文學的研究工作,所以我已經在着手準備跨考比較文學專業的研究生。”在他的書架上,比較文學的相關書籍已經占據了大半的空間。

“生活是屬于自己的,值得去做有價值的事”,邵涵彬的經驗是要不斷克服惰性,“嘗試每天閱讀半個小時書,去聆聽内心的聲音,找到自己的熱愛并對生活保持敏感。去拓展人生的廣度、去認識更大的世界。”

責任編輯:曹競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