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民俗

 > 湘西苗服純手工

湘西苗服純手工

民俗 更新时间:2024-07-02 04:56:01

神秘多彩的貴州,第一大河是烏江,烏江第一大支流是六沖河,幹流全長有270多公裡,發源于貴州省畢節市赫章縣輔處鄉興旺村,是畢節市境内最大的河流,經七星關區、納雍、大方、織金、黔西等縣。六沖河兩岸,分布着苗族衆多支系中的一支——小花苗。小花苗服飾以苗繡、蠟染為主要技藝。

湘西苗服純手工(她帶着40多萬打工積蓄)1

納雍縣昆寨鄉,1976年,楊秀霞出生在這裡。成家立業後,楊秀霞一家四口生活在一棟60平方的小瓦房屋裡,除了日常用品外,沒有像樣的家具,跟普通村民一樣過着千年如一日的生活。

昆寨賦予了當地人民樸實、勤勞、勇敢的優良品格。自幼以來的貧窮,讓山裡人更加向往美好生活,也造就了不甘于平庸、自強不息的楊秀霞,她覺得要改變貧窮的生活狀況,必須走出大山。于是,楊秀霞和丈夫商量後一起去浙江義烏打工。

因為文化低,剛到浙江的他們連普通話也不會說,隻能選擇玩具小作坊務工,月工資僅2000元左右。秀霞定下家規,除了日常必需開支,所有剩餘必須積攢起來,他們節衣縮食蝸居在小作坊裡加班加點,生怕沒有活做,整整3年他們沒有回家過年,沒有節假日,一點一滴的積攢了一定的資金。

湘西苗服純手工(她帶着40多萬打工積蓄)2

義烏是全國著名的百貨之城,楊秀霞發現小商品批發市場有很多的傳統手工藝品批發,生意十分火爆。“打工隻能解決眼前困難,非長久之宜,要是将苗族刺繡的服飾發展起來,應該是不錯的商機。”秀霞陷入深深的沉思,返鄉發展蠟染刺繡服飾的沖動瞬間湧上心頭。

經過激烈的思想鬥争,楊秀霞為返鄉創創開始準備起來。她在義烏對機器設備、花樣版型、布料選配、技能培訓等一系列生産工序進行了考察,把先進的生産技術與老家富有民族特色的刺繡蠟染結合起來,既提高生産效率,又保留傳統特色,一套相對成熟的生産模式在她大腦中逐漸形成。

楊秀霞帶着40餘萬積蓄毅然決然回到老家大寨村。納雍縣小花苗大小苗寨共76個,昆寨鄉就占36個,其中大寨村、岩上村、郭家沖村均屬于純苗族村寨。昆寨苗族小花苗服飾是被列入貴州省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的。

一台壓褶機、一台繡花機、一台縫紉機,村委會提供60平方三間房屋作為創業支持,楊秀霞就這樣辦起了傳統花苗服飾刺繡部,一個極其簡單家庭作坊工微企産生了,楊秀霞一家從此開啟了心酸的創業之路。

湘西苗服純手工(她帶着40多萬打工積蓄)3

半年之後,産品出來了,四不像,沒人買,造成大量積壓,卻耗費她家大部分結餘。

楊秀霞沒有氣餒,帶着十七歲的兒子跑到昆明購買布料,在大街小巷尋找買主。功夫不負有心人,終于弄明白了購買什麼樣的布料才有助于生産,生産什麼樣服飾才能賣出去。

楊秀霞一邊思考産品的創新生産,一邊思索産品的銷路。這樣樸實的道理卻凝聚着他們一年半的辛勞,不覺已是年底,迎來了民族服飾銷售的好時期。

楊秀霞做了分工,她帶着兒子在鄉鎮趕起轉轉場賣服飾;丈夫帶領工人生産加工服飾,把好質量關。轉一場可以賣4000元的服飾,一月賣出10逾萬元,這讓楊秀霞更加堅定了發展的信心。逐漸進入穩定發展後,一年能實現140萬的毛收入,扣除各項費用,還能淨賺40來萬,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湘西苗服純手工(她帶着40多萬打工積蓄)4

“一家人富不算富,大家都富起來才是富”,為了帶領村裡的苗族同胞共同富裕,2014年,楊秀霞決定擴大生産規模,吸納更多的女同胞就業。

昆寨鄉黨委政府無償提供廠房用地,幫助協調各類資金100餘萬元,建成一棟兩層300餘平方的寬敞明亮的廠房,楊秀霞又投資150餘萬元購置設備。目前,楊秀霞的花苗服飾刺繡部已帶動60餘名貧困勞動力走上就業脫貧之路。楊秀霞還預計提特殊基金,每年拿出一定的資金看望80歲老年人、留守兒童等特殊群體,解決老百姓的後顧之憂,用實際行動踐行“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

被吸納為納雍農民講師團成員後,楊秀霞用樸質無華的語言,告訴鄉親們最樸實最真切的創業旅程,激發大家創業的勇氣,傳遞勤勞緻富的精神。

背靠孕育苗族同胞的馬背梁子,迎着晨曦的陽光,楊秀霞邁着堅定的步伐,帶領大寨村的苗族女同胞,奮進在脫貧緻富的大道上!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民俗资讯推荐

热门民俗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