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新基建助力教育

新基建助力教育

教育 更新时间:2024-12-04 08:13:27

教育部等六部門《關于推進教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構建高質量教育支撐體系的指導意見》明确指出:“教育新型基礎設施是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以信息化為主導,面向教育高質量發展需要,聚焦信息網絡、平台體系、數字資源、智慧校園、創新應用、可信安全等方面的新型基礎設施體系。”

教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以下簡稱教育“新基建”)是國家新基建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信息化時代教育變革的牽引力量,是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的戰略舉措。

目前,教育“新基建”推進面臨哪些困難?學校如何克服困難,根據本地區實際情況建設新型基礎設施體系?學校如何進行教育新型基礎設施的創新應用?《教育三人談》第10期邀請中小學校長參與主題讨論,共話基礎教育如何做好“新基建”。

議題一:目前,教育“新基建”推進面臨哪些困難?

溫州市特殊教育學校校長、書記 李科

新基建助力教育(基礎教育如何做好)1

随着信息社會的到來,信息技術與特殊教育深度融合成為必然,利用“互聯網 特殊教育”打造智慧校園是提高特殊教育學校辦學質量的有效途徑。

智慧設施,營造信息化環境

特殊教育學校在智慧校園階段的建設,主要從硬件和軟件建設兩個方面着手。在硬件方面,學校每年要有資金用于信息技術設備的維護、維修與采購,要建立智慧校園智能教育、管理、科研、教學等數據庫,收集相關數據,利用5G和物聯網技術實現大範圍的數據分析,成為服務高效、全面感知的智慧校園。在軟件方面,要構建一體化的平台,推動信息技術與教育的深度融合,有效解決數據割裂問題,充分發揮信息化教育平台的作用。利用“互聯網 ”對學校的人、财、物、時間、空間、信息等進行有效的管理,通過對各個方面數據的采集,輸入數據庫,利用數據分析為學校的智慧決策提供了準确的數據。

智慧教育,助力個别化教學

智慧校園的終級目标是為障礙學生提供更好的優質教育,是為教育和學生服務的。因為障礙學生差異性極大,要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就必須實施個别化教育計劃(以下簡稱IEP)。為了使IEP能更持續的開展,我校利用“互聯網 ”開發和引進了IEP數字化平台應用,助力個别化教育計劃。為實現特殊兒童數據采集的标準化、智能化,開發專業軟件對特殊學生進行全方位、多角度、個性化的測量,利用系統自動生成數據的側面分析圖,幫助教師更加全面地了解特殊兒童學生,提高IEP的适合性。學校打破以往的“一班一課表”形式,結合個别化(IEP)教育理念和職業教育課程設置,采用“一生一課表”,以入學時的主選專業為基礎,配以多彩多樣的社團項目進行自主選修,形成一專多項目的課程方案,并在不斷地實踐中進行調整。

智慧教研,提升教師專業化水平

特殊教育教師的專業化程度決定着特殊教育質量高低,鼓勵開展多種形式的教研活動以提升專業化水平是重中之重。特殊教育學校可以對所有教師進行信息素養培訓,然後提出教研組的智慧教研活動,要求各個教研組制定智慧教研計劃,充分利用網絡的便攜性和互動功能,建立智慧教研交流群,突破時空限制,深入交流研讨日常教育教學中遇到的熱點難點實踐問題,及時解決,促進共同成長。建立研訓博客,實現資源共享,教師們可以将教學中遇到的問題上傳到博客,教研組可以将本組内共性的問題借助博客發起教師論壇,讓教師們暢所欲言,打造智慧校本教研平台,促進教師的專業化發展。

智慧資源庫,提高教育有效性

為了便于檢索和共享,滿足泛在學習環境下靈活多變、極具個性化的學習需求,學校需建立智慧教育資源庫,共享特殊教育資源。學校可以成立教育信息部門專門負責采集、收錄本校及全國各地特殊教育教師優秀的、典型的、代表性的個别化教育計劃(IEP)、課堂教學設計、教學課件PPT、課堂教學視頻、微課、班會課、主題教學方案等,分門别類上傳到學校智慧資源庫中,讓學校每一位教師都能夠根據個人教學需要和學生實際參考借鑒,實現特殊教育教師之間的資源共享。

智慧安防,确保師生平安

傳統的視頻監控、報警等分散式安防系統已經無法滿足特殊教育學校安防需求,因此包括校園進出身份識别系統、視頻監控系統、安防報警系統、身份識别和視頻聯動系統、家校通系統等集成綜合的智慧安防成為特殊教育學校安防重中之重的工作。智慧安防結合新興技術,實現學校視頻監控、報警、出入口控制、可視對講的統一管理,具備報警、生物識别、設備巡檢、多級電子地圖、分布式部署等多種功能,真正實現技防、人防的有機結合,實現安防智能化。

議題二:學校如何克服困難,根據本地區實際情況建設新型基礎設施體系?

淮陰師範學院第一附屬小學黨委書記、校長 唐玉輝

新基建助力教育(基礎教育如何做好)2

淮陰師範學院第一附屬小學成立于1959年,我校始終把“新基礎設施建設”作為學校發展的“推進器”,積極探索技術升級與育人質量提升的内在邏輯,讓技術賦能教育,推動學校快速發展。近年來,學校抓住校園改造、技術設備升級、校園新基礎設施建設的契機,不斷思考面向未來學校需要怎樣的新基礎設施建設?新基建如何賦能當下的學校快速發展?新技術與課堂教學如何深度融合?下面就學校如何克服困難,根據本地區實際情況建設新型基礎設施體系,與大家分享。

整體設計:基于本真文化的學習新空間建設

本真文化是我校多年發展的文化結晶,是尊重規律,主動求索,追求發展的學校文化。學校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是學校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師生主動發展的成長空間。我們采取整體設計、分布實施的辦法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從2013年開始進行兩校區校安工程的建設,在工程設計時,對校園的網絡環境、媒體建設、學習空間、智慧校園等進行整體設計。在整體設計的基礎上,分年度進行升級改造:一是建成基于人工智能技術實現突發事件的智能預警裝備,強化了公安的聯防聯動,增加基于物聯網的燈光管理系統,智能調節學校照明,支撐綠色校園建設;二是逐步更換智慧教學設施,提升通用教室多媒體教學裝備水平。新建專用教室支持互動反饋、高清直播錄播等教學方式,支撐網絡條件下個性化的教與學;三是在校園網的原有基礎上,逐步增加網絡安全設備,安裝網絡管理檢測系統,自動識别、過濾不良網站和信息,确保師生綠色上網。

着眼未來:基于創新發展的特色平台建設

面向未來培養具有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人才,是學校教育的重要使命,學校教育要為兒童的創新能力培養搭建廣闊的實踐平台。近年來,我們參與了在線創新、智能研修以及國家智慧教育平台試點三個國家級項目研究。例如我校2021年獲批中央電教館首批智能研修平台試點校。基于央館智能研修平台,依托智能終端設備和網絡,貫穿課前、課中和課後三大教學場景,實現教學數據的智能化采集與評測,自主生成教學評測大數據資源體系,自動完成智能化的教學效果分析評測報告,多個維度對課堂教學全過程和課堂環境進行智能評估,精準揭示每個教師的有效教學行為與教學效果之間的關系,幫助教師開展更加科學的自我反思和自我認知,找到改進課堂教學的着力點和方向,同時為教學管理提供科學數據支撐。

智慧建設:基于生命成長的新媒體新技術應用

快速發展的虛拟技術、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物聯網等将為教育帶來更多的便利與優勢,但教育的本質是提高生命的質量和提升生命的價值。因此,我們在智慧設備與課堂教學的深度融合過程中,完成教學觀念從技術引領向服務育人的轉變,在新技術運用中始終做到“目中有人”。秉持智慧設備應用為先的原則,努力促進技術與生命的有機融合,讓技術成為促進人的生命提升的關鍵力量,使個體生命價值的實現在技術的支持下具有更多的可能性。我們以“學生智慧學習”為目标,以智能移動終端、智慧學習環境、智慧學習技術、智慧學習資源為教學手段,以線上線下多主體多維度評價系統為評價方式,實施“課前以學情分析為核心,課中以師生互動為關鍵,課後以個性化指導為重點”的新技術視域下全過程教學。我們開辟信息化研究區域,将原有的智慧教室、錄播教室、AR專用教室組合形成研究區域,申請網絡專線,專用于教學研究,結合各種活動比賽項目,嘗試各種新型技術對課堂的支撐。

議題三:學校如何進行教育新型基礎設施的創新應用?

上海外國語大學附屬浙江宏達南浔學校黨委書記、校長 羅敏江

新基建助力教育(基礎教育如何做好)3

上海外國語大學附屬浙江宏達南浔學校是湖州市南浔區政府引進的浙江省重點項目,學校自2016年創辦以來,以“适性教育,幸福人生”為核心理念,以培養“中國心,世界眼,未來腦”兼具的、有文化傳承和全球勝任力的中國人為育人目标,以“宏道宏文,達德達才”為校訓,倡導“讓閱讀成為一種生活方式”的校風,着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讓師生擁有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校本作業設計與實施情況

指導思想是堅持“輕負擔、高質量”的教學理念,以适性•活力•生長課堂、校本分層限時“優 ”作業為切入點,重學法指導,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以高質量的集體備課,精心編制校本化作業,減去學生過重的學業負擔,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2017-2021五年來,校本作業建設經曆了“三階段,三版本”。具體來說,階段一為建模階段(限時作業,建立模式),備課組自編數學、科學、英語三科作業,五門學科按一定時間比例,分段劃分作業時間,引導學生先複習,再作業,再自主學習。本階段的問題是沒有分層,每次作業情況離散度大,優秀學生“吃不飽”,後進學生“吃不了”。校本作業1.0版本主要為破冰,實踐,思考。

階段二為入模階段(分層限時,進入模式)。本階段側重作業的分層設計,備課組每周一次,提前設計分層作業,并就作業情況進行數據分析,掌握學生個體、班級及年級總體作業情況,并就作業進行修改。校本作業2.0版本,有認識上的提升,作業編制上的改進,在是否真正促進教學質量上,還是迷茫。

階段三:出模階段(強化自主,突破模式)。教師針對學情、教學目标、教學内容等自主完成精編校本作業,并且均在寒假、暑假提前設計,專家審訂把關,修改後統一印制。習題編制時依據課标,以生為本,關注學情,更多從作業量分層和作業難度分層兩方面加以關注。從規定作業分科時間,九年級打破分科限時框架,學生更自主地結合當天學習,進行複習作業。作業批改後,進行分小題的數據全采集,通過掃描錄入分析平台,對各班的教學情況進行精準分析,及時反饋,調整課堂教學,形成教學閉環。校本作業3.0版本,使用“最慧學”教學平台進行數據處理,但整體上自成體系,精準分析,反撥教學,形成閉環,收獲成功。

回眸作業改革的的三個階段,我們堅守的是“輕負擔、高質量”的教學理念,我們在改變的是作業的質與量、作業反饋的形式、作業分析反撥課堂教學的深入程度,從破冰到迷茫再到形成閉環後的成功,是叠代升級,更是自我蛻變。

新形勢下作業改革思考

作業目标清晰定位。通過校本作業,不僅幫助學生鞏固必備知識,更幫助學生形成關鍵能力、養成良好習慣,學會自主學習、自主探究,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同時,進一步提升全體教師的作業設計與實施能力,促進教師專業成長。充分發揮作業的評價和診斷功能,并反哺課堂教學,提升課堂效率,促進學生高質量學習、學校高質量發展,并為學校管理決策提供實質性數據。

作業類别适當拓展。除課後作業外,同時關注預習作業的引導,随堂作業的課堂生成,單元作業的整體達成,周末、假期的整理型和聯系生活實際的作業,以及跨學科的項目化作業等。這樣除了鞏固知識、熟練技能,在項目式、實踐性作業中,促進思想方法形成、學科能力發展和思維能力提升,培育學生知行合一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

從标準化到個性化的教學應用創新。一直以來,實現因材施教是我們教育工作者不懈追求的理想,但在現實教育中,因受規模化班級教學等限制,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往往無法得到真正的滿足。而基于“互聯網 ”的智慧平台實現了作業全數據采集與分析、集體及個性化診斷反饋,從而使之成為實現全員發展、個性成長的可能途徑。基于學生作業大數據的采集、分析、診斷和全方位反饋,逐步實現對班級集體、學生個體成長的可持續分析,有效促進教學設計的動态調整及叠代改進,促進學生全員發展與個性化發展的和諧統一。

(策劃|李英菁 編輯|李嘯)

來源: 《教育家》雜志社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