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人到老年最擔憂的是什麼

人到老年最擔憂的是什麼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22 03:21:22

3導語:父母養育孩子,一把屎一把尿把孩子撫養成人、供讀書、操心找工作、費心費力幫忙成家立業等等。最後老了,還想着為家發光發熱,或者因為代差觀等等,常常被孩子嫌棄“多事”;但是,老人去世以後,孝子賢孫還要“盡孝”三年。那麼,為什麼人老要招人煩?為啥死了欠三年?這其中有什麼深意?有什麼廣泛性,才能形成這樣的俗語老話,在民間流傳呢?帶着這些疑問,我們來簡單聊聊看。

人到老年最擔憂的是什麼(俗話說人老招人嫌棄)1

人老遭人嫌棄:

1、我們知道年輕人比較注重個人衛生,身上也充滿了朝氣;而老年人首先暮氣沉沉,加上年老體衰,個人衛生方面無法和年輕人比。特别是在農村,這種現象尤為明顯,老年人由于生活習慣等原因,更不注重個人衛生,有時候也是力不從心。為此,老年常常遭到周邊人嫌棄邋遢。

2、老人勤勞養家一輩子,歲數大了,已經養成忙忙碌碌的生活習慣,即便是身體力行不行了,對于看到晚輩沒有做到或者做錯的地方,不自覺的唠唠叨叨,希望晚輩們把事情做好等等。這個時候,很多晚輩感覺到老人多管閑事,有吃有喝就行了,管的太寬了等等諸事,感覺老人煩。

人到老年最擔憂的是什麼(俗話說人老招人嫌棄)2

3、老年由于身體各種機能衰弱,在生活的、飲食等需求上,和後輩差别很大。有耐心的兒女還行,如果遇到不耐煩的子女,做的飯老人吃不對付。比如老人牙口和胃動力,以及消化系統能力較差,吃不了生冷或者幹硬的食物,需要另外做一些稀粥之類便于消化的飯菜;而且老人一般口輕,年輕人喜歡鹹、辣等刺激的口味。這種飲食上種種不協調的代差等,子女如果不謙讓老人,往往會造成家庭關系不和諧。畢竟老人謙讓孩子一輩子了,習慣已經養成,子女不懂感恩才嫌棄老人。

人到老年最擔憂的是什麼(俗話說人老招人嫌棄)3

死了欠三年

1、遵守喪葬習俗進行的“孝道”,要給離世的人過完三周年以後,再過一次十周年,算是“完事”。以後每年也就是除了祭日祭拜一下,就是春節(除夕)、清明節、農曆七月十五中元節和農曆十月初一的寒食節,上墳祭拜。這是我們的一種喪葬文化習俗,人們也就世世代代遵守,這為第一欠,通常人都會做。

2、失去以後才明白父母的偉大。當然了,通常老人離世,孩子也是當做父母的人了,會有心得體會父母的不易,老話常說:“不生養兒女不知父母恩”。當老人不在了,想回報父母的養育之恩也晚了,這種從内心和精神上對父母的愧疚感,這為第二欠,這時的人深有體會虧欠老人的養育之恩。

人到老年最擔憂的是什麼(俗話說人老招人嫌棄)4

3、言傳身教後代要後輩明白父母的苦心。于是各種喪葬習俗,在老人離世後開始進行。喪葬習俗不僅僅是給外人證明,後代人是孝子賢孫,也是在教育後人,生前要孝敬老人,不要失去以後才痛哭流涕。遵循傳統喪葬文化的同時,讓人們珍惜當下,好好的善待親人,流傳我們的“孝道”文化。“借用”老人傳世間孝道,又是一欠!

俗話說:“人老招人嫌棄,死了欠三年”。這句話所表達的核心意思:無論是老人因為不服老,非要做一些“無用功”也好,是多管閑事找“存在感”也罷,說白了是老人寂寞,才有“老換小、老小孩”的說法。我們知道小孩子喜歡找存在感,喜歡熱鬧,怕寂寞,老人也多是這種心态。隻是父母養育小孩更多的是“好脾氣”,而孩子長大成人養育“老小孩”,就沒有那麼“好脾氣”,才有“人老招人煩”一說。至于說“死了欠三年”,可以理解為:“子欲養而親不待”,虧欠父母千千萬,用“各種補償”來表達對父母愧疚,比如用三周年“守孝期”來表達哀思之情。

人到老年最擔憂的是什麼(俗話說人老招人嫌棄)5

個人一點感想:當我們能夠看出老人的無奈,也似乎能夠看到我們明天的未來。如果我們都能夠從自身做起,對老人多一些關愛,那麼,在我們成為老年人的時候,也許就有更多人打破“人老招人煩”的命論了!而“死了虧三年”,就是父母撫育後代的責任,這也是人類繁衍生息下去理由,無法改變的宿命,無論孩子有沒有感恩之心,實質上都虧欠父母的養育之恩,“死了欠三年”的心理補償追思之情,也是人之常情!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