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民俗

 > 立春節氣的特點和風俗

立春節氣的特點和風俗

民俗 更新时间:2024-12-27 13:11:14

立春節氣的特點和風俗?立春節氣的特點立春時節,東亞南支西風急流已開始減弱,但北支西風急流強度和位置基本沒有變化,蒙古冷高壓和阿留申低壓仍然比較強大,但在強冷空氣影響的間隙期,偏南風頻數增加,并伴有明顯的氣溫回升過程立春,在自然界,最顯著的特點是萬物開始有複蘇的迹象從立春節氣起,時序就進入春季了,在自然界以及在人們的心目中,“春”意味着風和日暖,意味着萬物複蘇時至立春,在我國,北回歸線及其以南一帶,陽和起蟄、品物皆春,可明顯感覺到早春的氣息撲面而來而在以北大部分地區,隻能是說進入春天的前奏,還處于萬物閉藏的的冬天,一些地方仍在下雪對于北回歸線(黃赤交角)以北地區來說,距黃赤交角越遠,進入春天越遲,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立春節氣的特點和風俗?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立春節氣的特點和風俗(立春節氣有什麼特點和風俗)1

立春節氣的特點和風俗

立春節氣的特點

立春時節,東亞南支西風急流已開始減弱,但北支西風急流強度和位置基本沒有變化,蒙古冷高壓和阿留申低壓仍然比較強大,但在強冷空氣影響的間隙期,偏南風頻數增加,并伴有明顯的氣溫回升過程。立春,在自然界,最顯著的特點是萬物開始有複蘇的迹象。從立春節氣起,時序就進入春季了,在自然界以及在人們的心目中,“春”意味着風和日暖,意味着萬物複蘇。時至立春,在我國,北回歸線及其以南一帶,陽和起蟄、品物皆春,可明顯感覺到早春的氣息撲面而來。而在以北大部分地區,隻能是說進入春天的前奏,還處于萬物閉藏的的冬天,一些地方仍在下雪。對于北回歸線(黃赤交角)以北地區來說,距黃赤交角越遠,進入春天越遲。

我國地域廣闊,主要位于低、中緯度上。低緯度是指地球表面南北緯度30度間的空間範圍,即30°N至30°S以内地區,包括熱帶、副熱帶兩個熱量帶,是全球太陽輻射和熱量比較集中的地帶。我國低緯地區(南方地區),降水豐沛、光照充足、濕潤、冬夏溫差較小,季節轉換時日照、降水等氣候要素變化明顯。中緯度是指南北緯30度-60度之間的緯度帶,高、低緯度的盛行氣團在這一帶相互交叠,氣旋活動頻繁。中緯地區(北方地區)降水少、幹燥、冬夏溫差懸殊,季節轉換時氣候要素變化明顯的是氣溫。不同的緯度,其氣候有很大差異。

立春,是“四立”之一。“四立”标示着四季輪換,反映了物候、氣候等多方面變化規律,如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以及光照、降水、氣溫等等的變化。立春正是陽氣初生之時,萬物複蘇,萬物随陽氣上升而萌芽生長。我國幅員遼闊,地理條件複雜,各地氣候相差懸殊,“立”的具體氣候意義并不适用于全國各地。“立”對于很多地區來講隻是一種參考意義。其所對應地域是位于黃赤交角的嶺南,冬春的分界線,在廣西桂林到江西贛州一線,當鬥指寅(或太陽黃經達315°),那一線以南地區,已有春的氣息了;但我國93%的陸地面積上都還是冬,到黑龍江,往往是在谷雨或立夏時才入春。

立春節氣的風俗

(1)打春牛

有用以桑木為骨架做成的春牛,是專供“打春牛”風俗活動用的“牛”。冬至節後辰日取土合成泥坯,雕做成大小類似牛形狀。上畫四時八節,360日12時辰圖紋。立春前一日,官民先于約定的農壇上祭祀。爾後由縣執事(縣長)親手扶犁執鞭打“春牛”,以示春耕開始。接着由群衆作扶犁耕地狀。邊耕邊打“春牛”,口喊:一打“風調雨順”;二打“國泰民安”;三打“五谷豐登”等吉祥話語。

(2)戴春雞

是陝西銅川一帶人民的古老風俗。每年立春日,母親用布制作一個約3厘米長的公雞,縫在小孩帽子的頂端,表示祝願“春吉(雞)”立春日,婦女用線穿豆挂于牛角,或用麻豆撤在牛的身上,認為這樣做,可以使幼兒免患麻疹。前者稱為“禳兒疹”,後者稱為“散疹”。

(3)句芒神

句芒為春神,即草木神和生命神。句芒的形象是人面鳥身,執規矩,立春之日民間習俗主春事。在周代就有設東堂迎春之事,說明祭句芒由來已久。山東迎春祭句芒時,根據句芒的服飾預告當年的氣候狀況:戴帽則示春暖,光頭則示春寒,穿鞋則示春雨多,赤腳則示春雨少。廣州地區則在立春前後,擊鼓驅疫,祈求平安。

(4)糊春牛

糊春牛這項風俗活動是在立春前開始進行的,按傳統的作法,由縣政府(縣衙)聘請紙紮能手好匠,于立春前到縣城聚會,精心制作春牛圖像。一般用竹篾綁成牛的骨架,用春木做腿,再糊上紙,塗上顔料,一個牛的形象就制作成功了。俗謂糊上紅黃色的紙多,當年就“五谷豐收”;糊上黑色紙,當年收成不好。所以知縣安排多用紅黃紙,以得民心。春牛糊好後,舉行開光點睛儀式,即設立香案,頂禮朝拜。

(5)迎春

為了迎春,先在縣城野外選擇一片風水好地,搭起“春棚”準備迎春。春棚一般搭在交通要道,便于集中人群的地方。四周插上彩旗。迎春活動是在立春當天舉行,具體時間以曆書表為準,有時在當日辰時,有時在子時半夜。迎春活動一般都在浩浩蕩蕩的儀仗隊伍中,擡上春官遊行顯威,前擁後擠,威風無比。并有報子、馬弁等身着長袍馬褂,或各樣奇裝異服,坐在二人擡的獨木杠子上,邊進行邊做戲,打渾鬥趣,引人發笑。迎春的隊伍由四面八方擁向春棚前集中,然後到縣政府(縣衙)報喜迎春。

(6)遊春、報春

迎春報喜後開始遊春,各村各社的鑼鼓隊和儀仗隊走在前邊,由四人或八人擡的巨大春牛塑像走在後邊。邊走邊舞,鑼鼓喧天,鞭炮齊鳴。遊行的隊伍浩浩蕩蕩,十分壯觀。遊遍周圍村莊,大街小巷。

遊春的隊伍進入春場(檢閱場地)後,繞場遊兩圈,然後各自列隊站在安排的場地上。此時,恭請知縣老爺入春棚安坐,舉行報春儀式。按傳統的風俗,設有報春台,身着奇裝異服的報子,手執紅黃各色彩旗,上場第一報——“風調雨順”,群衆同聲呼應;第二報——“五谷豐登”,群衆亦同聲呼應;第三報——“國泰民安”,群衆再同聲呼應。每來報者均有賞。

(7)春社

是古時春天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周代為甲日,後多在立春後第五個戊日舉行。《禮·明堂位》:“是故夏礿、秋嘗、冬丞、春社、秋省,而遂大蠟,天子之祭也。”漢以前隻有春社,漢以後始有春、秋二社,約在春分、秋分前後舉行。社日以祭神為主,并兼有鄉鄰聚會的意思。南朝梁宗懔《荊楚歲時記》:“社日,四鄰并結綜會社,牲醪,為屋于樹下,先祭神,然後飨其昨。”唐代詩人王駕《社日》詩:“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可見古人對祭祀社神十分重視,以後成為風俗流傳後代,成為一種祭祀活動,意為大地繁衍萬物,禱告祭祀,以祈求六畜興旺,五谷豐登。

(8)貼宜春字畫

春天到了,給門壁上張貼宜春字畫,這種風俗在唐代長安就有。據記載:立春日,唐代長安人常在門上張貼迎春祝吉的字畫,字稱“宜春字”,畫稱“宜春畫”。如“迎春”、“春色宜人”、“春光明媚”、“春暖花開”等内容。還有人給門楣上張貼一段祝願之詞,表示迎春的志願。如果會繪畫的人,常給門楣上畫一幅《臘梅圖》。

(9)吃春卷

吃春卷原本是立春節慶習俗中不可分割的一個組成部分。可是,現在這種節慶習俗已經淡化了很多,甚至于許多年輕人都已經不知道這一習俗了。現在,人們更多地用吃面條和餃子代替了吃春盤、春餅、春卷,來迎接春天的到來,故民間廣泛流傳有“迎春餃子打春面”的說法。立春的習俗春卷已成為深受人們喜愛的風味食品。時至今日,色澤金黃、外皮酥脆、肉餡鮮嫩、香氣誘人的春卷已成為許多大酒店宴席上一道風味獨特、備受歡迎的名點。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民俗资讯推荐

热门民俗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