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我媽做的那個卷子,才考了90分,勉強及格。舒張壓多少?電子健康卡怎麼領?這些都是昨天剛檢查過的知識點……别說還有70分的,不要跟差的比,要比就跟最好的比。”
近日,廣州一老年大學開了一場特殊的家長會,由子女作為老年學員的家長代表出席。會上,老年學員被安排做了一場随堂健康檢測。
以上發言,正是來自一位90後“家長”,她對媽媽的成績還不滿意。
2022年,“雞娃”仿佛已經是過去式。然而,始料未及的是,90後開始瘋狂反向雞爸媽。
雞娃的父母,希望娃有實力和别人家的孩子競争,最終能在獨木橋上甩掉千軍萬馬。但90後子女瘋狂雞爸媽的目的隻有一個,讓他們和自己的健康賽跑。
正因此,健康管理這份随堂檢測,隻有滿分才合格。而且不止父母在做,子女更要做。
最操心的事兒今年8月中旬,艾媒咨詢發布了一組數據,2021年中國65歲以上老齡人口比例為14.2%,老年撫養比為21.1%,也就是說,每100名勞動年齡人口要負擔21名老年人。這個數字還在升高。
沒錯,和小孩一樣,老人也需要撫養。當下的90後, 可能不僅要準備學習如何當一名新手爸媽,還得把注意力分一些給爸媽。照護他們的核心任務其實主要有一個,管理好爸媽的健康。
然而這個命題并不那麼容易,尤其是經常分身乏術的獨生子女,壓力更大。
豆瓣上有個8萬多人的獨生子女父母養老交流組織,常年活躍。[知識類]、[求助],是組内的兩個常設欄目,各種老年常見病、看病知識又成了欄目裡的常見内容。
固執己見,死活不願意去就醫的爸媽、遠在異地又鞭長莫及的子女、複雜繁瑣的手續和漫長而又反複的治療過程……健康預警,比白發更早地讓子女意識到,父母正在老去。
北大研究團隊的一項調查顯示,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中,“有29%的調查對象稱自身健康狀況較差或很差,79%的調查對象已确診至少患有一種常見的慢性疾病,36%的調查對象面臨較高抑郁風險”。
以上每一個關鍵詞都意味着,老人的健康管理是長期而反複的,他們的每一個日常都可能和醫療發生交集。而很多時候,子女成了他們最理想的求助對象。
去哪個醫院、不知道挂哪個科的号、檢查結果怎麼弄、什麼時候以及找誰複查……接踵而來的醫療問題湧向老人,也順勢抛給了接近或剛邁入而立之年的90後。看病,是一門需要花大力氣學習的學問,而且是一場看不到盡頭的持久戰。
随着現代化和城市化進程的推進,流動、子女與父母異地分居成為常态。一個非常現實的兩難困境擺在年輕人的眼前,追求個人實現還是回家就近照顧父母?落到現實狀況中,做出哪個抉擇都沒想象得那麼簡單。
有人在老家安裝監控、打視頻電話、買智能産品……試圖找到兩全的辦法,但線下看病的細節和突發狀況層出不窮,遙控教學父母,很可能事沒講清楚,反倒會因為溝通不暢發生矛盾,兩邊生悶氣。
盡管如此,和父母的“瞞報”相比,這可能還算是好的情況。給子女添麻煩,是爸媽最擔心的事,他們也通常報喜不報憂,有病自己先撐。
醫院裡獨自排隊看病的老人并不少見,好一點的情況,可能有老伴兒陪同。幾次去醫院,我總能碰到拿着病曆本、各種證件、檢驗單的老人前來求助,有些是看不清楚字、有些不知道科室在哪,還有些弄不懂流程,甚至不知道怎麼描述自己的問題。
醫療逐漸智能化、電子化,但許多老人還不太會用智能機,對醫院的各種智能設備更是一籌莫展。活躍些的老人會主動尋求幫助,但醫護人員和過路者時間精力有限,也隻能匆匆幾句指引,剩下的問題,還得老人自己悶頭研究。
看病就診,對于老人來說有着現實和心理的雙重阻礙。久而久之,他們一邊瞞着子女,一邊排斥去醫院,拖成“小病不治,大病難醫”的局面。
一張卡,兩全之法在深圳的張維(化名)似乎找到了一個兩全的方案,去年春節他沒回老家,但卻不像往常那樣為爸媽的健康提心吊膽了。
“在微信上看到父母的體檢結果整體還可以,父親的糖尿病控制得不錯,前幾天還在電子健康卡上收到通知,家庭醫生給父親做了一次随訪。”
他用的電子健康卡是在微信小程序領的。2019年,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開始推動電子健康卡建設,騰訊作為戰略合作平台提供全力支持,開放最重要的微信渠道,以此打通用戶和醫療健康服務機構之間的連接。
所謂電子健康卡,可以理解為全國通用的醫療衛生服務卡。用戶直接可以通過微信小程序,或者醫院的微信公衆号申請。
申請成功後,去醫院便可以不用帶身份證和就診卡,隻用一部智能手機就能看病。患者憑電子健康卡可以在醫療機構,實現挂号就診、檢查、取藥、支付等一系列繁瑣的操作。
對于子女來說,電子健康卡有一項功能最惹人注意:家人關懷。張維就是通過家庭成員管理模塊,把爸媽的健康檔案一鍵關聯到了自己的手機上。
雖然爸媽不熟悉數字技術,但做子女的可以一鍵代管,即使在異地,子女也能通過電子健康卡幫父母提前挂号預約。這樣一來,爸媽去醫院看病的心理壓力一下子就減輕了。走進醫院,不再那麼難。
另外,電子健康卡還和部分醫院合作試點開通了就醫提醒功能,異地子女既可以“監督”爸媽及時就醫,也能實時在線了解就醫進度,實現“雲陪診”。
家人關懷功能
當然,老人的健康管理不是去一兩次醫院就醫就能解決的。老年人是腫瘤、“三高”、癡呆症等慢性病的高發群體,這不僅需要專業的醫療機構診治,更離不開家人的日常陪伴和照護監管。甚至很多子女要主動培養老人的健康管理意識,監督他們關注自己的健康。
為此,電子健康卡上線了“心髒年齡測試”“糖尿病評估”等專業自測工具,以及“血壓管理”“血壓管理”“體重管理”等記錄功能。子女可以在線幫助和督促爸媽檢測,實時了解血壓、血糖等變化曲線,及時采取必要的幹預措施。
由于電子健康卡可以在線建立和管理個人的電子健康檔案,用戶的既往病史、慢病随訪記錄、婦幼保健信息、過敏情況等重要健康信息都統一彙總在内、自動同步。不管自己,還是親人的健康狀況,都能一目了然。關鍵信息互相打通之後,很快便可以和醫生有效溝通,再也不用重複向醫生描述,便能采取更有針對性和個性化的醫療服務。
對于老年群體,電子健康卡為了幫助他們降低使用數字技術的使用門檻,早就進行了一系列适老化改造。
除了推出老年人版本的小程序,比如調大字體、不同場景中重點功能設計改造,它還支持健康碼打印,即便智能時代,它也願意主動為不會使用智能手機的老年人保留傳統方式這項選擇。
根據官方數據,微信渠道電子健康卡截至目前已完成5億多人的綁卡,覆蓋全國23個省級行政區,接入5000多家醫院。
看似一張普通電子卡,但其對于醫療服務的探索意義重大。它用技術和全國人最熟悉、最習慣的社交工具,打通了醫療機構與患者家庭成員之間的連接。雖然從技術出發,但處處體現以人為目的的設計思維。
老齡化不止是中國特有的問題,更是全球困境。國外一些先進機構和研究者提出,應積極探索醫療機構與家庭撫養、社區照護相結合的模式。
而在這方面,中國其實有先天基礎。中國先天有較強的家庭觀,年老的父母多希望晚年有子女的陪伴和參與。這樣一來,他們不管在情感和實際的生活質量上,都會有較大的提升。
電子健康卡以“家-醫”聯動實現院内就醫和院外管理閉環,給兩難的子女提供了一種折中但有效的方案。
時不時打開電子健康卡看一下爸媽的情況,督促他們注意健康,不僅自己得到一份心安,在不經意的噓寒問暖中,更讓爸媽毫無負擔地享受子女的關愛,踏實過好晚年生活。
作者 | 滕三水
編輯 | 鄒迪陽
統籌 | 張鵬霞
排版 | 靜 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