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其實也是名利場,無數玩家都希望能夠在這裡一顯身手。但是一個單位或組織,它所擁有的資源是有限的,隻有少數人能夠成為笑到最後的赢家。怎麼能夠成為這樣的勝利者呢?聰明人往往懂得韬光養晦的重要性。而使用韬光養晦之術有什麼竅門嗎?曆代謀略家認為有這麼三個錯誤,絕不能犯!
1.夫無報人之志,而令人疑之,拙也。意思是說,如果我們沒有與某人一決高下的想法,但是我們的言論或行為卻令其生疑,這是什麼愚蠢的!這句話講得是,一個不注意自身人設打造而造成的失誤。越是競争激烈的環境之中,我們越要注意個人層面的人設打造。聰明人,總是希望把自己打扮得溫文爾雅,超然物外,這樣就能夠極大地回避别人将矛頭直接對準他。而愣頭青總是喜歡鋒芒畢露,極力證明自身的能力。而這種無心之舉,往往會給自己招災惹禍。劉備寄人籬下之時,總是喜歡在自家的後院裡親自耕種,其目的就是向曹操展示自己隻是一個碌碌無為的平庸之人。
2.有報人之心,而令人知之,殆也。意思是說,如果我們有與人競争某一崗位的心思,但是讓對方知道這個情況,必然會加劇競争的激烈程度,而使自己筋疲力盡,成本陡增!這句話講得是,一個不注意成本控制而造成的失誤。《孫子兵法》之所以強調要“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就是告誡我們,一定要控制競争的成本,隻有對方沒有防備的情況之下,我們取得勝利的成本才是最低的。一旦雙方的較量擺上台面,那麼必然會針鋒相對,犬牙交錯,即使我們獲得勝利也可能會得不償失。
3.事未發而先聞者,危也。意思是說,在競争中,如果我們還沒有完成關鍵性操作,而讓對方察覺我們的舉動,這對我們來說是非常危險的。這句話講的是,一個行動不夠迅速而造成的失誤。《孫子兵法》講:“不動如山,動若雷霆。”一旦我們下決心要去幹件重大事情,就一定要“快,準、狠”,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一舉拿下,千萬不要給對手留出反應的時間。李世民一戰而擒窦建德,就是基于這個考慮。
為什麼雍正能夠在九王奪嫡之中最終勝出?那就是因為他深谙韬光養晦之道,懂得什麼時候該争,什麼時候不該争,什麼時候有所為,什麼應該無所作為…
(歡迎想系統學習兵法的朋友搜索并關注今日頭條号:“謀略與兵法”,有問題也歡迎大家私信。不懂謀略與兵法,怎能從容應對日益激烈的競争?)
孫膑兵法謀略:弱敵之術,如何使強大的對手不知不覺之中變虛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