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長沙8月26日電 題:“把能用的辦法都用上”——湖南全力抗旱保灌溉見聞
新華社記者周楠、周勉、餘春生
随着幹旱天氣持續,湖南省保灌溉任務艱巨。新華社記者近日在湖南抗旱一線看到,當地幹部群衆同心協力抗旱,想方設法克服水源距離遠、抽水高度落差大、灌溉用電不便等困難,解決農田灌溉“最後一公裡”問題,全力保障農田灌溉用水,努力減輕幹旱帶來的影響。
“五級提水”灌農田
湖南省嶽陽縣榮家灣鎮文發村的農田灌溉場景。新華社記者周楠 攝
蟬鳴聲中,臨湘市聶市鎮長源村的種糧大戶張兵駒帶着人在更換水泵。“這是‘五級提水’的第二級,今天要換一個功率更大的水泵。”張兵駒說。
他告訴記者,往年靠附近的山塘、水庫,就能保證農田灌溉用水。今年旱情嚴重,這些山塘、水庫幹涸見底,農田灌溉用水告急,距農田兩公裡遠的黃蓋湖水源充沛,但距離遠、高度落差大,難以實現一步到位的引水。
張兵駒經過實地勘察,又向水利部門的技術人員請教,想出了分級提水的辦法。“我們用30多台水泵,從低到高,經黃蓋湖、撇洪渠、抗旱機埠、水庫和山塘,一級級提水,最後把水引到了農田。”他告訴記者。
盡管有的稻田距離黃蓋湖近3公裡、高度落差約60米,但通過“五級提水”,這些農田得到了及時灌溉。“實現了‘水往高處流’,3800多畝水稻都及時‘喝’上了水。”張兵駒笑着說。
地處湘東北的臨湘市近期旱情發展很快,氣象幹旱已達特旱等級。臨湘市委書記王文華說,全市組織技術服務人員,為糧農開展“點對點”抗旱服務,啟用8947台(套)抗旱設備,保障了45萬餘畝水稻的灌溉用水。
記者了解到,受制于地形因素,湖南山丘區普遍面臨灌溉水源距離遠、高度落差大等難題。當地政府調配灌溉機械,幹部群衆奮戰一線找辦法,通過類似“五級提水”等方法克服灌溉難題。
打通農田灌溉“最後一公裡”
今年7月以來,嶽陽縣15個鄉鎮出現旱情,全縣農作物受災面積達6.6萬畝。嶽陽縣榮家灣鎮文發村地處鐵山灌區的尾灌區,為保證全村2300多畝水稻得到及時灌溉,嶽陽縣水利局、農業農村局派出技術人員到田裡幫忙。“能保則保、能抽則抽、能提則提,全力保障農業用水需求。”嶽陽縣農業農村局局長梁億仲告訴記者。
村民闵愛國提來一個水泵,頂着烈日在田埂上鋪水管。闵愛國說:“晚稻正在分蘖,這個時候不能缺水。”為保障農田灌溉的用電需求,國家電網嶽陽供電公司從7月底開始在田間架設供電線路,滿足臨時抽水點的用電需求。“幸虧政府各部門協同、提前做準備,最大程度減輕了旱情的影響。”文發村黨總支書記周榮宇說。
“4月以來,我們整修20多處險工險段,清淤15.5公裡。7月中旬旱情開始露頭,我們又在嶽汨分幹渠道緊急疏通清理22公裡,打通抗旱保灌‘最後一公裡’。”嶽陽市鐵山供水工程事務中心南灌區管理所副所長趙紅定說,鐵山灌區的南灌區已持續開閘放水47天,累計供水5600餘萬立方米,灌區50餘萬畝農田基本沒有受到災害性影響。
“看得到水、引不進田”是農田灌溉“最後一公裡”問題的寫照。湖南多地強化農田小型水利工程建設,提早對水渠疏通清淤,打通農田灌溉“最後一公裡”,為正處于生長關鍵期的水稻送上“及時水”。
“小發明”解決“大問題”
益陽市大通湖區河壩鎮王家湖村的羅建平今年種了530畝晚稻。由于農田地勢較高,溝渠裡有水,卻流不進大田。這些天來,焦急的羅建平開動腦筋,用自己的拖拉機改造出一個“流動水泵”。“花了3天時間,把齒輪箱、水泵、皮帶輪、滑輪和卷揚機等設備組裝好,馬上就投入使用。”他說。
“這個水泵裝在拖拉機的後面,用滑輪可以自由起降,一個人就可以完成所有操作。”羅建平告訴記者,田間地頭用電不太方便,水泵裝在拖拉機上,用拖拉機的發動機就可以帶動,較好地解決了用電不方便的問題。
這個“流動水泵”每小時可以灌溉20畝水稻,省工又便捷。“我家530畝晚稻已經灌了一遍,接下來要幫鄉鄰完成1000多畝晚稻的灌溉。”羅建平說。
湖南省湘陰縣鶴龍湖鎮的抗旱保灌溉場景。新華社記者周楠 攝
統計數據顯示,湖南省目前有465.48萬畝農作物受災。各地幹部群衆齊心協力想辦法,創造出“小發明”“小革新”“小設計”,解決了抗旱保灌溉的“大問題”。
在湘陰縣鶴龍湖東閘口,工人們築起一道攔水壩,啟動挖泥船和四台大型水泵,鋪設好大型金屬水管,把湘江水引進來。“别小看這一道小水壩,現在湘江水位低,内湖水位高,這道小壩可以防止内湖的水外洩。再把湘江水抽進内湖,就可以很好地保障群衆的生産生活用水。”湘陰縣鶴龍湖鎮農技推廣服務站站長李向陽說。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