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山駐訓需要準備什麼?野外駐訓後的第一次戰備拉動檢驗,竟有兩成官兵戰備物資攜帶不全,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上山駐訓需要準備什麼?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野外駐訓後的第一次戰備拉動檢驗,竟有兩成官兵戰備物資攜帶不全。
不久前,對照機關給出的問題清單,北部戰區陸軍某旅三營六連連長周勤悅專門召集骨幹開會,要求每名骨幹制訂整改計劃、明确整改時限。
接下來的兩周,除了督促骨幹做好跟蹤檢查,周勤悅自己也是逢會便講、反複強調,之後幾次戰備拉動,連隊再也沒出過類似問題。然而,正當他準備松一口氣時,新情況又出現了。
連續3天時間,連隊快遞數量激增。包裹裡裝的究竟是什麼?調查後,周勤悅發現,其中絕大多數是官兵購買的生活用品。
“野外駐訓不是過日子,這麼多快遞實在不像話。”晚飯後,周勤悅召集骨幹,打算解決快遞泛濫的問題。然而會開了沒一會兒,就出現了另一種聲音。
“野外駐訓畢竟不是打仗,兩個多月的時間,人總要生活!”中士莊俊偉說,“雖然我們總強調備戰,但生活上的事也要有人管,駐訓地周圍沒有商店,洗發水香皂用完了隻能從網上買。”
對于之前機關指出的問題,下士趙建濤也覺得很委屈:駐訓期間,制式背心、襯衣這類戰備物資自己可能根本不會用到,如果急需也可以臨時找到替代品。相反地,背囊裡騰出空間放些剃須刀、充電寶等物品,能讓生活方便不少。
該旅領導很快也注意到這個問題。如何處理“利于戰備”與“方便生活”之間的關系?對此大家衆說紛纭。
幾經讨論後,聲音逐漸歸于一緻:野外駐訓,“訓”字當頭。在戰備和生活發生沖突的時候,必須盡最大努力優先保障戰備落實,畢竟打起仗來,快遞很難送到戰場。他們規定野外駐訓剩下的時間裡,禁止接收快遞。
讨論告一段落,可接下來發生的兩件事卻讓該旅領導感到有些疑惑。
機關檢查軍容風紀,不少戰士因頭發太長受到通報。旅裡的理發員隻有一個,很難滿足官兵們的需求。無奈之下,三連文書馮弈晨隻得冒着風險再次網購,買了一個推子,給連隊戰友理發。
一次訓練中,二連連長金禦的對講機由于前一晚電站意外停電而沒有及時充滿,到了訓練場不一會兒就電量耗盡自動關機。戰術課目演練馬上就要開始,關鍵時刻,下士常昊拿出随身攜帶的充電寶,解了他的燃眉之急。
仿佛一枚硬币的兩面,戰備和生活都真真實實地存在于這片駐訓地上,貫穿于官兵們的每一天,任何刻意割裂二者的行為,似乎都是違背客觀規律的。這兩件事讓該旅領導再次陷入思考:他們的做法是不是太絕對了,是否還有更好的解決辦法呢?
參謀長張海濱想起不久前和老戰友的一次通話,電話裡老戰友介紹了他們單位在物資攜帶方面的經驗做法:從旅長到普通一兵,每個崗位都有一份屬于自己的物資清單,上面詳細寫明了需要攜帶的各類物資。到達駐訓地後,再根據物資種類,在各個範圍内進行統一調配。
“也許這就是問題的答案。”張海濱告訴記者,如今,他們還在進一步調研,廣泛征求官兵意見,努力尋找科學合理的解決方案。野外駐訓,個人物資到底該帶啥?相信在該旅很快就有定論。
野外駐訓攜帶物資
參謀周鵬拟制清單幾經波折難定稿
野外駐訓協調會上,作訓參謀周鵬受領了拟定攜帶物資清單的任務。
野外駐訓不同于搬家,物資帶多了無用,帶少了誤事。雖然過去物資攜帶習慣甯多勿少,但是這次裝載物資的車輛數量有限,物資清單必須精益求精。
考慮到各分隊的專業和裝備不同,在拟定物資清單時,周鵬盡量結合各單位任務特點。勤務保障營負責攜帶車場圍欄和電鎬電鋸;作戰支援營因為負責電纜鋪設和掩埋,所以要多攜帶各類工程機械……
幾番協調溝通,就在周鵬将審批通過的物資清單下發基層後,電話突然響起:野外駐訓期間要組織軍官編組作業和高射機槍實彈射擊,演示分隊馬上抽組,相關物資要立即準備。不用說,物資清單也要随之修改。
清單容易改,可落實起來卻很困難。各營的物資都已經裝滿,很難騰出足夠空間。最終,周鵬将編組作業的沙盤和地圖分别交給兩個營攜帶,高射機槍射擊的靶标和地段指示牌也采取同樣的辦法落實。等到了駐訓場,各營再統一調配,以實現攜帶物資的最大化利用。
部隊即将出發,周鵬的電話再次響起,他得知今年的沙盤堆制不再使用原有的沙盤箱,需要利用考核場地堆制野戰沙盤。于是周鵬再次撥通了攜帶沙盤箱的二營營長胡峰的電話,然而此時車輛已經完成編隊封車,沙盤箱裝在車廂靠裡位置,不便卸車。于是,胡營長婉拒了他的好意。
野外駐訓出發在即
列兵左龍平的個人物資依舊沒裝完
野外駐訓開始前半個月,班長曹儒賢就反複叮囑列兵左龍平:在野外買東西不方便,除去規定要帶的戰備物資外,個人該帶的、想買的要提早準備,想細想全。左龍平特地在筆記本上單獨空出一頁,看到什麼想到什麼就馬上記下來。
站夜崗需不需要穿大衣?天熱之後要不要鋪涼席?野外蚊子多要不要帶蚊帳?下雨天要不要穿雨靴和雨衣?接下來的幾天裡,曹儒賢被左龍平問得哭笑不得,最後隻好列出一張物資清單,讓左龍平照着準備。雖然有清單,但左龍平的心裡還是不托底,接下來的幾天裡,光是超市他就跑了十幾趟。
蚊香、頭燈、防沙面罩、護目鏡……出發前的那個早上,戰友們的背囊都裝得滿滿的。看着自己的背囊,左龍平感覺好像還能再塞點東西。慌亂之中,他再次趕到超市,卻又不知道該買些啥。最後随手抓了幾個面包、幾瓶水,草草結了賬。
機關提前一周就通知連隊準備好個人物資,可直到出發前,左龍平都不敢拍着胸脯說自己已經完全準備好了。
多次參加野外駐訓
老兵張新昌的制式襯衣從來沒穿過
野外駐訓地的帳篷裡,看着自己的枕頭包裡有些泛黃的制式襯衣,二級軍士長張新昌很糾結:這件襯衣在背囊裡靜靜地躺了4年,從未穿過一次,今年依舊如此。
戰備物資永遠要保持齊全,這是多年來各級高度重視、反複強調的。單兵自熱食品、背包繩……這些物資都能在野外派上用場。可當了20多年的兵,張新昌始終不明白攜帶制式襯衣是幹啥用的。雖然搞不懂,但大家的背囊裡卻從來沒有少過。
戰備物資要服務戰備,照理說實用管用的物資必須帶齊帶夠,不起作用的物資就堅決不帶。幾年來,張新昌和戰友們一同見證了戰備物資發生的變化,從蚊帳和白床單一類的生活化物資被趕出背囊,再到睡袋和充氣氣墊取代了傳統的被褥,官兵心裡都明白,變的是物資種類,不變的是實戰導向。
“首長,我覺得攜帶制式襯衣不符合實戰需要,應該被移出戰備物資清單。”打開旅常委的辦公信箱,張新昌在戰友的見證下寫下了這條建議。雖然制式襯衣依舊裝在背囊裡,但官兵們相信,将其移出背囊的日子已經不遠了。
(以上稿件均由本報記者宋子洵采寫)
快評三兩句
■林藝偉
野外駐訓開展這麼多年,攜帶物資不該還有“糊塗賬”。既要丢掉與打仗無關的“壇壇罐罐”,也要兼顧官兵的日常必需,這個問題的解決說難也不難,關鍵在于要結合任務實際,堅持實戰牽引,逐人逐崗逐裝逐單位進行規範。隻要做到心中有數,自然就會知道該帶什麼、不帶什麼。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