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輝
棗莊市文化館作為廣大市民開展群衆文化活動、豐富精神文化生活、陶冶文化藝術情操、學習文化藝術技能的重要場所,近年來,在棗莊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領導下,在棗莊市文化和旅遊局的全力支持下,始終緻力于引領群衆文化繁榮發展,組織開展全市群文活動,保護傳承民間文化遺産,指導業餘文藝創作,組織群衆文藝演出,培養群衆文藝骨幹,搜集、挖掘、整理傳統民族民間藝術,研究群衆文化工作發展規律,運用藝術形式全民藝術普及,向廣大群衆進行社會主義思想教育,為棗莊市文化事業的發展注入強大動能。
深化改革服務制度 樹棗莊文化發展品牌
棗莊市文化館前身為峄縣文化館,始建于1949年。1960年峄縣改為棗莊市,文化館遂改為棗莊市文化館。1980年7月更名為棗莊市群衆藝術館,1994年改為差額事業單位,2015年12月按照上級文件要求更名為棗莊市文化館,2017年1月改為全額事業單位,隸屬于棗莊市文化和旅遊局。
為進一步深入推進公共文化機構信用體系建設,近年來,棗莊市文化館全面落實深化棗莊市級事業單位改革試點任務和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圍繞《棗莊市深化事業單位改革試點加強事業單位信用體系建設實施方案》的總體部署,進一步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務效能,為人民群衆提供更加優質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務,制定《棗莊市文化館機構職能編制規定》、《棗莊市文化館章程》和《棗莊市文化館工作信用承諾事項》,充分發揮文化館“全民藝術普及”宗旨職能,大力推動了本地區公共文化的普及,極大促進了棗莊文化事業的進一步繁榮發展。
作為落實全民藝術普及任務的主要陣地,棗莊市文化館下設有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美術部、文藝部、行政辦公室、創作研究室、數學文化部、檔案室、後勤部。美術、書法、舞蹈、聲樂、器樂、畫藝等專業課程,免費對群衆文化活動進行開放輔導。近年來棗莊市文化館公益課程面向全體市民實行開放以來,年均開設各類公益課390餘班次,培訓學員6.4萬餘人次,樹立了有惠民、樂民、育民的“棗莊文花”發展品牌。
随着棗莊市文化館不斷提升培訓模式,加大公益性(免費)培訓輔導力度,貫徹執行“免費開放”公益性、均等性、基本性、便利性的服務原則,近年來,主題書畫展、攝影展、群衆文化藝術展、非遺作品展等各類主題文化展覽活動也是層出不窮,精彩叠出,完美呈現了棗莊市各行業人民群衆昂揚奮進的精神面貌,提高了民衆生活的藝術氛圍。在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暨建市60周年等重要節點,棗莊市文化館深入一線,開展“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暨建市60周年”——文藝下基層系列活動,提升文化惠民項目與群衆文化需求的有效對接,加強全市鄉鎮、街道(社區)文化廣場建設高質量發展、推進廣場文化繁榮發展,提高基層文化工作者的業務水平,提升群衆滿意度。2022年上半年,棗莊市文化館開展的“新春走基層”“藝術進校園”“文化惠民下鄉”“書畫展”“群衆文化藝術節”等專題活動,吸引群衆參與近7萬餘人,促進了全民藝術普及的深入開展。這些常态化、規範化品牌活動的開展,也最大限度的發揮出了棗莊市文化館文化示範引領作用。
搭建數字化服務平台 拓寬優質文化集群
依托棗莊市打造“城市15分鐘文化圈”,棗莊市文化館聯合各區(市)文化館,逐步區、鎮(街道)、村(社區)三級公共文化服務中心建設全覆蓋,讓民衆走出家門,15分鐘内就可到達公共文化場館和公益性公共文化空間,不斷延伸公共文化服務觸角。
為了能更好地發揮自身主觀能動性,讓民衆更好地了解、參與棗莊文化的發展,近年來,棗莊市文化館在做好現下各類場館開放、公益課程培訓、群衆文化展演等,還通過“雲端”為群衆提供高品質文化服務,将文化館“搬到群衆家裡去”。
為加快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促進全民藝術普及的廣度和深度不斷拓展,棗莊市文化館以推進“數字文化館”建設工作,增強文化館服務供給能力為目标,展開對全省先進地市“數字文化館”建設調研工作,多次對接山東省文化館學習先進經驗,并邀請技術專家定期對業務人員進行培訓指導。節假日期間,通過開啟線上“雲課堂”“藝術欣賞”“非遺展播”等服務方式,讓群衆足不出戶享受優質、便利的公共文化服務。目前已完成線上數字文化平台、群文雲的基礎架構建設工作,投入四種不同類型的線下互動體驗設施正常使用,拓寬優質文化集群發展的同時,也讓棗莊市民無論是線上線下都真切感受到文化的魅力。
同時,依托山東公共文化雲平台,棗莊市文化館打造了市——區縣(市)——鄉鎮(街道)三級服務管理體系的棗莊市公共數字文化服務平台,實現了省、市、區文化資源的互通、共享。
2021年,考慮到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常态化防控同時,保證豐富市民群衆的文化生活,棗莊市文化館在11月2日起通過官方公衆号、網站等渠道推出“文化慕課”,将公共文化服務陣地從線下轉到線上,讓群衆足不出戶享受優質、便利的公共文化服務,确保疫情閉館期間文化惠民不“打烊”。棗莊市文化館“文化慕課”涵蓋了思想認知、國學傳統、文化傳承、文學修養、曆史與文明、文化藝術等多種門類,滿足了更多群衆的文化培訓需求,為民衆的藝術興趣培養提供了更加優質專業的指導。
做活非遺傳承 讓曆史煥發年輕風采
保護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保持文化的多樣性和可持續發展,逐漸成為了國際社會普遍關注的熱點。非物質文化遺産,是民族文化傳統的“基因庫”,是民族認同、維系、凝聚、綿延的基本因素。棗莊曆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早在四五十萬年前就有遠古人類活動的足迹。境内新石器時代地下遺存,乃至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等,構成了棗莊文明的前期文明。棗莊地下遺存豐富,“三尺地下有遺存”,這被大量的考古資料所證明。棗莊地上遺迹不僅多,也保護完好。棗莊先民制造力強,名人輩出,至今流傳廣泛耳熟能詳的成語典故,如女娲補天、焚券市義、鑿壁偷光、毛遂自薦、班門弄斧、墨守陳規等脍炙人口,彰顯了棗莊非物質文化遺産的燦爛。
棗莊市自2006年“非遺”保護工作全面開始以來,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經過兩年多的非遺普查,基本摸清了棗莊市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大緻情況。此時共确定非遺線索2838餘條,有價值項目1867餘個。通過十幾年的努力棗莊市成功申報國家級非遺項目2項(柳琴戲、魯班傳說),省級非遺項目31項,市級非遺項目307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傳承人1人,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13人;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60人。
截至目前,棗莊市共建有非遺博物館10個、非遺傳習所27個、非遺生産性保護基地22個、省級非遺傳承教育實踐基地4家。通過開辟非遺産品專屬展示區、開設非遺大講堂、建立教學研究基地,舉辦非遺保護活動,非遺進校園,培養培訓非遺傳承人才等工作,有效提高了全民、全社會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産的意識,不僅增加了非遺傳承人的收入,也起到了宣傳的效果,取得了較高的聲譽。
同時,2021年棗莊市文化館非遺部室在各部門領導、各區市非遺中心的支持和幫助下,完成了棗莊市第二部《棗莊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的編輯、整理、校對工作,并成功出版。為進一步加強棗莊市廣大人民群衆對非遺項目的了解、認識、保護與傳承工作,奠定了基礎。
非物資文化遺既是文化沉澱、更是城市名片。近年來,棗莊市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取得了實質性進展,為更好地發展和傳承棗莊市非遺項目,棗莊市文化館就要承擔起創新發展的責任。在保護的同時,對有商業價值的非遺項目要積極開發利用。非遺既是文化産品,也是旅遊産品,要積極發展培育帶有地方特色的非遺産業,要提高急需保護的非遺項目的扶持力度,加強對傳承人的培養。要借力傳承,非遺文化大多數散落在民間,要利用不同的平台展示或演示,提升形象,提高區域影響力。同時積極開展非遺進校園活動,發揮學校在非物質文化遺産教育傳承中的積極作用,增強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傳承意識,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在校園的普及和傳承。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