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科技

 > 陪伴孩子玩手機的後果

陪伴孩子玩手機的後果

科技 更新时间:2024-12-27 19:05:58

陪伴孩子玩手機的後果?記者 顧軍 郝夢夷在剛剛過去的2017年,美國密歇根大學和伊利諾伊州立大學的一篇研究報告被認為是對父母來說最重要的研究成果該研究發現,父母在家庭時間中看手機和平闆電腦越多,孩子越容易出現行為問題,如過度敏感、性急、多動、愛抱怨等,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陪伴孩子玩手機的後果?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陪伴孩子玩手機的後果(陪伴孩子時玩手機)1

陪伴孩子玩手機的後果

記者 顧軍 郝夢夷

在剛剛過去的2017年,美國密歇根大學和伊利諾伊州立大學的一篇研究報告被認為是對父母來說最重要的研究成果。該研究發現,父母在家庭時間中看手機和平闆電腦越多,孩子越容易出現行為問題,如過度敏感、性急、多動、愛抱怨等。

這一研究成果讓“朋友圈”炸開了鍋。被認為“已成為人體器官之一”的智能手機,早就讓人們進入讀屏時代———刷“朋友圈”、看視頻、聊微信,“手不離機”成生活常态,大部分家長也坦言,回家後雖然号稱在陪孩子,但手機或者平闆電腦不離手,幾乎每隔幾分鐘就想去“刷”一下朋友圈。

我們是否低估了智能手機為代表的“外來入侵者”對傳統家庭和親子關系的沖擊?又該如何平衡兩者間的關系呢?

家庭時間被“打擾”,孩子可能出現行為問題

陪孩子還是陪手機?這已經成為一個全球的普遍問題。密歇根大學和伊利諾伊州立大學的研究報告曾征募170個雙親家庭,分别了解父母使用手機、電腦、筆記本等電子産品的情況,以及使用時是否打擾家庭時間。這裡的“打擾”是指與孩子一起進餐、遊戲、聊天、運動時查看手機信息等。結果顯示,近一半父母一天要“打擾”三次及以上,24%兩次,17%一次,隻有11%的家長說沒有這種情況。

研究人員随後通過調查問卷,讓父母評估孩子在近兩個月内的行為表現。結果發現,在去除了其他相關影響因素的情況下,在即便次數較少、看起來也正常的“打擾”下,也會關聯孩子出現行為問題,包括容易過度敏感、性急等。

有家長以為,隻要人在孩子身邊,就是陪伴,其實那僅僅隻能算是“陪着”,根本沒有投入完全的精力去和孩子相處,更談不上了解孩子,怎麼能夠理解孩子、給予他心靈上的支持呢? 父母在身邊,卻又那麼遙遠。一個誇張的詞彙“手機孤兒”就描繪了這樣的窘境。

“爸媽天天抱手機,小孩天天手握筆。爸媽天天把頭低,小孩天天把題思。”前一陣,朋友圈曾熱傳合肥小學生寫的一首打油詩。詩裡,小學四年級女孩對“手機控”父母頗為不滿,語言雖然稚嫩,但情感真實得令人心酸。

國内首份 《家庭親子關系報告》顯示,如果父母不與孩子進行足夠的交流,孩子很容易出現“缺愛”症狀,孩子的人際關系以及思考能力都會受到影響。“缺愛”症狀嚴重時,可能引發反社會型人格障礙。有教育專家也一針見血地提出,父母在陪伴孩子時玩手機其實是一種“冷暴力”,孩子被忽略,可能以哭鬧、砸東西等方式吸引父母注意,也可能用玩手機、打遊戲等方式來自娛。

手機和親子之間的問題,說到底就是陪伴問題

導緻孩子産生不良情緒的,不是手機這個介質,而是忽略本身。兒童心理專家、複旦大學心理學系副系主任吳國宏表示,不應把父母忽視導緻孩子的不快完全歸咎于“電子産品”。關于手機和親子間的問題,說到底就是陪伴問題。“原生家庭中父母的陪伴非常重要,對學前孩子特别是0至3歲兒童尤為重要,父母再忙也要多抱孩子,多陪陪孩子。”

陪伴不是“人在孩旁心在機”,而是彼此之間溫暖的呵護和交流。對孩子而言,重要的是擁有全身心陪伴着自己的爸爸媽媽,讓孩子陪着大人做事亦是很好的方法。在媽媽喂奶的時候,遞上紙巾;當弟弟妹妹哭泣的時候,輕輕撫慰;等媽媽做飯的時候,洗洗小菜……

“其實,父母陪伴孩子絕不是單向的恩賜,可愛的孩子也會給父母減壓,在這些珍貴的瞬間,增添生命中無盡的幸福感和力量。”吳國宏說,“達到有效陪伴,父母要做到兩點,一是敏感性,知其需;二是作出适當反應。”

隻有父母真正全身心投入去陪伴孩子,才能做到細緻入微的觀察,才可以真正理解孩子的感受,懂得他言行背後的内心需求,看到孩子的進步。

具體到手機對親子時間的“入侵”,其實,家長可選擇與孩子商量:“媽媽需要半小時的工作或娛樂時間,你能接受嗎?”設定好時間、界限,又能平等溝通,即使是用手機也能得到孩子的認可。“在家中禁止使用所有技術可能不切合實際,也不是必要的。”報告主要作者珍妮·拉德斯基指出,“但是設定邊界,也就是規定一段‘不插電’的時間,可以幫助家長在使用電子産品的過程中,也不中斷與孩子在一起的高質量時間。”

手機不是洪水猛獸,設定界限很重要

如果對于學齡前孩子來說,手機打擾了他們與父母親近,那麼随着他們長大,自己渴望接觸信息社會在所難免。

“我希望等孩子14歲之後才給他買手機。”小趙媽媽有個小學畢業班的兒子,目前,她隻給了他一個平闆電腦,用于聽古典音樂、看視頻、打遊戲……“晚上,做完作業,除了聊天,孩子和爸爸也會在屏前一起打橋牌,和媽媽一起玩微信小遊戲。”小趙媽媽說。

“手機并不是洪水猛獸,重要的是‘度’的把握。”吳國宏說。國外研究也表明在适度範圍内進行手機操作,對孩子的心理成長有好處,一是培養集中注意力、提高觀察力,二是讓孩子有做自己主人的良好感覺,體會成就感。

“我們為了玩手機這事,不知道吵了多少架。”小李媽媽是兩個初中男孩的媽媽,身為華東師範大學教育學部的教師和研究者,對自己的兒子卻滿是頭痛。怎樣讓孩子放下手機成了小李媽媽的煩惱,她的辦法是,課餘除了鼓勵孩子閱讀紙質經典,還和爸爸一起帶孩子去踢球、運動、徒步旅行,在山野裡走路,讓孩子細心感受日常生活的美,這樣手機自然就放下了。

“值得一提的是,好的陪伴絕不是陪孩子上各種培訓班。再好的機構也比不上父母更了解自己的孩子,父母應該多學一些兒童成長知識,讓興趣成為最好的老師,帶孩子多多領略自然之美、藝術之美和真實的社會與形形色色的人。”吳國宏贊同小李媽媽的引導措施,并認為,玩手機,也需要對彼此制定規則。“年齡越小,玩手機時間要越短,小學一年級每天接觸手機半小時以内,分兩次實行。等到孩子初三、高中階段,給他一部手機,在父母監管下,讓他健康、積極、主動地用手機,才會有利于孩子的成長。反之,父母嚴防死守,等孩子到大學階段就有可能如脫缰野馬,全面失控。父母也要自我克制,如果不是工作學習需要,就不要頻繁刷手機。”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科技资讯推荐

热门科技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