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畫是十五世紀左右起源于歐洲的一個畫種,是用快幹性的植物油調和顔料,在木闆、亞麻布等材料上進行繪畫的一種繪畫方式。作畫使用的的稀釋劑一般為調色油、松節油等。畫作幹後長時間保持光澤,易于保存,而且畫面表現力強,色彩豐富,立體感、質感都很強。它的前身是歐洲蛋彩畫,後經尼德蘭畫家揚·凡·艾克對繪畫材料改良後發揚光大。
所謂經典油畫是指具有典範性、權威性的油畫作品,經典油畫作品出自于油畫作品,可謂是油畫作品的代表,它經曆了曆史的考驗,得到了各個時期專家們的認可,才被認為是油畫中的經典,不是所有的油畫作品都是經典,也不一定所有油畫大師的油畫作品都可以被稱作經典油畫,經典油畫作品可以是一個時期的觀念、一個曆史事件的表現,也可以是某一個派别的代表作品,如達芬奇的《蒙娜麗莎》、畢加索的《格爾尼卡》、莫奈的《日出印象》等都屬于經典油畫作品。這些經典油畫作品要麼打破傳統的繪畫方式,要麼創造出新的繪畫語言,要麼記錄了一個重大的曆史事件。
好的油畫作品不一定都是都是經典,但經典油畫作品一定有其值得學習的地方,油畫大師的代表作品必定是經典油畫作品,而一些優秀畫家在練習繪畫創作或寫生的過程中無意識畫出來的作品也可能被公認為經典作品,比如莫奈的《日出印象》,它開啟了印象派的大門,印象主義由此而得名。在莫奈拿這幅寫生作品去參展的時候,一名記者諷刺他的畫是“對美與真實的否定,隻能給人一種印象”,這對于當時法國一貫正統的沙龍學院派藝術家來說乃是藝術的叛逆,這副《日出印象》是對一種瞬間的視覺感受的表現,使以當時官方學院派推崇的那種謹慎而明确的輪廓,呆闆而僵化的色調蕩然無存。這種具有叛逆性的繪畫,在當時引起了官方的反對,但發展到後來成為一種美術思潮,印象主義繪畫在世界美術史上具有的地位是相當重要的,它推動了以後美術技法的革新與觀念的轉變,因此《日出印象》可被納入經典油畫作品的範疇。
油畫作品不同于其他美術作品,主要的區别就在于油畫作品自身所運用的顔料可以達到其他顔料無法達到的寫實程度,當我們在欣賞同樣題材的不同繪畫作品時,明顯會發現油畫作品的層次更為豐富,寫實性更強,這是由于油畫在作畫的過程中可以反複修改,反複疊加。而國畫作品,水彩作品等就沒有像油畫作品這樣精确寫實,國畫作品講究的是線與墨的表現,中國畫崇尚文、意、趣,這一切是通過筆墨技巧體現出來的。筆墨線條是中國畫造型的主要因素,線條造型使國畫風格側重于表現而非再現、寫意而非寫實。中國畫中線條的粗細、長短、緩急、剛柔、枯潤都傳達出不同的感覺,因此無論是工筆還是寫意,山水還是花鳥講的主要是韻味,筆墨趣味與詩書畫結合是中國畫完美的意境體現【1】。
而油畫作品追求的是色調,與客觀事物的接近程度,自文藝複興以來,就形成了一種主要以寫實為審美标準的傳統繪畫方法,通過研究人體解剖、光線、透視,在繪畫中注入一種科學的、全新的現實主義感。尤其是19世紀後期的印象派畫家們,他們擅長表現陽光與色彩,通過對光和色譜的科學研究與應用,使畫面變得絢麗多彩,從而使油畫走出了古典單一的表現模式,豐富了油畫藝術的表現内容,完美的體現了一種抒情風。總體來說,經典的油畫作品主要講究色彩要有凝重、渾厚、豐富、和諧的美感。油畫作品的寫生和創作過程中,主要通過對自然物體形式構成與色彩語言來表達畫家的思想感情。經典油畫作品從題材,表現手法,科學性來說都是對我國傳統水墨畫法的彌補,對經典油畫作品的學習與鑒賞可以說是對西方文的了化解。
在14世紀意大利文藝複興直至20世紀現代主義藝術思潮出現之前,寫實性油畫是油畫作品創作的主流方法。在這500多年的曆史中,經典油畫作品也主要以寫實性為主,寫實性油畫的特點是:細膩,明快,真實。欣賞者在觀看的過程中可以直觀的去欣賞,一般從下面幾個方面入手進行欣賞:1.了解作品産生的時代背景和作者生平,以便對作品的思想感情以及所描述的事件有基本認識。2.看畫面的構圖布局,背景和主體物的關系。構圖是一幅優秀作品成敗的關鍵所在,沒有合理的構圖,即便是再真實,細膩的作品也失去了耀眼的光澤。
3.通過主體物的細節來感受作者所要表達的内心世界,比如欣賞人物作品時可以通過人物的表情、動作來把握該作品所要表達的感情,使欣賞者與作品達到情感上的共鳴,來吸引讀者的思考。如果欣賞靜物油畫作品則通過觀看靜物質感的表現來感受畫家的功力與表現技法。4.作品色調與明暗的把握和欣賞,優秀的油畫作品色彩搭配明暗變化會使人有身臨其境的感覺。5.客觀的評價作品,無論是什麼樣的藝術作品在某一方面仍然有它自身的不足。尤其是在給同學們上美術課的同時,避免讓學生盲目崇拜。”由于當時的認識有限,即便是好的作品也有它的缺點,繪畫不光是一門視覺藝術,而且還是一門觀念藝術,很多非寫實的繪畫作品在藝術家們看來它依然很美,而且還很有思想。
《蒙娜麗莎》是被稱為文藝複興三傑之一的達芬奇所創作,達芬奇是意大利文藝複興時期的文化名人,和米開朗琪羅、拉斐爾并稱文藝複興三傑,也是人類文明史上罕見的全才。達芬奇所創作的《蒙娜麗莎》代表了達芬奇的最高藝術成就,至今存放在盧浮宮,而且與《勝利女神像》和《斷臂的維納斯》共同譽為盧浮宮鎮館三寶。《蒙娜麗莎》相對于中世紀繪畫來說,是從崇拜神性轉向尊重人性的代表作,歐洲中世紀繪畫一般都是為宗教服務的,他們畫出來的作品更多的是讓人們産生敬畏感。而文藝複興美術相對于中世紀美術最大的特點就是更加把視線轉向自身,突出以人為本的思想,從《蒙娜麗莎》這幅作品就可以充分的表現出來,我們欣賞這幅作品時就可以看出來所畫對象是一位有血有肉,具有生命力的青年女性,她不再像中世紀繪畫作品那樣呈現出僵硬,呆滞的面部表情,而給人的是一種親近,美麗的畫面。達芬奇在創作這幅作品時為了使模特長時間保持這種放松的表情,特地請人為模特演奏音樂,朗誦古詩詞來保持模特長時間的微笑。據說花了四年的時間才完成了這幅經典油畫作品。
從這幅油畫作品中很顯然可以看出它的構圖呈三角形【2】,三角形在構圖學中被這樣說道“三角形構圖由于底邊為水平線而具有穩定性。其兩條邊組成的角如楔形,有向外的沖引的力感。三角形的穩定性與底邊的長度和高度有關,随着底邊的縮短和高度增加而減弱,向上的運動感卻增強。三角形随着空間定向的傾斜而增加其不穩定感。”對于《蒙娜麗莎》這樣的三角形構圖來說,達芬奇打破了等腰三角形結構形式,為了打破其對稱的呆闆性,而将人物身體側傾,胳膊收攏,以此來表現女主人公的自然,放松之态,她給人莊嚴靜默的穩定感,在畫面中起到了安定、莊重的視覺效果。再來看畫面的背景,畫面的背景給人以幻覺般的神秘感,背景中是一幅神秘的風景畫面,曲折的通向遠方幽靜的小路,遠處平靜的河水和引人神往的山石都烘托出畫面神秘的氣氛,使蒙娜麗莎在這種環境下顯得更加神秘。
《蒙娜麗莎》這幅作品中最引人入勝的地方就是蒙娜麗莎那神秘的微笑,多少年來關于蒙娜麗莎微笑的探讨也很有意思,不同的人對她的表情看法都是不一樣的,同一個人在不同時間去看蒙娜麗莎的表情也是不一樣的。對蒙娜麗莎這副作品的欣賞,除了面部微笑之外,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她的那雙柔嫩、精确、豐滿、充滿彈性的手了,凡是畫畫的人都知道畫人的時候手的畫法是很難表現的。手的變化最為豐富,手的結構可分為手掌和手腕兩部分,手掌又可以分為手指和掌心,手指又分三節,因此畫起手來很難掌握。尤其在寫實繪畫作品中,畫家對手的表現就可以看出這位畫家的寫實功力。
在畫男性的手時,可以把關節畫的比較大來表現手的力量,而女性的手指較纖細,骨節不突出,為了表現女性手的細膩、柔軟的感覺,用線要平滑、有彈性。再來看《蒙娜麗莎》這雙細嫩的雙手,仔細觀看可以感覺到血液都在流淌,在深色衣服與富有節奏感的衣紋的陪襯下更顯的柔嫩與豐滿。她右手扶着左手的手腕,我們可以感覺到蒙娜麗莎内心的放松與滿足,給人無限的遐想,很好的配合了略帶神秘微笑的面部表情。
由于時間的緣故,現在看來主要以深褐色為主色調,明暗則是通過過渡柔和,明暗轉移法(或稱漸隐法,暈塗法)來體現。整個畫面由于經曆了五百多年的曆史,油彩難免會失去當年響亮的光澤,比如說研究考證當初蒙娜麗莎這副畫的背景應該是藍色,由于歲月的沉澱,現在給人們表現出來的顔色顯得灰暗,但這并不能遮蓋蒙娜麗莎的魅力,她的色調與明暗依然非常的和諧,達芬奇是通過一遍又一遍的罩染法完成的。科學家透過高能X光,詳細分析蒙娜麗莎臉上不同層次的顔料排列及成份,發現畫作有40層極纖薄的油彩,也就是說蒙娜麗莎的面部是畫了40遍才展現出我們現在看見的效果,但是也有研究者提出這副作品還沒有被畫完,因為女主人公的睫毛和眉毛還沒有被完全表現出來。
六,客觀的欣賞作品
在欣賞《蒙娜麗莎》這樣的世界經典作品時,被贊美的語言實在太多,研究《蒙娜麗莎》的專家也不勝枚舉,關于她的故事更是數不勝數。但她真的是這麼完美嗎?首先從寫實繪畫完整的角度來看,她的眉毛和睫毛哪裡去了?是由于時間原因,畫眉毛的顔料脫落了還是達芬奇真的是沒畫完這幅作品?文藝複興時期意大利應該沒有剪睫毛和剃眉毛的風俗習慣,在相關資料中可以了解到,達芬奇堅持認為,對于他的作品何時才算完工,做出決定的人隻能是他自己,除非他對作品非常滿意才肯交出,從這一點就看出了作品的不完整性;
其次,有批判者提出《蒙娜麗莎》中主人公和背景的關系如同剪貼的一樣,處理的不夠自然,從透視學的角度來說背景的視平線是不合适的,貢布裡希的《藝術的故事》中談到如果仔細看背景中的視平線,你會發現這幅畫左邊的視平線是低于右邊的視平線的,而《蒙娜麗莎》的面部好像也随着這種位置的變化而改變,因為面部兩側也不大對稱;但這依然不能動搖《蒙娜麗莎》在美術界被稱為經典之作的地位,就像是大家欣賞斷臂的維納斯時,有學者提出正是由于維納斯缺少了本來的雙臂才顯得她具有自己的一種獨特的美——殘缺美,這種美給人以想象的空間,增加作品的神秘性,為人們帶來無限的猜測。作者/趙文博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