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故事:上行下效
【原文】
上(1)為(2)之,下(3)效(4)之。(《語本漢·班固·白虎通·卷七·三教》)
【注解】
(1)上:在上位者。
(2)為:做。
(3) 下:在下位者。
(4) 效:效法。
【故事闡述】
春秋時代,齊景公的宰相晏嬰,時常勸谏景公,但是自從晏嬰死了之後,就沒有人敢當面勸谏景公了,因此景公時常覺得心中很苦悶。
有一天,景公設宴招待朝中文武百官,席散後,大家一起到廣場上射箭取樂。
每當景公射出一支箭,不管箭一出有沒有射中箭靶,百官都是高聲喝采,說着一些稱贊的話。
事後,齊景公對他的臣子弦章提起這件事來。
弦章對景公說:“王啊!會發生這種事也不能全怪那些大臣,古人不是有句話說:‘上行而後下效。’王,您喜歡吃什麼、穿什麼,群臣也就喜歡吃什麼、穿什麼啊!如果王,您也喜歡别人奉承,自然而然,群臣也就會有這種奉承别人的習性了。”
景公聽了這些話,認為很有道理,想到已經好久沒有人跟他說過這些規谏的話了,心裡一高興,就派侍從賞給弦章許多珍貴的東西。
弦章看了,直搖頭,說:“一般奉承大王的人,就是為了要多得一點賞賜,如果我也拿了這些賞賜,那我弦章豈不也成了逢迎拍馬的小人了嗎?”因此,他并沒有接受這些珍貴的東西。
後來,“上行下效”便用來形容領導的人怎麼做,下面的人就會受到影響,也跟着怎麼做。因此領導者的作風行為是相當重要的,弄不好,整個國家的人民都會跟着效法呢!
【讨論】
(1)齊景公原本有一直言敢谏的忠臣是誰?
(2)景公對臣子弦章說出什麼苦惱?弦章又是怎麼回答景公的?
(3)弦章後來并沒有收受景公給他的賞賜,請你說說看這個故事給你什麼樣的啟示?
【造句練習】
例:做父母的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行,所謂“上行下效”,家中的孩子可是會一點一滴的學起來的。
【相似成語】
風行草偃
【課後時間】
請你想一想下列哪個成語是褒義詞?打ˇ
( )上行下效
( )上下其手
( )口蜜腹劍
( )先見之明
【參考解答】
( )上行下效--含義常用于否定句。
( )上下其手--比喻玩弄手段,暗中作弊。
( )口蜜腹劍--形容一個人嘴巴說的好聽,而内心險惡、處處想陷害人。
(ˇ )先見之明--有事先預見結果的判斷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