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吃得多,長得白白胖胖才好。”
“隻有多吃才能多長。”
“小孩子就是要多吃,正是長身體的時候。”
雖說老人總是擔心寶寶吃不飽,想要多喂一些是人之常情,但實際上,過度喂養并不可取,這種甜蜜的負擔會對孩子身體發育造成傷害。
我們身為家長,一定要懂得觀察寶寶吃飽的信号,盡量做到“按需喂養”,讓寶寶更加健康的成長。
1.會導緻寶寶消化功能紊亂
與成人相比,寶寶的消化器官本就發育不成熟,過度喂養會加重其消化系統的負擔,引起消化不良、積食等消化問題,造成消化功能紊亂。
尤其有些寶寶本就容易吐奶,腸胃比較脆弱,過度喂養更容易引發一系列的消化問題,反而使寶寶無法吸收足夠的營養。
2.導緻肥胖
不僅成年人吃多以後會引發肥胖,孩子也同樣如此。
寶寶在嬰兒期蛋白質攝入過多,會刺激胰島素生長因子的分泌,刺激蛋白合成和細胞增殖,進而使肌肉和脂肪細胞增加,在體内堆積脂肪,導緻肥胖。
美國育兒專家曾指出,過度喂養會導緻寶寶腸胃超負荷運轉,引發糖尿病等代謝性疾病,即便是長大以後,出現肥胖、三高等問題的概率也會大大增加。
3.影響身體發育
盡管過度喂養的寶寶會吃得很飽,但吃得多不代表能夠吸收。
為消化過多的食物,寶寶身體會不得不将血液集中在胃部,進而導緻心腦供血不足,反而影響到身體發育。
其實寶寶自身就有調節能量攝入的本能,我們無需擔心他們吃不飽,影響身體發育,隻要觀察寶寶發出下面這4種信号,就代表其已經吃飽了。
1.自動扭頭不再吸吮
寶寶吃奶完畢以後,大多會自動扭頭不再吸吮,或者開始不再專心,把吃奶變成一種玩耍,這都是吃飽以後的信号。
與之相反的是,如果寶寶頻繁哭鬧、煩躁、吸吮手指等異物、渴望媽媽的懷抱,則是還沒有吃飽,需要繼續進行哺乳。
2.大便次數規律
一般來說,母乳喂養的寶寶每天大便次數為3-6次不等,吃奶粉的寶寶大便次數較少,每天為2-5次。
如果我們發現寶寶大便次數規律,并且排出量正常,則說明其喂養情況正常,如果寶寶沒吃飽的話,則會出現大便稀薄、發綠、次數增加等情況,需要增加哺乳量。
3.精神狀态健康
寶寶絕大多數的身體問題,都會反映到其精神狀态上,如果寶寶精神愉悅,不經常哭鬧,反應也很靈敏,則大概率不會存在過度喂養的情況。
4.體重增長穩定
随着寶寶月齡增加,在正常喂養前提下,身高和體重也會穩步上升。
我們在計算寶寶體重時,1-6個月的寶寶,可以參考“出生體重(kg) 月齡×0.7”的公式,7-12個月的寶寶,可以參考“6(kg) 月齡×0.25”的公式,判斷寶寶體重情況是否正常。
怎樣做到“按需喂養”?1.盡量堅持母乳喂養
無論是從營養層面,還是從寶寶消化層面來說,母乳喂養都更有優勢。
一方面母乳含有的營養更全面,更利于寶寶的身體發育,另一方面由于寶寶有自發調節能量攝入的本能,媽媽不用擔心寶寶吸吮太頻繁,造成過度喂養,因此,我們更建議堅持母乳喂養。
2.奶粉喂養嚴格按說明沖泡
有些寶媽在為寶寶沖奶粉時,會生怕寶寶吃得少,于是自作主張把奶粉勺裝得冒尖,或者幹脆多挖上一勺。
事實上,廠商已經按照寶寶的營養需求,對每次需要沖泡的奶粉量進行了嚴格計算,我們在為寶寶沖奶粉時,一定要嚴格按說明沖泡,同時牢記,先放水,再添加奶粉。
3.避免用食物安慰寶寶
很多家長與寶寶玩耍時,會習慣用食物鼓勵、安慰寶寶,一旦寶寶哭鬧不止,立即開始喂奶,或者往寶寶嘴裡送食物。
其實可能導緻寶寶哭鬧的原因有很多,未必是“饑餓感”在作怪,我們可以盡量弄清楚寶寶哭鬧的真正原因,做到“對症下藥”,切忌一味地用食物來安慰寶寶。
老苗結語:
對寶寶來說,過度喂養有害無利,按需喂養才是其健康成長的基礎。
最後希望大家對寶寶的喂養問題重視起來,避免過度喂養,幫寶寶健康成長。
今日話題:你平時是怎樣判斷寶寶已經吃飽的?
我是老苗——一名80後超級奶爸,也是醫院裡最紮眼的男性護士長,歡迎一起讨論孕育問題,也請你關注老苗。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