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腳樓、花磚等特色元素嵌入書店中,沿路的牆面上畫着蕩秋千、拔河、跳房子等兒時的遊戲回憶,小山村舊糧倉改造成小型文創園……在今年記者回鄉的路上,從下飛機、下火車,到坐地鐵、走進街頭巷尾,她們注意到,家鄉的土地上,書店多了,處處裝點着精心繪制、新穎時髦的文化創意裝飾,以及趣味盎然的街頭小品。這些無一不讓人感受到,這些城市正在以細水長流的慢功夫,于細微處體現出各自的文化底蘊與創新潛力。
福建 廈門豐盈書香沁滿鹭島
很多人都知道,廈門被稱為“鹭島”,是一個美麗的花園城市,而在我看來,這種“美麗”不僅是一種簡單的“外表美”,更是一種深刻的“内在美”。
由于本身從事的是文化類的工作,我對家鄉的文化建設總是格外關注。在我小時候,廈門也有一些文化活動,不過以大型演出為主。作為一名“小文青”,我到北京剛上大學那會兒,特别羨慕首都精彩紛呈的文化活動,博物館、展覽、講座……隻要我想,總能找到合适的去處。那時候我就想,要是廈門也有類似的活動,該有多好啊!
這次回來,我特别跟在廈門從事文化工作的一位同學聊了聊這個話題。據她介紹,近年來,廈門的文化建設發展迅速,正是外煉“顔值”,内修“氣質”。在惠民文化活動方面,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廈門市文聯和廈門晚報社聯合推出的“文藝大講堂”講座。據統計,自2013年10月開講至今,“文藝大講堂”共舉辦了近300場講座,邀請國内及廈門知名藝術家主講,涵蓋所有文藝門類。“比如最近在故宮鼓浪嶼外國文物館舉辦的書法講座,就邀請了廈門市書法家協會理事介紹了書法和春聯文化,也為孩子們學習書法提供了很多建議。”從活動主題來看,“文藝大講堂”的主題兼顧了文藝品質與群衆需求,諸如衍紙賀卡制作、手機攝影教學、走進俄羅斯文學等頗有特色的講座,用輕松幽默、通俗易懂的方式,為居民帶來了可口的“精神食糧”,吸引了衆多忠實聽衆。
書店作為城市的文化空間,也是為居民提供文化滋養的重要地點。2011年,廈門老牌書店“光合作用書坊”的歇業,曾讓我一度神傷——畢竟,在學生時代,我曾有許許多多個下午在此度過。那個時期,全國實體書店的處境都不太樂觀,廈門也沒有例外。可喜的是,此次返鄉,我驚喜地發現:現在,廈門出現了不少新的實體書店。聽聞中山路上的中華城新開了一家“十點書店”,就趕緊去看看。這家新店保持了簡約自然的設計風格,将吊腳樓、花磚等富有廈門特色的元素融入店中,在選書上也有自身特色,店内擺出的書數量不少。十點書店是微信公衆号“十點讀書”孵化出的書店品牌,在選書上能夠定向滿足讀者需求,同時也提供了一個能夠開展活動的文化空間。我很高興地看到,随着實體書店的複蘇,豐盈的書香正充溢着這個美麗的城市。
在我心中,廈門,不僅是一個美麗的花園之城,更是一個有氣質的文化之城。而我更相信,廈門人民的小康生活,正在越來越濃郁的文化氣息中,變得越來越好。
本報記者 白杏珏 文并圖
山東 泗水小村流出“聖源”古風
今年要到婆家過春節,去那個幾乎成為我第二故鄉的、山清水秀的小山城。臘月二十九傍晚,坐高鐵到曲阜東站,一下車最先躍入眼簾的是“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的歡迎語。因為新型冠狀病毒的關系,所有出站人員都要接受體溫檢測,體溫正常才可以放行。高鐵站距離婆家泗水縣還有40分鐘車程,剛一出站,前來接站的叔叔就沖我們揮手。在車裡,叔叔提及家鄉的變化,掩飾不住的自豪。
泗水縣屬于山東省濟甯市,為儒家文化的發源地,先賢仲子故裡。從地理位置上看,西接孔子故裡曲阜,南臨孟子家鄉鄒城,境内有560多座山頭、30多條河流、8大泉群,文化資源豐富,自然景觀優美。我到現在還記得,家屬介紹家鄉的口頭禅就是“我家有560座山頭”。如今,這裡的青山綠水正在變成金山銀山,曾經的國家級貧困縣,發展出處處可以遊山玩水的全
旅遊,讓我這個外地媳婦每次回婆家前都期待不已:可以去度假了!
以爺爺奶奶家附近的東仲都村為例,小村子緊鄰龍灣湖,群山環抱,龍灣落霞為當地十景之一,可以當電腦桌面的水平。這個藏在沂蒙山革命老區中的小山村,原來是石塊築房、黃泥鋪路,幾乎家家都有人外出打工,牆上刷的廣告大都是出國務工的。現在,這個村子成了省級美麗鄉村建設項目,村裡的石頭房子裡面是酒店級别民宿,門口種滿果樹,又多了鄉間意趣;坐在閱湖亭,可以欣賞龍灣落霞;在陶藝工坊裡,孩子們能夠一試身手。郁郁蔥蔥的山林不再隻有鳥叫,甯靜的小山村開始“動起來”了,走上了緻富的快車道。
去年夏天的時候,我們還去了附近的等閑谷藝術小鎮。建在一個安靜小山村裡的新潮文創項目,把看慣了北京鬧市文創園區的我驚到了。依靠着起伏的山勢,這裡既有可容納上百人的音樂廳,還有從舊糧倉改造來的小型文創園,在裡面可以讀書、喝咖啡,還能作畫寫書法。因為糧倉的牆體很厚,即使是炎熱的夏季也不用開空調。
冬天去山裡略顯清冷,隻能在縣城溜達。泗水号稱“海岱名川、聖地之源”,所以多以“聖源”命名,頗有古風。家屬帶我繞聖源湖一周,湖邊廣場上立着舜帝的超大半身雕像;噴泉環繞的湖心島上是唐代詩人李白、清乾隆帝等人,都是對此地留戀不舍,并寫下不少詩文歌詠泗水的名人。如李白的“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朱熹的“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等。站在水邊,一片安靜祥和的氛圍,尤其是夜間看着流光溢彩的摩天輪,簡直像偶像劇裡的場景。
如今,這些寶貴的文化資源,優美的湖光山色都将化作前行的動力,給家鄉人民帶來更好的生活,也譜寫一曲新時代的贊美詩篇。
本報記者 孫文文 文并圖
安徽 合肥文創激活徽風皖韻
我的家鄉安徽省合肥市是一座曆史悠久的古城,自秦朝設置合肥縣,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曆史,素以“三國故地、包拯家鄉、淮軍搖籃”而著稱。
這幾年,随着巢湖并入合肥,城市版圖不斷擴大,城市面貌日新月異。在北京生活了20年的我,每次回合肥都不得不開啟導航,重新探訪這個承載着自己童年記憶的城市。
小時候,我的家就住在老城區的護城河邊。傳聞當年皇帝為嘉獎包拯,要賞賜半個廬州城給他,包拯不願接受,卻又不便給皇帝難堪,便要了一段護城河,于是包家子孫世代沿河而居,此段護城河便稱為包河。如今,這裡的包公園不僅是合肥的地标式景點,也是全國廉政教育基地,包大人辭官盡孝、兩袖清風的故事幾乎每個合肥人都耳熟能詳。
包公園向南,穿過遍植梧桐的蕪湖路,便來到合肥老城區的核心地帶。和高樓林立的新區相比,這裡的街巷略顯陳舊,卻藏着這座城市最市井的味道。在老同學的帶領下,從街邊不起眼的一扇黑色鐵門進入,一棟高近40米的紅磚煙囪屹立于眼前。煙囪西側,巨大的玻璃幕牆後隐藏着工業風的三層建築,這就是由上世紀80年代一座鍋爐廠化身而來的“鍋廬Space”,是一間集工作室、咖啡廳、書店及設計師酒店為一體的文化創意空間。經年累月的熊熊爐火給牆面留下煙熏火燎的痕迹,如今卻呈現出複古與現代感交織的獨特魅力,營造出一種穿越時空的對話氛圍。在這裡喝一杯咖啡,看一看書,仿佛能觸摸到上個世紀的城市輝煌。
新城區的建設可以大刀闊斧、平地起高樓,而老城區的複興則需要更細緻地規劃與改造,不能一味地拆除重建。否則,屬于這座城市的文化記憶就會被徹底抹去。這幾年,合肥市在老城複興上頗下功夫,陸續完成了淮河路步行街的提升、城隍廟的改造,在精細化管理中整治背街小巷,讓街巷角落成為有綠蔭鳥鳴、有老合肥味的公共空間。
對于老合肥人而言,曙光路的一大特色便是早點攤。但因為緊鄰曙光路老菜市場,這一帶也成了髒亂差一條街。今年春節前,再次走進曙光路,我卻發現這裡的環境煥然一新,重新規劃過的木質早餐亭頗有些徽風皖韻,油茶、飯團、豆腐腦、鍋貼兒、牛肉湯……依然還是熟悉的味道。老同學告訴我,這裡正在規劃打造“小隐于野”文化街區。眼下,沿路的牆壁都已改造完畢,牆面上畫着蕩秋千、拔河、跳房子等兒時的遊戲回憶,讓80後的我們頗感親切。
“你知道合肥現在最網紅的打卡地是哪兒嗎?合柴·1972!”老同學興奮地說,“那一片原來是窯廠、監獄,1972年成立了合肥柴油機廠。”現在,在保留廢舊廠房原有建築風貌的基礎上,園區進行二次設計,在内部打造了家電博物館、當代美術館、創意集市等闆塊,去年十一開放後,立馬刷爆了合肥人的朋友圈。“北京不是有個798嘛,現在合肥也有啦。可惜春節不開放,等你下次回來,再一起去打卡!”
本報記者 李俐 文并圖
來源:北京晚報
流程編輯:郭丹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