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Maco.
先給大家分享一個故事吧!
這個故事的主角是“發明大王”愛迪生,他還是小學生的時候,有一天放學回家,把一張小紙條交給了媽媽說:
“媽媽,老師将這張紙條遞給我,并說隻有你能看,他說什麼呀?”
愛迪生的媽媽邊看邊流淚,大聲讀給孩子聽:“你的孩子是天才,這個學校對他來說太小了,沒有好老師可以訓練他。請你自己教導他。”
愛迪生的母親過世多年以後,愛迪生偶然在衣櫃裡發現了當年老師讓他交給媽媽的信,信上寫着:
“你的孩子有精神上的缺陷,我們不能讓他繼續留在學校就讀,他被退學了。”
愛迪生看到信時,非常激動。他在日記上這樣寫道:“湯瑪士.愛廸生是一個有精神缺陷的小孩,但他的母親把他改變成為世紀的天才。”
一句正面的鼓勵話,或許真的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命運。
其實,每個孩子都希望得到家長的鼓勵和認可,而家長對孩子的鼓勵,往往是孩子成長的動力。
但是,在中國的家庭中,家長并不擅長給孩子鼓勵,他們常常感覺别人家的孩子那麼優秀,而自家的孩子幹啥啥不行。
有這樣一則新聞,一名2歲左右的女孩在平衡車比賽中因跑了倒數,被媽媽訓斥:
“你有什麼臉好哭啊?全程在那遛彎!”
女孩帶着哭腔地回答:“我下次好好跑。”看着孩子楚楚可憐的樣子,令人十分心疼。
事實上,孩子比大人更難過,他們最需要的是父母的擁抱與安慰,支持與鼓勵。
不可否認的是,有些家長在孩子遇到挫折時,也會給孩子鼓勵。比如:
“再試試,媽媽相信你可以,加油!”
“别的小朋友都能做到,你肯定也沒問題!”
這樣的鼓勵,聽起來好像沒什麼毛病,而且這樣鼓勵孩子的家長不在少數。
但實際上可能不僅沒有達到鼓勵的效果,還很有可能導緻孩子的心理壓力更大,更加畏懼,不敢嘗試。
面對挫折和困難時,孩子的内心反應往往是“我不會”、“我不敢”、“我害怕”……
這個時候,如果家長隻是簡單地說一句:“你可以的,加油!”
其實很難起到鼓勵作用,因為家長隻告訴孩子“你可以”,但沒有告訴孩子“為什麼可以”。
所以,孩子内心的真實想法可能是:
“我明明做不好,為什麼爸爸媽媽都能覺得我可以呢?”
“如果我做不好,是不是就很差勁,會讓爸爸媽媽失望?”
這也是家長在跟孩子說完“加油”後,孩子依舊不願意繼續嘗試,因為他們的“害怕”“恐懼”情緒并沒有得到釋放,而是被家長的一句“你可以的”給否認了。
還有一種家長在鼓勵孩子的時候習慣用“激将法”,比如“鄰居家的孩子怎樣優秀,你要是有人家的十分之一,我就滿足了。”
類似這種鼓勵反而會加大孩子的心理壓力,讓孩子産生逆反心理,“我就這樣,破罐子破摔吧”。
那家長們要怎麼正确的鼓勵孩子呢?
第一肯定是要關心孩子的情緒,看見孩子的“恐懼”。當孩子表現出不想嘗試的時候,要去先了解孩子内心最真實的感受,讓孩子感覺到自己的情緒是被認可、被接受的。
當發現孩子已經出現挫敗感時,就不要再讓孩子“加油,再試一次了”,不如對孩子說,“我們先休息一會兒好不好?”
在休息的過程中,再慢慢引導孩子說出内心的真實想法,分析孩子抗拒的原因,和孩子産生共情,關心他的感受,而不是一味“鼓勵”孩子做他不想做的事情。
當我們了解到孩子抗拒的原因後,要給孩子一些實質性的幫助和支持,而不是簡單的口頭的鼓勵。
比如,很多孩子都非常害怕遊泳,天生對水存在畏懼感,這個時候,爸爸媽媽就可以陪孩子一起下水,告訴孩子不用擔心會有危險,“爸爸媽媽在這裡,你很安全”。
在孩子需要的時候,适時給孩子一些小提示或者小幫助,也能減少孩子的挫敗感,讓他們感覺自己不是一個人。
其實,還有一種情況也是導緻孩子在家長的不斷鼓勵,仍然不願意去嘗試的,這種情況就是“太在乎結果”。
因為“太在乎結果”,導緻他們不敢輕易去嘗試。
對于這類孩子,家長更要耐心地去引導,多向孩子傳遞“過程也很重要”的觀念,讓孩子知道結果并不是成功或失敗的唯一評判标準,隻要他們在過程中學會了經驗,有所收獲,也是一種成功。
在鼓勵的時候,可以多針對孩子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努力和行為細節進行鼓勵。
“雖然結果不是很理想,但是我們已經學到了新的知識,下次肯定能夠更進步的!”
最後,家長還需要注意的是,有些時候對孩子的鼓勵也要“适可而止”,尤其是當這件事已經嚴重超過孩子的能力範圍,要适當地讓孩子學會選擇放棄。
【美可玩故事】,用夢想點亮孩子的未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