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對張骞曆史的評價

對張骞曆史的評價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7 12:10:08

對張骞曆史的評價(一個在荒漠中踏出通天大道)1

作者:水雲初靜

“君不見走馬川行雪海邊,平沙莽莽黃入天。輪台九月風夜吼,一川碎石大如鬥,随風滿地石亂走。”

“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長風幾萬裡,吹度玉門關。”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唐代邊塞詩氣勢雄渾,格調高亢,讀來讓人熱血澎湃。

那片玉門關外的茫茫大漠引無數熱血男兒前仆後繼,為之抛頭顱灑熱血,那是他們建功立業的抱負和為國戍邊的理想。

可是這一切如果沒有八百年前的,那個叫張骞的男人,打通河西走廊,“鑿空”西域,為大漢帝國把整個西域地區納入中國版圖提供了有力的先決條件。

可能及至唐代都不會有人看到過西域地區的茫茫戈壁,也就不會有那些渾厚、悲壯、大氣的邊塞詩歌了。

01、向難而行

公元前138年,具有雄才大略的年輕的漢武帝,已經登上皇位三年,此時的大漢朝,幾代帝王奉行“輕徭薄賦”,“與民休養生息”的政策,積聚了雄厚的物力财力。

這為漢武帝反擊匈奴的侵擾提供了有力的條件,也更加堅定了他維護國家邊境和開疆拓土的決心。

漢武帝從歸順的匈奴人那裡得到一條情報:居住在河西走廊一帶的月氏國被匈奴侵擾,殺了月氏王,甚至把月氏王的頭顱做成了酒器。

新的月氏王欲報殺父之仇,卻力不從心,于是月氏人隻得背井離鄉,向西遷徙。

漢武帝覺得這是個絕好的機會,如果能聯合西遷的月氏,對匈奴實施兩面夾擊,必定可以打敗匈奴。

但是,當時的大漢帝國對關山遠隔的西域一無所知,他們知道的僅僅是向西渡過黃河以後,有一條河西走廊可以通往西域。

但此時的河西走廊已被匈奴人控制,穿過河西走廊去往西域,無疑是穿過一條死亡之路。

漢武帝決定公開招募敢于冒險出使的人,27歲的張骞勇敢地站了出來。

張骞,字子文,陝西成固人,此時的他隻是一名小小的郎官,也就是漢武帝的宮廷侍衛。他覺得出使西域是一個建功立業的好機會,也是一件對中原具有重要意義的事。

因此,盡管明知此次西行肯定是曆經艱難險阻,九死一生,但是胸懷夢想與抱負的張骞,還是決定一試。

漢武帝非常高興,親自為他挑選了一百多名武士随行,并讓投降的匈奴人堂邑父為他擔任向導和翻譯。

臨行前,漢武帝在甘泉宮隆重接見了張骞,親手賜予他象征權利和使命的符節。

紀錄片《河西走廊》這樣評價:讓一個名不見經傳的人擔當這樣的重任,漢武帝有氣量,沒把握。

但是不管怎麼說,張骞帶着他的勇氣、夢想,和他的使團一路向西,向着那片未知的茫茫戈壁出發了。

對張骞曆史的評價(一個在荒漠中踏出通天大道)2

02、滞留匈奴

腳下是堅硬的戈壁灘,茫茫的大荒漠,頭頂是烈日的炙烤,周圍是狂風裹挾着黃沙呼嘯。不知道走多遠才能遇見一處綠洲和稀疏的人煙,然後又是戈壁連着戈壁,荒漠連着荒漠……

自幼生長在富庶中原的張骞和他的使團,盡管出發前已經做好了充足的心理準備,惡劣的自然環境還是讓他們倍感壓力。

張骞他們艱難地向前跋涉,缺少水源,缺少食物,但是最讓他們擔心的危險還是來了。

張骞和他的使團遇到了匈奴兵,毫無懸念地,他們全都被俘虜了。

他們被押回了匈奴王庭,匈奴王軍臣單于在得知張骞使團的目的時,陰沉着臉說:“月氏在吾北,漢何以得往?使吾欲使越,漢肯聽我乎?”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你們怎麼可以連個招呼都不打,就想從我的地盤上穿過,去别的國家?”

張骞自知理虧,無話可說,他在被匈奴兵抓住的那一刻就已經做好了“出師未捷身先死”的準備,出人意料地是匈奴單于并沒有殺他,而是将他扣留,軟禁了起來。

匈漢兩國長期對抗,作戰,匈奴人想從張骞的身上獲取更多有關漢朝的情報,他們也想把這個勇敢地,肩負着漢帝國使命的人收為己用。

面對始終不肯屈服的張骞,匈奴人竟然打出了感情牌,他們送給張骞一個匈奴女子做妻子。

這個匈奴女子在曆史上鮮有記載,但是她能心甘情願地照顧張骞的起居,并且為他生了孩子,這都說明這個女子的心地是善良的,張骞和她的婚姻也絕對是有感情的。

太史公司馬遷在《史記》中評價張骞“為人強力,寬大信人,蠻夷愛之”,張骞具有堅強的毅力,為人寬厚,對人誠實,匈奴人都很喜歡他。

時間在緩緩流逝,張骞雖然被扣留在匈奴,不得自由,但這也為他提供了近距離觀察匈奴人的日常生活,和軍隊備戰情況的機會。

張骞不僅細心搜集和匈奴相關的情報,還利用外出打獵的機會,觀察地形,然後偷偷地繪制成地圖。

九年的時間過去了,匈奴人漸漸放松了對張骞的看管。張骞的隐忍,以及他和妻子的親密關系,讓匈奴人以為這個男人的意志已經消磨在了家庭的溫柔鄉裡。

在一個平常的午後,張骞和堂邑父收拾行囊準備出去打獵,但是細心的匈奴妻子發現,這一次,張骞帶上了那些他曾經用來教她識字的竹簡,和他時常摩挲着出神的那根符節。

她知道,這一次,他再也不會回來了!

對張骞曆史的評價(一個在荒漠中踏出通天大道)3

03、一路向西

早已經計劃好了逃跑路線的張骞和堂邑父,穿着匈奴人的衣服,背着匈奴人的弓箭,穿過了匈奴人的層層關卡,終于逃離了匈奴境地。

但是張骞并沒有回長安,他選擇了繼續西行,尋找分散的月氏人,他要完成他的祖國交給他的,他為之守候了九年的使命。

張骞先是到了大宛,聽大宛人說月氏人分成了兩部分,大部分的人西遷到了進入鹹海附近的妫水地區,依服大夏,在新的土地上另建家園,稱為大月氏。

另一小部分的人就在敦煌南山區和羌人雜處,稱為小月氏。

張骞毅然折向西南方向,并說服了大宛王派人作為向導護送他們到了康居。同樣的,因張骞承諾返回長安後必帶重禮來酬謝他們,康居王也派人護送張骞西行。

他們一路風餐露宿,穿過飛沙走石,熱浪翻滾的沙漠,翻過寒天凍地,白雪皚皚的高原,終于來到了大月氏。

可惜的是月氏人已在這片水草豐美,物産富饒的土地上定居多年,看到人民日益安定下來的月氏王也漸漸放下了仇恨,已無意東還複仇。

張骞失望之餘,也覺得不虛此行,畢竟他已經打通了從長安到西域的通道,他已經意識到不遠的将來,他走過的這條路會連接東西方交通,會讓東西方的經濟文化,貿易往來在這條路上日漸繁榮。

張骞帶着這樣的想法,決定盡快返回長安。

這一次,他選擇了避開匈奴地區,從昆侖山北麓,經莎車,于阗,鄯善,進入若羌。誰知,當時的羌人也已經投靠了匈奴。

張骞和堂邑父再一次被帶到了匈奴單于的面前。這一次,張骞以為他們必死無疑,令人驚奇地是匈奴單于再一次寬恕了這個逃跑的,并且已經到達過月氏的漢人。

我們無法想象,張骞的匈奴妻子見到他時,心裡是什麼樣的感受。或許,那個善良的女子是理解她的丈夫的,再次見到他,也許她在感到喜悅的同時,也會有一絲稍稍地遺憾,她是應該為張骞終究沒能逃回長安,感到遺憾吧?

一年以後,匈奴王軍臣單于死了,匈奴發生了内亂,張骞和堂邑父趁機逃了出來。這一次,張骞帶上了摯愛他的匈奴妻子和他們可愛的孩子。

當他們望見長安城的時候,張骞匍匐在地,長跪不起,十三年了,他終于完成了他的使命,他終于又回到了他日思夜想的故鄉——長安。

對張骞曆史的評價(一個在荒漠中踏出通天大道)4

04、“鑿空”西域

漢武帝看着十三年杳無音信的張骞,既驚又喜。

十三年前,漢武帝在甘泉宮滿懷希望的送走張骞;十三年中,他在一次次的失望中等待張骞的歸來;十三年後,他已經失去等待的耐心,就在他完全絕望的時候,張骞卻突然像穿越時空一樣地出現在了他的面前。

出發前,是一百多人浩浩蕩蕩的使團,他們意氣風發;回來時,卻隻有衣衫褴褛的張骞和堂邑父,以及躲在他身後的匈奴妻子和孩子。

漢武帝及衆大臣聽着張骞講述他西行的經曆及所見所聞,大家在驚歎之餘,都禁不住熱淚盈眶。

十三年啊,人的一生有多少個十三年?張骞,當年那個風華正茂的青年才俊,已經變成了飽經風霜,年近不惑的中年男人。

張骞第一次出使西域,雖然沒有達到聯合月氏共同抵禦匈奴的目的,但是他帶回的關于西域地區各國的資料,以及西域的馬匹(尤其是大苑的汗血寶馬),物産,種子等,都為以後東西方的通商打下了基礎。

公元前119年,張骞奉漢武帝之命帶領龐大的使團和豐厚的禮品再次出使西域。此次出使,更加穩定和鞏固了東西方的文化,經濟交流,并且加強了漢王朝對西域地區的政治統治。

從此,西域地區漸漸納入中國版圖,盡管在曆史的進程中分分合合,但最終還是成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割的神聖領土。

太史公司馬遷稱張骞通西域有“鑿空”之功,《史記索隐》解釋說:“案謂西域險,本無道路今鑿空而通之。”

漢代以前的人雖然也知有西域,但是并沒有真正到達過這個神秘的地方。自從張骞打通了這條道路,中原的漢王朝才真正切實的感覺到了在那個遙遠的西方,也有一群生機勃勃的人類在生存,生活着。

張骞通西域,使漢朝及西域各國都建立了友好的關系,使河西走廊這條橫貫亞洲的通道得以發展,東西交通空前繁榮和暢通。

魯迅先生說:“這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張骞是在一片沒有路的戈壁荒漠中,用自己的雙腳踏出了一條偉大之路的人,這條路,就是連接了古今中外的著名的“絲綢之路。”

或許,沒有張骞,亦沒有大唐那些豪情萬丈,熱血澎湃的邊塞詩。

-作者-

水雲初靜:閑來無事讀書,心有所感寫文。愛詩詞,更愛《紅樓》。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