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是晚唐著名詩人,他擅長寫律詩和絕句,詩歌題材多樣,以歌詠愛情為主的無題詩尤其著名。在詠物題材的詩歌中,他的這首《安定城樓》則堪稱代表作:
安定城樓
迢遞高城百尺樓,
綠楊枝外盡汀洲。
賈生年少虛垂淚,
王粲春來更遠遊。
永憶江湖歸白發,
欲回天地入扁舟。
不知腐鼠成滋味,
猜意鹓雛竟未休。
公元838年,26歲的李商隐參加博學宏詞科考試不幸落選,無奈隻好回到泾源。有一天,他登上泾源古城頭—安定城樓,極目遠眺,春風習習,楊柳吐翠,正是春意盎然的時候。
春天的景緻雖然美好,但是李商隐仍然不能忘記最讓自己郁悶的事:“牛李黨争”已經持續數年時間,自己原本無意卷入其中,如今卻身不由己,因此飽受打擊,滿腔抱負都得不到施展!他越想越郁悶,感觸頗多,于是提筆寫下了這首七律詩《安定城樓》。
詩歌的首聯寫景:迢遞,形容樓高又綿延不斷的樣子,詩人登上高聳百尺的安定城樓,極目遠眺,看到綠柳環繞,遠處盡是無比廣袤的沙洲。
身登高樓,視野所見一望無際,春天的美好景象一覽無餘。往往越是廣闊的景象越容易激發人的豪情壯志,此時的李商隐想必胸中也生出無窮的感慨。
覺得自己懷才不遇,李商隐不由就想到了兩位和他有相同際遇的古人:賈生和王粲。
賈生是指西漢時的賈誼,《史記》和《漢書》中都載有他的傳記:賈誼自幼博覽群書,極有才學,21歲時就被漢文帝賞識,成為當時最年輕的博士,經常為漢文帝提出富有建設性的意見。他曾經多次上書針對時弊提出改進措施,但是漢文帝并沒有全盤采納他的建議。最後賈誼抑郁而死,年僅33歲。
王粲是東漢末年時期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他很擅長寫文章,在七子之中文學成就很高。在漢末的戰亂之中,王粲先去荊州投靠劉表,輔佐劉表期間,雖然他多次為劉表寫出“詞章縱橫”的檄文和戰書,但是劉表卻不善于任用他,王粲難免有不得志的感覺,曾經于春日作《登樓賦》,表達自己不得不依附于人的無奈。
李商隐此時所在的泾源,是他的嶽父泾源節度使王茂元的治所,李商隐考中進士以後,以為憑借自己的才能能夠有一番作為。可是之前他曾經得到牛黨中的重要人物—令狐楚父子的幫助,現在自己的嶽父王茂元卻被人們看作李黨中人,李商隐所處的位置就顯得十分尴尬,直接導緻參加博學宏詞科考試時在複審中被除名。
在《安定城樓》中,李商隐借賈誼和王粲兩位古人的際遇,抒發自己心中的郁悶之情,百無聊賴之餘,不由生出“永憶江湖歸白發,欲回天地入扁舟”這樣要江湖歸隐的想法。
當初範蠡在輔助越國成功滅吳之後是多麼潇灑,看到越王實現了霸業,範蠡絲毫沒有留戀功名利祿,而是駕一葉扁舟,泛舟五湖之上,過起自己最為向往的隐逸生活。
功成身退,灑脫自然,這大約是文人儒生最為暢意的人生。李商隐也想有朝一日能夠乘一葉扁舟,歸隐江湖,隻是自己此時功不成,名未就,退隐難免就顯得不大甘心。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雛竟未休”:鹓雛,是古代傳說中很像鳳凰的鳥,出自《莊子·秋水》,它“發于南海而飛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絕不會像鸱鸮那樣把腐鼠作為美味。
李商隐在詩中用這個典故,對那些打擊自己的人進行斥責。他以鹓雛自喻,表達自己有着高遠的心志,并不汲汲于名利,沒想到卻被人誤解,遭受無端猜忌和無情打擊。
這首詩寫于詩人26歲的時候,卻好像成為他一生仕途的注腳:雖然在第二年的授官考試中李商隐得了一個秘書省校書郎的職位,但是不久即被外調,從此多年都沒有升遷機會。官職低微,前途渺茫,始終處于牛李黨争的夾縫之中,落寞、不得志,始終如影随形地跟随着他。
“永憶江湖歸白發,欲回天地入扁舟,”其實一個人無論是得意也好,不得志也罷,如果心中總能有這樣的淡然,總會勝過滿腹的憂慮與無限焦灼。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