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哪怕是回憶旅途時光,大量的細節已經忘記了。
以後,老鄭寫遊記一定要趁着新鮮寫。
如今,我隻記得那天遊覽雲岡石窟,遊客多如牛毛,接踵摩肩,魚貫入窟,魚貫出窟。
雲岡石窟是行旅大同最隆重的一步,缺了這一步,你不好意思跟人說你旅行到過大同。
雲岡石窟并非在市區,而是在離市區尚有15公裡的郊區,
所以,去雲岡石窟這條路上,常年有外地牌照的汽車來往。
尤其是假期,這條四車道柏油路,簡直是車滿為患。
而我,就是2019年國慶去雲岡石窟的。
我從嶽秀園出發,坐快速旅行公交603,可直達景區,沒想到——
一路上,原本44分鐘的路程,硬生生的被堵了2個小時,想徒步前往的心都有。
最後,老鄭還是提前下車,徒步前往。
走了1公裡,見到了雲岡石窟的大門,建築很氣派。
似乎在告訴你:這就是5A景區 世界遺産該有的氣派。
門票是120元,并非網上傳的150元,并且學生和老人有優惠。
詳細旅遊信息(交通,票價,優惠政策等)見文章底部。
作為一個外地遊客,我感覺大同在努力轉型,塑造成旅遊城市,許多景點的門票,已經過一輪降價。
作為欠發達内陸城市,這是需要有魄力的。
至于去景區的路上堵車問題,這是發展中的問題。
第二天的大同晚報就報道了領導親赴景區現場指導工作。
石窟概況
雲岡石窟群依山開鑿,東西綿延1公裡。現存主要洞窟45個,分為東、中、西三部分。
大窟龛252個,計1100多個小龛,大小造像51000餘尊。
雲岡石窟距今已有1500年的曆史,為中國規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
與敦煌莫高窟、洛陽龍門石窟和天水麥積山石窟,并稱為中國四大石窟藝術寶庫。
亦與印度阿旃陀石窟、阿富汗巴米揚石窟并稱為世界三大石雕藝術寶庫。
是佛教東傳中土後,第一次由一個民族用一個朝代雕作而成的,具有皇家風範的佛教藝術寶庫。
也是公元5世紀中西文化融合的曆史豐碑。
雲岡石窟雕刻在我國四大石窟中以造像氣勢雄偉、内容豐富多彩著稱。
其中,最小的佛像2厘米,最大的高達17米,雕刻藝術繼承并發展了秦漢雕刻傳統,吸收和融合了佛教藝術的精華,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
雲岡石窟1961年3月被國務院公布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1年12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列入“世界文化遺産”名錄;
2007年5月成為國家首批5A級旅遊景區。
石窟由來
在去往雲岡石窟的禮佛路上,先來認識一位高僧——昙曜。
在昙曜廣場的中央,有一尊昙曜銅像。
整個銅像烏金為體,表情傳神,似筚路藍縷、風塵仆仆,卻袈裟飄忽、逸氣襲人,廣袖似雲、衣紋若水,身體似絕壁、似懸崖,奇峰凸兀,獨立蒼茫,自成山水奇景,自有佛意蕩漾。
老鄭被此雕塑的藝術形象所打動,凝望許久。
在一千多年前,這雄渾巍巍的武周山周圍,到底發生了什麼曠世與稀聲?
北魏中期,拓跋氏定都大同,佛教興盛,至446年信奉道教的拓跋焘掀起大規模的滅佛運動。
短短幾十年,北魏經曆了興佛到滅佛,至452年文成帝即位後佛教才又重新興起。
一名為昙曜的高僧,建議文成帝在武周山開鑿佛像,文成帝甚喜,認為可以借機忏悔祖父滅佛之過,便批準昙曜建議,并承諾舉國之力給予支持。雲岡石窟大規模造像就是産生于這樣的曆史背景之下。
昙曜率衆開鑿武周山,曆十年之功,終于完成“昙曜五窟”,昙曜由此成了雲岡石窟一個精神坐标式的開窟之祖。
而這5個窟,可謂雲岡石窟的鎮窟之寶,遊客非參觀不可。
接下來,容老鄭詳細介紹一下“昙曜五窟”。
早期石窟:拙樸之美第16~20窟,一字排開。
是雲岡最早開鑿的一組洞窟,因系著名高僧昙曜主持營建,故稱“昙曜五窟”。
其中第16、17窟是一組,第18、19、20窟為一組。
開鑿時間最早的是19窟,建造時間約為公元460年。
五窟制相同,平面呈馬蹄形,穹窿頂,窟内造像以三世佛為主,主像雕飾奇偉,冠于一世,分别象征着北魏的五位皇帝。
圖為16窟
第16窟主像為釋迦立佛,高13. 5米,波紋狀發髻,清秀俊逸。
佛像身穿褒衣博帶式袈裟,胸前結帶下垂,屬北魏太和年間推行漢化時的服制。
圖為18窟
第十八窟設計嚴謹,布局完整,北壁主佛像高15.5米,高肉髻,面頰豐圓,鼻梁高挺,渾厚質樸,身披千佛袈裟,兩側分别配置脅侍佛、脅侍菩薩及十大弟子像。
左脅佛頭頂華蓋,面龐渾圓,體魄偉岸。左脅菩薩頭戴花冠,秀麗典雅。上端五弟子雕刻,俱為西域人特征,或提瓶靜立,或拈花微笑,或閉目傾聽,或若有所悟,或喜從心生,鬼斧神工,令人歎絕。
其中有一位臉帶酒窩的佛陀,如此純淨的微笑,是一種洞徹的微笑,一種大徹大悟的微笑。
他的微笑,嘴角微抿,似乎有一點點調皮,卻又流露出自然律動的笑容,令人心馳神往。
圖為19窟
主佛像結跏趺坐,高16.8米,是雲岡石窟中第二大佛。
佛像耳輪齊肩,下颌崩毀。舉右手,肘下有一小柱支撐。衣紋簡潔明快,輕薄貼體,袈裟邊飾折帶紋。南壁羅睺羅因緣是雲岡最早的佛教故事圖像。窟外東西各開一耳洞,内一倚坐佛像。這種分窟安置三世佛的布局設計,既有變化,又顯莊嚴,是北朝石窟形制的新創舉。
圖為20窟
這是雲岡石窟的象征,20窟也叫白佛爺洞。
俗稱“露天大佛”,其實他的身軀高度在“昙曜五窟”中排在倒數第二,僅有13.8米。
但是其雕刻技藝繼承并發展了漢代的優秀傳統,吸收并融合了古印度犍陀羅、秣菟羅藝術的精華,創造出出一種勁健、渾厚、質樸的造像藝術風格。
中期石窟:融合之美是雲岡石窟雕鑿的鼎盛階段,主要有第1、2窟,第5、6窟,第7、8窟,第9、10窟,第11、12、13窟以及未完工的第3窟。
這一時期(471-494年),是北魏遷洛以前的孝文時期,是北魏最穩定、最興盛的時期。
雲岡石窟集中了全國的優秀人才,以其國力為保證,進而雕鑿出更為繁華精美的雲岡石窟大窟大像。
到孝文帝遷都前,皇家經營的所有大窟大像均已完成,曆時40餘年。
中期洞窟平面多呈方形或長方形,有的洞窟雕中心塔柱,或具前後室,壁面布局上下重層,左右分段,窟頂多有平棊藻井。
造像題材内容多樣化,突出了釋迦、彌勒佛的地位,流行釋迦、多寶二佛并坐像,出現了護法天神、伎樂天、供養人行列以及佛本行、本生、因緣和維摩诘故事等。
佛像面相豐圓适中,特别是褒衣博帶式的佛像盛行,出現了許多新的題材和造像組合,側重于護法形象和各種裝飾。
中期石窟也是積極于改革創新的時期,主要特點是漢化趨勢發展迅速。産生了所謂富麗堂皇的太和風格,掀起了佛教石窟藝術中國化的過程。
圖為第6窟後室南壁菩薩行品
石窟藝術中國化在這一時期起步并完成,這個時期,它所呈現的内容繁複、雕飾精美的雕刻藝術特點大異于早期石窟,雕刻造型追求工整華麗,從洞窟形制到雕刻内容和風格均有明顯的漢化特征。
有人說,“何處赴唐第一步?雲岡巨佛笑無語”。
追溯曆史,雲岡石窟的北魏時代為“大唐帝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北魏以小集大,馬背雄風,以野遵文,南北相融,大氣新凝,則大唐不遠矣。
故雲岡石窟,也可以說是讓“中國由此邁向大唐”的明證。
旅遊信息
其實,現在的雲岡石窟景區面積很大,完整旅行需要半天時間,至少3小時。
我雖然緊跟着講解員,但是信息量之大令我難以消化,再加上石窟雕像之精美令人走神。
用一整天遊玩也不誇張。
擴建後的雲岡景區,參觀遊覽面積比原來增加了近8倍。
新建了雲岡陳列館、演藝中心、食貨街(文化商業街)、靈岩寺、遊客服務中心、雲岡皮影、木偶館等文化旅遊服務設施等等。
景區内集皇家石窟寺、皇家園林、古建築群于一體,恢複了北魏時期“山堂水殿、煙寺相望,林淵鏡景、綴目新眺”的曆史風貌。
公交換乘:
開放時間:
票價:
優惠群體: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