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裡聊天、微博内吃瓜、抖音上刷視頻,領紅包、發表情、看網文,雙擊點贊、下滑選擇……這幾天,小品《時間去哪兒》爆火。一個又一個flag,一次又一次的“再刷五分鐘”,網友們直呼有被“内涵”到,笑過之後心裡蠻不是滋味。 互聯網時代,誰不曾被網絡殺過時間?明明有事擺在那,明明已經做了規劃,最後卻依然沒能逃過刷手機的消磨。待到深夜,一事無成,頂着熊貓眼,滿腦門子的懊惱與糾結。如此這般,一次兩次或許還能推脫為偶爾的“放縱”,但三次四次、長此以往卻會真實地影響身心健康;一個兩個人沉迷其中,或許還能批判個體的性格和修養,但當幾乎每個人都心有戚戚,就絕非自律不足所能解釋了。
手機依賴症,也是時代病。有調研問卷顯示,2020年每周使用手機上網7天的受訪者,占比為90%。身患網“瘾”者,幾乎覆蓋全領域,不分年齡段。特别是進入移動互聯網的下半場,各個平台都在瘋狂搶用戶、搶時長。以《時間去哪兒》小品為例,用戶何嘗不想從網絡中抽身,但始終擺脫不開。沸瓜爆料,熱歌辣舞,奇聞異事,一再推送中總有一款戳中你……原以為自己在娛樂消遣,結果淪為了别人的“日活量”、平台的變現率。
技術改變世界、豐富生活,但當技術産品無節制地滲透到工作生活的每個細節、每一分鐘,其負面效應就與日俱增。與技術保持安全距離,固然需要觸網者自我克制,各個平台及相關企業也應擔起責任,不能以“吞噬時間”作為唯一的盈利點,一味迎合和放大人性弱點,前路隻會越來越窄。
而面對一些跑偏的推廣理念和推送規則,如何将其拉回正途?喚醒企業自覺不可或缺,但重中之重依然是以法治明規立矩。比如對于算法推薦,前段時間國家網信辦已發布《互聯網信息服務算法推薦管理規定》向社會征求意見,其中就對平台社會責任、商業道德及法律底線做出要求。有傳播就有責任,要謀利更要講服務,幫助網絡平台補上這些常識課應是當務之急。
“停用朋友圈半年,看過電影43部,看過書14本,這些電影和書在我的身上留下了很多痕迹”,曾有一篇熱門日志如是寫道。從網絡的世界中探出頭來吧,給自己的生活留點白,也許會發現真實世界的喜怒哀樂遠比一根網線、一塊屏幕豐富得多。
(原标題:“再刷5分鐘”爆火,别讓網絡殺了你的時間)
來源:長安觀察
撰文:田聞之
流程編輯:u010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