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都會有這樣的體會,畫一個構件,如柱、梁等并不難,但是其中如何設置就不清楚。圖紙上的節點大樣,很多同學會找得到,按照圖紙修改。但是圖紙沒有說明的,就不知道要修改哪些了?
很多俗話說失之毫厘,謬以千裡,很多因為你不知道而忽略的設置,積少成多,可能就會使工程量相差巨大。
我們知道軟件是按圖集規則默認設置節點,大部分時候不用修改。今天就來講一個一般圖紙不會說明,但是可能要手動更改的設置——基礎層箍筋間距。
圖1
一、軟件默認設置首先我們看柱子在筏闆内的箍筋是怎麼布置的。這裡軟件默認的是間距500。如圖2所示。
圖2 這個數據是怎麼來的的呢?
二、、圖集規定軟件默認的箍筋間距500,是根據圖集16g101-3的66頁,如圖3所示。
在保護層>5d時,在插筋錨固區内的箍筋間距是500,且大于2根。
圖3
圖集中所說的保護層,是筏闆的保護層,
d是柱子縱筋直徑。
用圖表示清楚為圖4所示。
圖4
條件:保護層>5d箍筋間距:500,至少2道。 那會有另一個問題,當柱子是在筏闆邊上的時候,保護層≤5d的時候,箍筋是什麼構造呢?
圖5
在圖集中的規則如圖6所示。
圖6
間距要求在圖集的66頁有具體說明,如圖7所示。
圖7
把要求總結出來:
①保護層>5d箍筋間距≤500且至少2根(非複合箍筋)
②保護層≤5d箍筋直徑滿足≥d/4(d為柱縱筋最大直徑)箍筋間距≤5d(d為縱筋最大直徑),且≤100
通俗理解,保護層≤5d,也就是一般柱子貼着筏闆邊生根的,混凝土對于柱子的約束力較小,需要增加箍筋,加強結構強度。
柱子在筏闆中間,或者筏闆有放邊的,箍筋就不用布置那麼多,間距是500。如果一道箍筋布置,垂直的鋼筋會歪,所以至少布置2道箍筋。
圖8
三、案例熟悉了圖集構造要求,我們再看看一般工程的處理的情況。
一般筏闆都是有出邊的,在筏闆外圍的柱子基本滿足保護層≥5d,在筏闆中間的柱子也一定滿足。所以,軟件默認的間距500即是正确的。 但如果保護層≤5d,如下圖9所示。
圖9
這個案例筏闆是沒有出邊的,
軟件不會根據柱子位置,判斷箍筋是否加密,
需要手動更改。
一般圖紙也不會有說明,很多不熟悉的圖集的同學就少算鋼筋了。 軟件不會自動根據圖集來判斷外側柱箍筋是否加密,需要我們手動修改最外側的柱子箍筋間距。方法如圖10所示。
圖10
注:這裡是要手動選中所有最外側的柱子,在柱子屬性裡修改設置,如果直接在計算設置裡修改,那麼所有的柱子間距都會改變,是不正确的。 這份圖紙經過計算間距應該取100,修改過程如圖11所示。
圖11
修改箍筋間距與不修改的工程量,如圖12所示。可以看出單個柱子箍筋數量分别是3根和8根,差了一倍多。
圖12
四、剪力牆在基礎分布筋
聰明的同學已經想到了,那剪力牆是不是也有相關規定呢?
當然是有的,和框架柱規則基本一緻,圖集規則如圖所示。
圖13
加密的要求,如圖14所示。
圖14
修改的方法也是和柱子一樣,選擇外圍的剪力牆,在構件屬性裡調整。
圖15
圖16
分布筋的内外兩側間距都要修改,拉筋不用修改,軟件根據水平筋自動計算。
以上邊的案例來說,一段剪力牆就差了5根水平分布筋,拉筋不清楚有多少了,再加上柱子少算的箍筋。
如果你不清楚這些設置,可能輕輕松松少算幾十噸鋼筋。
小結
本文講了基礎層柱的箍筋,牆的水平筋排布構造。當保護層≤5d時,要增加箍筋或水平筋。
通俗說就是貼着筏闆邊緣生根的,一般涉及到的就是基礎外圍一周的剪力牆,暗柱或者框架柱。
現在軟件還不會自動判别,需要手動在構件屬性裡修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