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道家老子的優勢

道家老子的優勢

圖文 更新时间:2024-11-21 01:37:41

道家老子的優勢(從老子走向黃老道家)1

原标題:從老子走向黃老道家——文子思想簡議

渦淮流域是道家思想的發源地。老子身後,率先将老子思想發揚光大的是道家的另一個重要人物——文子。據傳他姓辛,号計然,生卒年不詳。班固的《漢書·藝文志》道家類著錄《文子》九篇,并說文子是“老子弟子,與孔子并時”。關于文子的生平事迹,史籍所載甚略。至于文子是何地人,史籍亦無明确記載。據學者考證,文子當為陳蔡一帶人,也即城父或谯(均在今安徽亳州境内)一帶人。從史書的記載來看,文子學道早通,遊學于楚,陳蔡一帶是文子早年的活動範圍。正是在這一帶,文子有機會師從老子學道并宣揚道家思想。老子的道學之所以能夠迅速在楚國流傳,文子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此後文子曾經遊學到齊國。據《韓非子·内儲說上》記載,齊王曾問政于文子,而文子關于如何治國的回答則是基于道家思想的。文子把道家思想帶到齊國後,彭蒙、田骈、慎到等人皆師從文子,成為文子後學,由此在齊國形成了黃老道家之學。

《漢書·藝文志》著錄《文子》九篇,流傳到隋唐時期,則增為十二卷。《隋書·經籍志》、《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均著錄《文子》十二卷,這主要是曆代學者以《淮南子》等古籍為依據,通過輯佚、補編而成。十二卷依次為《道原》《精誠》《十守》《符言》《道德》《上德》《微明》《自然》《下德》《上仁》《上義》《上禮》。各卷開篇均冠以“老子曰”三字。其内容皆以闡揚老子的“道”為宗旨,同時亦有發揮、引申,并雜糅儒、墨、名、法諸家之說。古本《文子》已散佚,今本《文子》雖經後人增改潤益,可能會有與原貌不盡相同之處,但仍然不失為研究文子思想的可靠資料。

文子的活動年代雖然與孔子大緻同時,但其思想産生影響卻是戰國中、後期的事。而漢唐時期,則是文子思想影響最大的時期。東漢學者王充對文子推崇備至,他在《論衡·自然》篇中将文子與老子相提并論,贊歎道:“老子、文子,似天地者也!”《文子》在唐代更是地位顯赫。天寶元年,唐玄宗诏封文子為“通玄真人”,尊《文子》為《通玄真經》,從此《文子》(又名《通玄真經》)與《老子》(又名《道德真經》)、《莊子》(又名《南華真經》)、《列子》(又名《沖虛真經》)被視為道教的四大經典。

然而享有盛名的同時,對于《文子》一書的質疑、否定之聲亦随之增多。班固就曾說《文子》書中“稱周平王問,似僞托者也”,因為周平王早于文子230多年,不可能與文子問答。唐代柳宗元稱《文子》為“駁書”,認為《文子》内容駁雜,并混夾着抄自儒、墨、名、法諸家的語句。1973年,河北定縣40号西漢中山懷王劉修墓中出土了竹簡本《文子》。不但确證了《文子》不是僞書,而且澄清了班固導緻的誤解:原來與文子問答的“平王”,并不是周平王,而是與文子同時代的楚平王。宋末元初著名道士杜道堅在《文子缵義》中說“楚平王不聽其(指文子)言,遂有鞭屍之禍也”。楚平王與文子确曾有過問答,并曾接受過文子的思想。他即位後的第一年,即宣布與民休養生息,實施寬民、惠民政策。但不久,他在奸臣費無忌等人的撺掇下,改變了這些政策。楚平王二年,費無忌奉命到秦國去聘孟嬴為太子建之妻時,發現孟嬴貌美異常,就勸平王自娶。平王好色,居然自娶孟嬴。後來平王逼走了太子建,殺掉了太子傅伍奢及其長子伍尚。伍奢次子伍員(伍子胥)逃亡吳國,爾後親率吳軍打敗楚軍,攻下楚國都城。雖然楚平王已死,伍員仍掘墓鞭屍三百。

《文子》體現了黃老道家經世緻用的特征。所謂黃老道家,主要是将老子思想與托名于黃帝的儒、法、陰陽、墨諸家有關思想結合,而其基本觀念,則是老子以“道”為核心的“無為而治”思想,不過黃老道家具有更強的包容性和銳意進取的入世精神。清人孫星衍在《問字堂集·文子序》中說:“黃帝之言,述于老聃;黃老之學,存于文子,西漢用以治世,當時諸臣皆能稱道其說,故其書最顯。”清人洪亮吉在《河上公老子章句序》中指出:“自漢興,黃老之學始盛行,文景因之以緻治……老子之徒有文子,其書述老氏之言為多,世亦并尊之。當時,上自天子及士大夫,内及宮阃,莫不服膺黃老之言,以施諸實事,其尊老子、文子也,與孔、顔并。”老子和文子,與孔子及其弟子顔回一樣,受到當時人們的尊崇。

文子繼承了老子“無為而治”的政治思想,并對老子的思想進行發揮、引申,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政治思想。這些思想基本保留在《文子》一書中。書中最主要的觀念,可以概括為“四修”和“四經”。

“四修”是《文子》的核心理念。《文子·道德》篇說:“禦之以道,養之以德,無示以賢,無加以力……四者誠修,正道幾矣。”所謂“四修”,就是用“道”來統領,用“德”來養育,不顯示賢能,不強加外力。文子認為,真正實現了這“四修”,那就接近“正道”了。如果君臣上下都能夠遵從“四修”之道,就一定能收到“民附”“民服”“民足”“民樸”的效果,而社會和百姓也就可以“自全”“自安”。《老子·五十七章》說:“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文子的“四修”思想則将老子的這種觀念進一步推向社會政治的實踐層面,是對老子“無為”思想的繼承和推行,也是從道家邁向黃老道家的關鍵一步。

“四經”則典型地體現了《文子》和黃老道學的包容性。《文子》對儒、墨、名、法各家思想兼收并蓄,因而具有較強的包容性。這種包容性,後來成為黃老道學的重要特征。老子對儒家将“仁義”作為最高的道德标準提出批評,認為不以大道為本的仁義并非長久之道,這種仁義道德不是過高,而是過低,所以《老子·三十八章》說:“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文子繼承了老子的這種觀念,但他同時認為德、仁、義、禮的輔助功用值得重視,因而提出了“四經”之說。《文子·道德》稱:“德者,民之所貴也;仁者,民之所懷也;義者,民之所畏也;禮者,民之所敬也。此四者,文之順也。”所謂“四經”,就是德、仁、義、禮,文子認為它們也包含在大道之内。治理國家應當因應時勢和世事,從實際出發,按步驟循序漸進,而不可能一蹴而就,這就離不開德、仁、義、禮“四經”的作用。文子把世道區分為“至德之世”和“衰亂之世”。《文子·下德》說:“仁義禮樂者,所以救敗也,非通治之道也。”仁義未必能夠治本,但完全可以先用來治标。文子認為“世亂則賢者不能獨治,”所以社會治理需要多管齊下,标本兼治。《文子·上仁》又說:“古之為君者,深行之謂之道德,淺行之謂之仁義,薄行之謂之禮智。此六者,國家之綱維也。”文子沒有把道家“深刻”的道德與儒家“淺薄”的仁義禮智截然對立起來,而是把仁義禮智作為治理“衰亂之世”的必要的輔助手段,認為它們同樣是治理國家的綱紀。

可見“四經”思想的最大特點,就是體現了《文子》對于儒家思想的包容和汲取。文子認為,如果否定“四經”,就會失道,就會帶來“下怨”“下争”“下暴”“下亂”的惡果,進而導緻國家衰敗、滅亡。《文子·道德》雲:“君子無德則下怨,無仁則下争,無義則下暴,無禮則下亂。四經不立,謂之無道。無道不亡者,未之有也。”這種以“道”統領“德”“仁”“義”“禮”,明确地融道、儒于一爐的治國思想,在中國古代思想史上當是第一次出現。

總而言之,《文子》以老子道學為中心,糅合了先秦儒家、墨家、名家、法家諸家學說。文子思想的基本特點,或者說它的主要價值,正在于此。文子思想上承老子道學,下啟黃老之學,将治身和治國緊密結合起來,既具有先秦道家注重修養身心的思想特征,又表現出黃老道家銳意進取的入世精神,是一座從老子走向黃老道家的思想橋梁。

(作者:餘秉頤,系安徽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安徽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餘秉頤)

(光明日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