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在追尋生活裡的點滴幸福?
很多年前讀過一句話:“寫作說白了是一種回溯。”深以為然。每篇散文裡都藏着一個“我”,用文字回溯自己的足迹,連綴成篇、集結成書,那麼,書便是“我”、“我”便是書,所謂文如其人,大抵如此。譚妙蓉/文
上面這段話,是我讀王繼懷的散文集《收集幸福》之後最深的感觸。在我看來,《收集幸福》不隻是一本散文集,更是一部充滿文學意味的自傳,寫的幾乎都是身邊的人,身邊的事,不是對過去生活的回憶,就是由現在生活所發的感想。有人說,不認識王繼懷不怕,隻要讀他的散文就會了解這人。讀“文”即讀“人”,在作者真誠、質樸的文字中走近他,了解其人生道路、心路曆程——少年的善良、青年的堅韌、中年的溫厚與細膩,讀者亦可以從文字中讀出自己,撿拾藏在平凡歲月裡的溫暖和力量、希望與美好。
《收集幸福》王繼懷/著
花城出版社
全書圍繞“故鄉情思”“城市風景”“生活感悟”等内容信手寫來,清新自然,如話家常,作者用一雙詩意之眼丈量生活,文字裡有曆經坎坷後的豁達與超脫,亦有面對順境時的謙卑與沉潛。其中最動人的部分,當數與故鄉有關的内容。
故鄉之于王繼懷,如同湘西之于沈從文,北京城之于老舍,高郵之于汪曾祺,堪稱“魂牽夢萦”之地。在《為家鄉寫詩》中,“夜深人靜時,那濃濃的鄉愁會一股股湧上心頭,千裡之外的故鄉,會乘風踏月來找我……”記憶裡的一針一線、一磚一瓦信手便可連綴成文。作者在質樸的文字中重回大山裡的故鄉,草木、吃食、山水,無一不在記憶深處紮根,一經觸發,便立刻飽滿靈動起來。
故鄉的一山一水固然值得懷戀,然而最美的風景卻是人。他說寫作是有感而發,是真情的流露,不得不寫時才寫,在寫的過程中,寫親人、朋友、師長、兒時的小夥伴,自己都會禁不住熱淚盈眶。有人說,王繼懷的散文有些小說化,真情實感常常在小說般的故事中自然流露。例如《傳遞》,寫一個少年人在風雪之夜趕路回家,又冷又累又餓,意外地在陌生人家裡得到了熱情的招待。一飯之恩,少年人感銘終生。成年後,他也一直樂于幫助需要幫助的陌生人,一份不求回報的愛就這麼傳遞下去。一所著名高中的一位名師看了他這篇入選中考試題的《傳遞》後說,這是一篇充滿溫情的文章,陌生的農家傳遞給“我”的是關愛、幫助和信任,“我”傳遞給他們的是感激、感恩;“我”傳遞給乞丐和遭竊青年的是信任和幫助,遭竊青年傳遞給“我”的是感謝。這些美好的情感在不同的人們之間傳遞,紐結成一個溫情脈脈的大愛社會。
詳細生動的描寫是王繼懷散文的又一大特點,在他的散文裡,他常常把兒時的經曆和一個個感人的故事,濃濃的親情、友情、鄉情與生動詳細的描寫融在一起,讓他的散文飽滿充實而又富有情趣,讓人拿起後就舍不得放下。在《聽雨》中,“閉上眼睛,靜靜地聽着雨打芭蕉,雨敲房頂,雨擊田野,雨落池塘……時大時小,時緩時急,時斷時續,時高時低。聽其聲,聽其調,聽其韻,讓心靈随着雨聲的節奏一起飛舞。”描寫聽雨的畫面有着詩意般的美感,難怪這篇文章被選為中考語文現代文閱讀試題,被選入很多版本的教輔讀本中。
值得一提的是,我們常常在寫作者中看到的“故鄉”與“他鄉”二元對立的情況,但在王繼懷身上卻并未出現。故鄉與他鄉,是彼時溫情與此時溫情的交織,更是作者感悟人與人美好情感的最佳距離。在《日久他鄉成故鄉》中,“坐在高鐵上,透過玻璃窗望着這座城市熟悉的風景,聽着月台上熟悉的鄉音……腦海裡浮現出在這座城市生活工作的那段難忘的歲月。”故鄉是他永恒的鄉愁,但他卻并未因此而對城市保持距離,故鄉的淳樸與溫情是作者多年來遊走異鄉的底氣,而都市的和諧與包容是作者獲得力量的源泉。
讀《收集幸福》,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富有哲理的人生感悟,讓人很受啟發。例如“把每天遇到的幸福,看到的幸福,聽到的幸福,都記在心裡,裝進腦海,當自己不開心,不高興時,就把收集的幸福放出來,讓幸福趕走不開心、不高興。”書中很多篇目是關于生活哲理的,比如《别忽略了身邊》《買而不用的浪費》《按自己的節奏去跑》等,這一個個蘊含在生活中的哲理故事,讀後會讓人受益,讓人回味。
寫作是一種精神追求,要有自己的氣質和風格,寫作的過程其實也是修煉自己、教育自己、提升自己的過程。讀了《收集幸福》,我完全相信作者如此真誠的告白。他的文章樸素、自然、真實,他追求的是真善美,他用心用情用功挖掘和收集生活中的幸福,來呈現給讀者,給人以溫暖,給人以力量,給人以美好,引導讀者向真、向善、向上。讀他的文章,會讓你很受益,深受啟發。
新媒體編輯:張滢瑩
配圖:攝圖網、出版書影
秋季文創與2022年訂閱已開啟
進入微店訂購文創
秋季文創線上首批限量100份
報紙訂閱
中國郵政平台
→
本報為周報,周四出刊,通過郵局寄送,郵發代号3-22,全年訂價61.8元
每天準時與我們遇見的小提示: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