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道教禁吃四大葷的原因

道教禁吃四大葷的原因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8 03:15:09

文·段宏剛

魯迅先生在《1918年8月20日緻許壽裳》的信裡,說過這樣一句話:《狂人日記》實為拙作,又有白話詩署“唐俟”者,亦仆所為。前曾言中國根柢全在道教,此說近頗廣行。以此讀史,有許多問題可以迎刃而解。

這句話傳達了兩個觀點,一是“中國根柢全在道教”,二是以道家思想來解釋萬事萬物都能說得通。

魯迅所說的“道教”實際上是指廣義上的道家思想,以“道法自然”為核心,是一套完整的、成體系的文化理論和踐行方法。道家思想跟儒家思想、佛家思想合在一起被稱作中國傳統文化的三大精神支柱,簡稱“儒釋道”,代表人物分别是孔子、六祖慧能和老子。

道教禁吃四大葷的原因(道教講究四不吃)1

道家思想由老子在公元前6世紀創建,也是中國土生土長的、最早的文化流派,對中華民族方方面面的影響非常大。可以說,中國傳統文化的根脈無法離開道家思想的滋養,人們遭遇的上至宇宙下至民生的困惑,用道家思想都可以解決掉。

大約到東漢至魏晉南北朝時期,道家思想經過數百年的發展和變化,形成了完備的民間組織,誕生了教義、規範、戒律、修持方法等一系列具體的規章制度,以此來約束修行者的言行,并得到了統治者的認可和肯定,由此,道教正式産生,一直傳承至今。

在普通大衆眼裡,道教修行者往往是一副仙風道骨的模樣,他們清靜無為,遠離紅塵的喧鬧,隐居在山野之中,過着閑雲野鶴般的生活,看起來逍遙自在,無拘無束,讓凡夫俗子非常羨慕。

道教禁吃四大葷的原因(道教講究四不吃)2

實則不然,道教修行者同樣要遵守許多清規戒律,“四不吃三不問”,就是他們必須遵守的禁忌。

道教講究的“四不吃三不問”究竟是什麼?

道教比起佛教,沒有那麼繁瑣的清規戒律,修行者可以吃肉喝酒,還可以結婚生子。

道教雖然不反對修行者吃肉,但有四種肉不能吃,這就是“四不吃”的來源。

“四不吃”是指牛肉、狗肉、烏魚、鴻雁四種動物不能吃。原因如下。

道教禁吃四大葷的原因(道教講究四不吃)3

一,不食牛,牛是善的象征,也是聖物。

中國傳統文化裡,牛一直是吃苦耐勞、任勞任怨的象征,詩文和繪畫裡,贊美牛的作品數不勝數。

道家勸善書《牛圖經》這樣贊美牛:勸人聽我說因由,世間最苦是耕牛, 春夏秋冬齊用力,四時辛苦未曾休……勸君食味将牛戒,無牛亦有好珍馐,人從是處行方便,無量陰功萬古流。

梅堯臣的《耕牛》寫道:破領耕不休,何暇顧羸犢。夜歸喘明月,朝出穿深谷。

魯迅先生也說: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藝術家們之所以這樣贊美牛,是因為在農耕社會,牛是非常重要的勞動工具和社會資産,農業生産一時一刻也離不開牛,把牛看作是古人的衣食父母毫不為過。

因此,古代許多朝代禁止殺牛、吃牛肉。

正因為牛有溫馴、勤勞、樂于奉獻、普度衆生的本性,因此,它被看作是善良的象征。

另外,相傳老子當年西出函谷關,坐騎正是青牛,在青牛的陪伴下,他鑄就了經典《道德經》,因此,道教中人将牛看作是是神聖之物。

道教禁吃四大葷的原因(道教講究四不吃)4

二,不食狗,狗是忠的象征。

大約在1.5萬年之前,狗被人類從野狼馴化而來,從此成為人類最忠實的朋友。狗忠誠、機靈、勇敢、防範意識強、領地意識強,在看家護院、狩獵、追蹤等方面,表現出極高的天賦,給人類的幫助巨大,在人們心目中一直有很高的地位。

常言道:子不嫌母醜,狗不嫌家貧。一隻狗隻要認定一個主人,不論主人貧窮富貴,它自始至終都會不離不棄,忠心耿耿,直到老死。

狗的這些品質讓它享有了“忠誠”的美名,在道家修行者眼裡,食狗肉者是不忠不義之徒。

道教禁吃四大葷的原因(道教講究四不吃)5

三,不食烏魚,烏魚是孝的象征

烏魚就是人們俗稱的黑魚,在道家眼裡它被稱作“孝魚”

烏魚在産卵時期視線模糊,兩眼昏花,看不見任何東西,沒有辦法外出覓食,隻能忍饑挨餓。然而,烏魚崽在這時會主動遊到母魚的嘴裡,充當母魚的食物,讓母魚得以存活下去。

道教修行者認為,烏魚崽的孝道精神非常可貴,主動把烏魚崽的行為跟民間傳說“割肉救母”,以及“二十四孝”裡“卧冰求鯉”等故事聯系起來,即使捉到烏魚,也會放生,堅決不會食用。

然而,普通人對烏魚卻有完全不同的看法,人們認為:烏魚很可惡,連自己的親生子都吃。道教的看法卻恰恰相反,這說明道家修行者的思想境界遠遠高于常人。

道教禁吃四大葷的原因(道教講究四不吃)6

四,不食鴻雁,鴻雁是貞的象征。

鴻雁常年在高空飛翔,一副不同流俗、志向高遠的姿态。古人說:燕雀焉知鴻鹄之志?看到翺翔在高空中的鴻雁,常常讓人聯想到鴻鹄之志、桀骜不馴、清新脫俗等成語。

實際上,鴻雁還有一個寶貴的品質,那就是對愛情忠貞不渝。成年後的鴻雁,如果找到了伴侶,這對伴侶就會一輩子厮守。如果有一隻死去,另一隻到死也不會重新再找别的伴侶,甚至會跟着殉情。

鴻雁對愛情如此忠貞和執着,不僅讓文人騷客感動,也讓道家修行者感動,因此,道教修行者絕不食鴻雁。

可以看出,道教的“四不吃”是建立在中國傳統文化之上的,兩者有如漆似膠的關系,代表了中國傳統文化裡對善、忠、孝、貞的推崇。不善、不忠、不孝、不貞之徒,在道家眼裡,即使在常人眼裡,都不是好東西。

道教禁吃四大葷的原因(道教講究四不吃)7

道家的“三不問”分别指不問年齡、不問俗事,不問籍貫。

一,不問年齡。

俗話說“僧不言名,道不言壽”。道家修行的意義在于,通過修行來領悟大道,探尋生命的真谛,最終實現天人合一、長生不老的大境。

然而,每個人由于悟性和造化不同,道行也呈現出高下之分,有的人白須飄飄方才邁入道門,有的人風華正茂卻領悟了大道。所以,年齡的高低并不能代表道行的深淺,道家修行者相當忌諱詢問年齡,不論是問還是被問,都很忌諱。

道教禁吃四大葷的原因(道教講究四不吃)8

二,不問俗事。

“既來之則安之”,對修行之人來說,自己當初選擇來修道,那麼,安心完成自己的使命才是正事。

世俗中的功名利祿已經與自己無關,如果無法了斷紅塵,肯定會阻礙自己的修行,讓自己産生各種各樣的煩惱。

如果遇到世俗之人,向他們詢問一些家長裡短的瑣事,則非常失禮。如果俗人向修道者主動談這些,或者詢問修道者的日常生活,被認為是不尊重修道者。

道教禁吃四大葷的原因(道教講究四不吃)9

三,不問籍貫。

出門在外,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如果看到一個道士上前詢問他的老家在哪裡?則是非常不禮貌的行為。

常言道:身在紅塵外,心居水雲間。修道之人都是出世者,追求天人合一,把世上每一個人都看作是時光長河裡的匆匆過客,在茫茫宇宙裡顯得微不足道,所以,根本沒有必要說出自己的故鄉在何方。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