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第六感》是 一部非常棒的電影,相信看過的人都有二刷三刷的經曆,本人也不例外。影片講述的是兒童心理醫生麥克與心理疾病患者、年僅9歲的男孩科爾相互救贖的故事,該劇叙事娓娓道來、情節引人入勝、結局出乎意料,讓觀衆大呼過瘾後又陷入深深的反思,有很多意猶未盡的觀衆對影片進行不同角度的解析。
影片宣傳時,定位為驚悚懸疑,但内核講述的還是親情的缺失和關愛的故事,本文僅從單親家庭教育(僅指單身母親)的角度來解讀男主角成長過程中的關愛缺失及心靈的修複途徑。
影片中,9歲男孩科爾,父母離異,跟着母親生活,是一個單親家庭的孩子。單親家庭中成長的孩子,尤其是男孩,一般會出現以下幾個方面的心理問題:
(一)膽小懦弱,缺乏安全感;(二)性格孤僻,不願意與别人交往;(三)非常自卑,比較敏感,特别在意别人對自己的看法;(四)怕被批評,不敢說真話;(五)因為感受不公,有仇恨心理和暴力傾向。造成孩子這樣的性格,主要是孩子的唯一監護人——單身母親教育引導方式不當引起的,這也是衆多單親家庭普遍存在的問題。因為在家庭遭遇重大變故(離婚或一方死亡)後給孩子幼小心靈造成的傷害會隐藏在孩子心理的某一個角落、不會馬上顯現,容易被家長所忽視。這個時候如果教育得當,孩子有可能走出心理陰影,和正常家庭孩子一樣健康成長;如果教育引導方式不當、孩子漸漸出現這樣那樣心理問題時,再想彌補就是比較困難了。
影片中單身母親琳恩在教育孩子科爾時,就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本文摘選琳恩與科爾在一起時的五個鏡頭,可以反應母子關系并不融洽,孩子心理問題嚴重,母親沒有感知或者說感知有偏差:
鏡頭一:科爾去上學,母親琳恩從樓上窗戶看到鄰居男孩湯米主動幫科爾背書包、牽着科爾的手、非常友好地結伴上學去了。其實是科爾欺騙媽媽的假象, 是那個鄰居男孩湯米故意演戲給琳恩看的,事實上,湯米對科爾并不友好,認為他是個怪胎。(說明母親并不了解孩子的内心想法)
鏡頭二:科爾放學回家,媽媽先坦誠地告訴他自己今天都幹了什麼,然後問他在學校都做了些什麼?科爾帶着勉強的笑容說他課後被選為第一棒球手,打了一個本壘打,後被同學們相擁高高舉起,媽媽聽到很高興。事實上,這個事情并沒有發生,隻是科爾個人想象,他想讓媽媽高興,從而得到心靈慰藉。
鏡頭三:琳恩多次發現她抽屜裡外婆留下的吊墜不知不覺地到了科爾的抽屜裡,而科爾不承認是自己拿的。一天,琳恩與科爾在廚房吃飯,琳恩再次提到此事,因為她覺得房間裡隻有她和科爾兩人,是不可能有第三人會拿,科爾肯定在撒謊,她想再給科爾最後一次坦白的機會。結果科爾仍然堅持不是自己拿的,憤怒地琳恩讓科爾滾開,科爾委屈地走開了(事實上,觀衆都知道是科爾的外婆拿的)。
鏡頭四:遭受鬼魂侵擾的科爾戰戰兢兢地來到琳恩面前,問:“媽媽,今晚我可以跟你一起睡嗎?”琳恩一把抱過科爾,答應了孩子的請求,卻發現孩子全身都在發抖。(孩子已經孤獨恐懼到何種程度了,母親依然沒有重視)
鏡頭五:琳恩抱着從湯米生日宴會上回來已經熟睡的科爾,在安頓他上床入睡後,發現科爾的衣服破損、身上有傷痕,她心裡非常難過,拿起電話打給湯米家人,生氣地叫他以後不會欺負自己的孩子。(科爾身上的傷痕應該是自殘導緻的)
從以上幾個鏡頭,可以看出母親琳恩已經知道自己孩子孤僻、怪異,但她沒有用很好的溝通方式去走近科爾的内心世界,去傾聽孩子内心的真實感受,而是用強勢的母親身份和家長的角度去解讀孩子的想法,從而導緻母子之間誤會和隔閡逐漸加深。科爾在強勢母親面前顯得更加孤獨無助,内心極度恐懼,他隻能通過不斷地從教堂裡拿過來的人物道具來尋求安全庇護,并在家裡自建了一個安全庇護空間——搭起的一個紅色帳篷。(這對孩子來說是多麼可悲的事啊!)
很多觀衆認為這是一部溫情感十足、親情愛情十分濃郁的電影,特别是最後科爾說出真相、琳恩理解了孩子、母親抱兒子喜極而泣的鏡頭感動了無數觀衆。是的,心理問題嚴重的科爾最後成功地救贖,臉上露出和正常孩子一樣的燦爛笑容,讓人十分欣慰。
但是,這不是母親的功勞,這應該感謝一個人,就是影片的另一個主角——兒童心理醫生麥克,準确地說,是一個鬼魂。
麥克因十年前放棄了一個叫文森的患有心理疾病的兒童的治療而感到自責,于是對同樣家庭背景、患有同樣心理問題的科爾伸出援助之手,決定盡最大努力幫助科爾。
影片中,麥克用他近乎完美的專業技能,幫助科爾一點一滴地走出黑暗,迎接陽光,最後實現成功救贖。我們來簡要梳理一下他的治療方法:
首先,取得信任。這其實是件很不容易的事,何況要面對一個内心極度恐懼、有嚴重心理疾病的兒童。麥克先是通過玩遊戲、猜想法的方式和科爾進行接觸,雖然效果不大,但這種形式是能讓孩子樂于接觸并參與的。後來,麥克陪科爾上學,這也是接近他的最好方法,因為科爾是孤獨的,沒有人願意陪他一起上學(前文湯米做的是假象,離開琳恩視線後湯米就甩開科爾而去)。而且願意傾聽科爾的訴說,當科爾說到别人都罵他是怪胎時,麥克脫口而出:他是放屁。這讓科爾心裡暖暖地,因為之前沒有人為他這事抱不平過。于是,他主動地跟上麥克說:你剛才說了句髒話。麥克說:“我知道。”這樣,他們的信任之橋就開始搭建。
其次,扮演角色。麥克在科爾面前,不僅是醫生,更像是朋友,更重要的是,他在科爾心裡不知不覺地扮演了父親的角色。人在成長過程中,父愛、母愛缺少一個,心理都是不健全的。缺少父愛的科爾特别渴望有父親的關懷和陪伴,這些都是母親給不了他的。他戴着父親留下的無鏡片眼鏡和已經壞了的手表,這些麥克都看在眼裡。所以,在科爾憂傷難過的時候,麥克給他變魔術,在他睡前的時候給他講故事,雖然魔術變得很菜鳥,故事講得很枯燥,但這些都讓科爾幹涸的心田得到充足的滋潤,讓父愛的缺位得到填補,從而變得更加主動,從他給同學玩麥克的魔術時就可以看出他的變化。
第三,平等對待。這是與孩子溝通的良好方法。作為父母,尤其是單親家庭的一方千萬不能以家長和長輩的身份與孩子交流,甚至發号施令。而是要以朋友、同伴的身份去聆聽、去真誠的交流。影片中,麥克向科爾講述他與妻子之間的誤會以及自己苦惱的原因,這根本不像是醫生與患者的對話,更不像大人與孩子 的談話,完全是朋友之間的平等交流。這也是科爾母親所沒有做到的。影片開頭科爾母親先自己講了一天自己做了哪些事(感覺像編的)後,就迫不及待地讓科爾講他在學校裡的事,讓科爾感覺這不是坦誠,是交換。所以,他也隻能編個故事讓母親開心。
第四,找準病因。影片中,科爾告訴麥克他能看到鬼魂,這就是他恐懼的原因。麥克根據他以往的經驗告訴科爾,你可以試着與鬼魂交流,說不定他們是想得到你的幫助。後來,科爾克服恐懼心理,主動接觸鬼魂,真的幫助了他們,後來鬼魂就不再侵擾科爾了。從心理學角度講,克服恐懼最好的辦法就是直面恐懼,這是需要足夠的勇氣的,但隻要勇敢地邁出這一步,你就能走出來,實現自我救贖。《緻命遊戲》、《八面埋伏》、《沉默的羔羊》裡都是通過這種方式實現自我救贖的。
第五,充分肯定。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說:“人類本質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影片中,母親琳恩就生活在不被母親認可的陰影裡。小時候,她因為學習舞蹈與母親鬧翻,有一次她參加舞蹈表演以為母親不會去,事實上母親去了,躲在後面的她沒有看到。母親對她的舞蹈表演很認可,然而母親生前一直沒告訴她,以至于她認為自己是個不被認可的人而感到自卑。因而,她以更高的标準要求自己和兒子,卻發現不幸的婚姻給她和兒子帶來更大的打擊,她對兒子有種“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覺。但她沒有想到,培養一個人就是要給他充分的肯定,讓他擁有足夠的自信去面對一切。這方面,麥克做到了,他積極鼓勵科爾去參加校園活動,讓科爾在校園舞台表演中充分找到了自信。他對科爾說:“那個湯米表演比你差很多。”
科爾就是在麥克醫生的鼓勵下,重新認識自我、找回自信,成為健康快樂的孩子。
結語:在當前離婚率居高不下的背景下,我們應該認真重視單親家庭孩子的教育問題,不能因為父母的一時沖動,給孩子造成永久的傷害。雖然心靈的創傷是隐性的,但仍舊不容忽視,孩子長大後的人際交往困難、心理焦慮、環境壓力等反映出來的悲觀厭世心境,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希望廣大家長引起重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