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孟浩然歸隐在哪

孟浩然歸隐在哪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7-01 10:24:54

作為我國古代重要的山水田園詩人,孟浩然之前一直是一個隐士的身份。直到現在,雖然有人關注到了孟浩然一生中的隐與仕,但還不夠全面,有失偏頗。而在大部分人心中他依然是一個隐逸形象。其實孟浩然一生三入長安,五度歸隐,這體現的是一種隐與仕交織着的矛盾,也體現着他的心路曆程,本文将從這一個角度出發,帶你讀懂孟浩然心中隐與仕。

孟浩然歸隐在哪(3入長安5度歸隐淺析孟浩然的隐與仕)1

初隐:書生意氣之少年

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中說:

“骨貌淑清,風神散朗,救患釋紛以立義,灌園藝圃以全高”

似乎已經體現了孟浩然隐仕交織的一生,既有道家風範,又有儒家入世之心。

儒家思想主張“天下有道則現,無道則隐”,“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孟浩然從小就接受良好的儒家思想教育,在他的思想中,儒家思想占了大部分。

孟浩然早年,武則天當政,唐玄宗尚未登基,後來又經曆了韋後以及太平公主亂政

他曾嚴厲批評過武後當政的事,心中的想法也就可見一斑了。正是這樣的政治環境,使得孟浩然絲毫不思入仕,而是喜歡遊玩山水,讀書練劍,志于做一個陶淵明那樣的人

孟浩然歸隐在哪(3入長安5度歸隐淺析孟浩然的隐與仕)2

既然天下無道,那便歸隐去吧。

于是,年方二十的孟浩然,與好友張子容欣然隐居于鹿門山中,吟詩作賦,流連山水,忘乎所以。這便是孟浩然的第一次隐居,未想入世便隐居,表明在他内心深處,終究還是向往着隐居生活。

有他的詩為證:

《題鹿門山》說:“昔聞龐德公,采藥遂不返”“ 隐迹今尚存,高風邈已遠” ,《夜歸鹿門歌》說“鹿門月照開煙樹,忽到龐公栖隐處”,《憶張野人》也提到:“何必先賢傳,唯稱龐德公”

詩中頻繁出現的龐德公是何許人也?乃東漢著名隐士,劉表曾數次請他出山做官而不來,欣然歸隐。詩中對龐德公的景仰溢于言表,他又“嘗讀高士傳,最嘉陶征君”,陶征君即是陶淵明,足見他心中的歸隐之情。

孟浩然歸隐在哪(3入長安5度歸隐淺析孟浩然的隐與仕)3

《舊唐書·孟浩然傳》有這樣的記載

“孟浩然,隐鹿門山,以詩自适”

這一段時間,他過得最惬意,遵從内心的決定,無憂無慮,也正是這樣的生活,使得他能心無旁骛地讀書寫詩,賦予了他詩歌中的靈性。 王士源評價他的詩:“學不故儒,務掇菁華,文不按古,匠心獨妙”正點出孟浩然詩中的清淡,所以讀孟浩然詩,有一種清新之感。

可是人的一生是複雜的,各種因素影響之下,孟浩然逐漸向往出仕

孟浩然歸隐在哪(3入長安5度歸隐淺析孟浩然的隐與仕)4

轉折:初慕功名之青年

開元元年,一同隐居的好友上京參加科舉去了,而且成功考得進士。這件事在孟浩然心中掀起一道波瀾。在送别好友離開時,他的内心是複雜的,一來是好友的離去,從此自己的隐居生活未免有些單調,二來則是好友選擇了一條與之前相反的道路,一條那個時候的孟浩然心中有些抗拒的的道路,他内心波動可想而知。在送别張子容的詩中有這麼一句:

“茂林餘偃息,喬木爾飛翻”

其實不僅僅是喬木,更是孟浩然的内心在翻飛掙紮。

孟浩然歸隐在哪(3入長安5度歸隐淺析孟浩然的隐與仕)5

除了朋友離去的原因外,還有時代因素,個人因素。

政治上,唐玄宗已經即位,越發呈現一種開明的盛世氣象,盛唐那開拓進取,昂揚向上的時代精神逐漸形成,已經到了天下有道的時候。

所認識的人,除了張子容外,還有辛谔,丁鳳等人,紛紛參與到時代的洪流中,追求功名去了,孟浩然心中哪能不搖擺啊,他也自認是有才之士,在《書懷贻京邑同好》詩中就曾說:“晝夜恒自強,詞翰頗亦工“,又如何不想成立一番功名?

于是,孟浩然心中的出仕思想經過一番争鬥開始占上風,在張子容離開後的第三年,年方二十三歲的孟浩然辭别親人,到長江一帶遠遊。

孟浩然歸隐在哪(3入長安5度歸隐淺析孟浩然的隐與仕)6

為何沒有直接參加科舉而是遠遊?或許是因為好強,想要展現自己的才華,搏得盛名之後,經别人的舉薦而入仕,這是實力的最好證明。詩仙李白便走了這一條路,于是“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意氣風發,不可一世。 孟詩中有一句:“誰能為揚雄,一薦《甘泉賦》”,便表達了他希望得到舉薦的強烈心情。

這一次漫遊其間,他結識了許多當朝名流,最出名的當屬宰相張說。著名的《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寫作時間雖有争議,但大部分的學者認為寫于開元五年,也就是當孟浩然21歲的時候,呈給張說的,詩中明确表達了他的出仕思想

孟浩然歸隐在哪(3入長安5度歸隐淺析孟浩然的隐與仕)7

一入長安,無果而終

開元11年時,張說也不負所望,推薦孟浩然,孟浩然由此開啟了第一次長安之旅。

許多人以為開元16年是他第一次入長安,其實并非。孟浩然《赴京途中遇雪》詩中明确提到:

迢遞秦京道,蒼茫歲暮天。

窮陰連晦朔,積雪滿山川。

落雁迷沙渚,饑烏集野田。

客愁空伫立,不見有人煙。

但有學者從《唐書·玄宗紀》、《五行紀》等書中考證,開元16年長安一帶并沒有下雪,16年附近也隻有11年底下了雪,另外當時張說為中書令,身居高位的他舉薦孟浩然是完全有可能的,另外據典籍記載,唐朝科舉并沒有在冬季舉行的。可見他第一次入長安,當在此年。

首次出師,便遇大雪,似乎已經預示了第一次入長安的結果。

孟浩然歸隐在哪(3入長安5度歸隐淺析孟浩然的隐與仕)8

不知道什麼原因,孟浩然終究沒有得仕

雖然《唐詩紀事》中記載了孟浩然因為張說的推薦而見到了玄宗,玄宗讓他誦讀自己的詩歌,浩然卻讀了一句“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玄宗當即不悅,責他返回襄陽這一故事,《唐才子傳》中亦有相似記載說他在王維府中做客,突然碰到玄宗來訪,吓得躲到床底下,很有戲劇性。但不過是後人杜撰的結果,這句詩當時還沒有寫出來呢也尚未認識王維,前文已有論述,這裡就不展開來講了。

這段時間的真正的經曆尚未為人所知。事後孟浩然再次回到襄陽歸隐,漫遊四方,結交更多的人,希望能夠得到舉薦的機會。

孟浩然歸隐在哪(3入長安5度歸隐淺析孟浩然的隐與仕)9

二入長安,不幸落第

然而舉薦的機會終究渺茫,第二次歸隐時期,他并沒有如願。到了開元十六年,或許是因為等得太久了,自己又年事已高,不惑之年的孟浩然心中的出仕思想更加強烈了,再一次選擇進京,參加這一年秋天進行的科舉。

可是事與願違,當時已經頗有名氣的孟浩然竟然落榜了。讀書四十年,卻一朝功敗于此。

在《陪盧明府泛舟回作》中,他悲切地寫道:

“猶憐不才子,白首未登科”

好一個白首未登科,道盡入仕無門的悲涼。從23歲打算入仕起,自己眼見一個盛世成長起來了,一個個朋友都有所作為,隻有自己功名未成,怎能不叫已經40歲的孟浩然傷心,何況曾自負才氣,如今不得已參加科舉,卻遭受落榜的打擊。

孟浩然歸隐在哪(3入長安5度歸隐淺析孟浩然的隐與仕)10

《孟浩然集序》記載他曾“間遊秘書省”寫出了“微雲淡河漢,疏雨滴梧桐”這一絕世名句,滿座贊歎,紛紛擱筆不再作詩,一時間聲滿長安。

事情似乎出現了轉機,他便打算留在長安,幹谒名流,作詩獻賦,以取得入仕的機會。

《題長安主人壁》詩中:

“久廢南山田,叨陪東閣賢。欲随平子去,猶未獻甘泉“

再次提到“獻甘泉”之說,可見他心中交織着的矛盾。

但長安終究還是讓他失望了,内心深處的隐逸情結又占了上風。孟浩然黯然離開長安,又開始了漫遊和隐居的生活。

先是返回襄陽隐居,而後在吳越之地逗留長達數年,其間曾跟曹三禦史在太湖輕舟泛遊,曹三禦史打算舉薦他。或許是心中仍未平靜,長安實在令人傷心,孟浩然有些心累,寫詩婉拒了他。這是他第三次隐居

孟浩然歸隐在哪(3入長安5度歸隐淺析孟浩然的隐與仕)11

三入長安,夢空一場

開元19年到20年,唐玄宗駕幸洛陽,孟浩然再度啟程出發洛陽,在洛陽獻詩獻賦,并認識了王維等人。開元二十一年,唐玄宗返回長安,孟浩然亦跟着回到了長安,尋求機會。可是大概布衣一生就是他的命運,第三次入長安,依舊無果。又因秦中大旱,苦秦無雨,在開元二十一年秋天,孟浩然再度返回洛陽,不久又離開洛陽,南下吳越,這便是著名的“自洛之越”

三入長安,像是竹籃打水一場空,孟浩然失落到了極點,為撫平心中的哀愁,再度漫遊吳越與隐居。在這一時期的詩中,詩人多次傾訴了心中的苦悶,頗有一種發洩和自憐的愁緒。

離開長安時,已是秋天,他心中悲涼,有感而作。在《秦在寄遠上人》中寫道:

“一丘常欲卧,三徑苦無資。北土非吾願,東林懷我師”

直言長安并非他所想去的地方,自己隻想回到隐居之地。又在《李氏園林卧疾》中說:“我愛陶家趣,園林無俗情”,可見詩人心中隐仕思想的急劇轉換。

孟浩然歸隐在哪(3入長安5度歸隐淺析孟浩然的隐與仕)12

最著名的是寫于洛陽赴吳越路上的《自洛之越》:

皇皇三十載,書劍兩無成。

山水尋吳越,風塵厭洛京。

扁舟泛湖海,長揖謝公卿。

且樂杯中物,誰論世上名。

洛京已經使他心涼,他簡直不再想追求功名了。三入長安,一次比一次心酸,空有才華,卻入仕不得,這是一種怎樣的悲哀?

在這第四次歸隐時期,韓朝宗曾與他約定一起進京,但最終還是放棄了,可見詩人心中的疲倦與失望。

孟浩然歸隐在哪(3入長安5度歸隐淺析孟浩然的隐與仕)13

出任幕府,病發而逝

然而在盛唐時代和儒家思想的影響下,隐居一番的他,并沒有放棄。開元25年,一向贊賞他的張九齡任荊州長史,招他為幕府,經過一番考慮之後,孟浩然還是去了。

唐朝入仕有三條常見的路,一是科舉,二是舉薦,三便是幕府,通過當幕府也能一步步往上升遷。

可惜孟浩然經曆了多次打擊,身體已經不複當年,當幕府後不久,就又回到襄陽了,不久患上背疽,需要在家休養,再也沒有出去過。這是他第五次歸隐,也是最後一次

等到身體差不多康複了的時候,恰逢老友王昌齡因為貶官經過襄陽,順道拜訪。兩個老友多年不見,王昌齡被貶官,自己入仕無門,可謂同病相憐,也就放開了喝,互相傾訴。

但是孟浩然身體本就不好,又患了背疽,食鮮而疾動,王昌齡前腳剛走,他隐與仕交織的一生便結束了。

孟浩然歸隐在哪(3入長安5度歸隐淺析孟浩然的隐與仕)14

結語:

但想來孟浩然并不後悔,在生命的最後時刻,能與朋友傾訴一場,他心中的矛盾和執念已經放下了。所以當舊疾複發時,他便趁此仙逝了,獨留下“布衣詩人”在世間流傳.

葉嘉瑩說:“他最後落入了求隐與求仕兩方面都不能夠心安理得的夾縫之中,迷失了自己的方向。“迷津欲有問,平海夕漫漫”,正是這種心境的寫照。”其實我更覺得這句詩正寫出了他迷茫之後的一種平靜感,迷茫過後要找到什麼才是我們真正想要的東西,這正是他給我們的啟示。

想他一生,生在大唐,可惜奔波半生,始終不得志。從他的經曆和詩中不難看出他每次遭受挫折之後,都極度迷茫與失望,但是每一次他都能調整過來,沒有放棄,或許這就是盛唐時代精神的魅力。

不到之處,敬請批評指正。

參考資料:《孟浩然集序》,《新唐書》、《舊唐書》、《孟浩然集》、《唐詩紀事》、《孟浩然生平事迹考辨》等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