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國”展中展出了一幅孔子博物館推薦的《三聖像》。這是一幅明代絹本墨色畫,縱142厘米,橫76厘米。畫面中間的老者,神态端莊安詳,目光凝視前方。在孔子左右兩側,各立一人,他們秉手垂立,恭敬虔誠。
展簽中沒有注明三人是誰,但我們都知道中間老者肯定是孔子,你被後世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等。
另外兩人是誰呢?
我們先來看儒家有幾位聖人。在儒家學派中有“儒門五聖”的說法,除了“至聖”孔子外,大家最熟悉的該是“亞聖”孟子。孟子是儒家僅次于孔子的一代宗師,與孔子并稱為“孔孟”。“孔孟之道”幾乎成為儒家思想的代名詞。
除了孔子和孟子外,儒家代表人物中,還有三位被尊為“聖者”的,分别是孔子最著名的學生顔回和曾參,以及孔子的孫子孔伋(子思)。
顔回是孔子最喜歡的學生,孔子評價顔回是弟子中唯一好學的人“有顔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是安貧樂道的人“一箪食,一瓢飲,在陋室,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是大智若愚的人“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
顔回也是最尊敬孔子的一位學生,他稱贊孔子“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在顔回心目中,孔子身上有永遠學不完的東西,顔回也一直不間斷地刻苦學習,加上營養不良,最終透支了身體,早早就去世了。
孔子聽到顔回去世的消息後,恸哭不已,并不斷地哀歎說:“噫!天喪予!天喪予!”
曆代文人學士對顔回也推尊有加,以顔回配享孔子、祀以太牢。唐太宗尊顔回為“先師”,唐玄宗尊他為“兖公”,宋真宗加封為“兖國公”,元文宗又尊他為“兖國複聖公”。明嘉靖九年改稱為“複聖”。
我們都很熟悉《論語》的一句話:“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就出自曾參之口。曾參的父親曾點是孔子最早的一批學生,曾參則是孔子晚年的弟子。曾參以孝著稱,倡導以“孝恕忠信”為核心的儒家思想、“修齊治平”的政治觀和“内省慎獨”的修養觀。
曾參是最懂孔子的一位學生。《論語·裡仁》第15章:“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孔子的兒子孔鯉先于孔子去世,孔子就把自己的孫子、孔鯉的兒子孔伋交給曾子教導。可見孔子對曾參的喜愛和信任。
曾子在儒學發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後世尊奉為“宗聖”,是配享孔廟的四配之一。
曾子沒有辜負孔子的厚望,把自己所學所思傾囊傳授給了子思。子思雖有孔子嫡孫的光環,但學習非常刻苦,在儒家學派的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上承爺爺和老師的“中庸”和“忠恕”之道,并将這一思想傳授給了孟子,下開孟子心性之論,在孔孟“道統”的傳承中有重要地位。
子思的思想還對宋代理學産生了重要而積極的影響。北宋徽宗年間,子思被追封為“沂水侯”;元文宗至順元年(1330年),又被追封為“述聖公”,後人由此而尊他為“述聖”。
說完了“儒門五聖”,我們再回到這幅《三聖像》,畫中三聖分别是儒家“至聖”孔子,孔子右手邊是“宗聖”曾子,左手邊是“複聖”顔子。
這幅畫還有一個值得稱道的地方,是從孔子左肩開始,作者用蠅頭小楷書寫的整部《論語》組成了三人的衣袍,巧妙地将書法、繪畫藝術與儒家經典結合在一起,别具風格。
在三聖身後是一株蒼松,取《論語·子罕》中“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的寓意,體現孔子處亂世不改其志的品格。
關于這幅的作者,專家們還沒有最終考證确定。畫的左下角雖有題款“大德三年仲春吳興趙孟頫謹寫”,但專家鑒定為僞款。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