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1個科學小知識,培養孩子的科學素養。
文 | 魔力科學小實驗,本文為原創,轉載請注明來源。
今天咱聊點跟養魚有關的事兒。
老家門前屋後各有一條小河,前面的河床鋪滿細沙,後面的則鋪滿鵝卵石,河面均不寬,河水也很淺,小孩子挽起褲腳就能過河,而且水特别清澈幹淨。就這樣兩條毫不起眼的小河,成了小時候的我天然的水上樂園。
△老家門前的小河
印象最深的莫過于下河撈小魚。事先準備好一個小簸箕,将它伸進河邊水草叢,另一個小夥伴則往上方的水草叢中跺上幾腳,随後将簸箕迅速從水中提起來,隻見簸箕中各種小魚小蝦活蹦亂跳,于是趕緊将它倒進小水桶裡,回家養起來。
時間一晃就是幾十年。現在城市裡長大的孩子估計很少能體會到80後這代人童年的樂趣咯。節假日帶孩子們出去玩,有時也會帶上魚網,不過能撈到小魚的概率卻很小。好吧,至少也算是體驗了一把我兒時的樂趣。
△在野外溯溪撈魚
撈不到小魚小蝦,那就給家裡買個魚缸,從超市裡買些觀賞魚回來養。不過,如果魚缸長時間不換水,會慢慢長出綠藻,水也會變得渾濁。
我用的魚缸是自帶清潔功能,換水頻率維持在半個月一換。魚缸的水體為何會變髒呢?裡面到底有哪些看不見的生命?出于好奇,我取了個水樣,放在顯微鏡下進行觀察。
看完後,不免倒吸了一口涼氣!
實驗目的
認知魚缸是一個小型生态系統,多種生物共存。
實驗材料
顯微鏡、滴管、生态魚缸
操作步驟
1.從魚缸中取一滴水樣,滴在載玻片上。
2.将蓋玻片小心地蓋在水樣上,操作要避免産生氣泡,然後将樣本移到顯微鏡下。
3.為便于觀察,取下其中一個目鏡,裝上20X的電子目鏡與電腦相連。(電子目鏡非必須)
4.物鏡換成40X,調節焦距至成像最清晰。
現象及原理
通過上面的實驗我們發現:原本幾乎清澈見底的魚缸水體,在顯微鏡下放大800倍後,可見多種浮遊生物。
這簡直就是現實版的“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看似清澈見底的魚缸水體,因為裡面有魚的排洩物以及天然水草,是衆多微生物的溫床。魚缸自身的過濾系統隻能去除體積較大且肉眼可見的雜質,但無法過濾掉其中肉眼不可見的微生物。因此,小小的魚缸實則為一個半封閉的小型的生态循環系統,多種微生物與魚共居。
微生物是指個體難以用肉眼觀察的微小生物統稱,包括:細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生物、顯微藻類等在内的一大類生物群體。它個體微小,卻與人類關系密切。
圖像源自于視頻截圖
魚缸中都有哪些微生物?
自養菌:硫磺細菌、硝化細菌、鐵細菌、光合細菌
異養菌:假單胞杆菌、真菌(比如常見的酵母菌)、放線菌、原生動物及藻類
大腸杆菌也是一種異養型原核生物,所以開水要煮開就是為了殺死這類緻病菌
魚缸裡的微生物對魚有害嗎?
魚缸裡的微生物對魚的影響就好比空氣中的微生物對陸地動物的影響一樣。大部分微生物對魚是沒有害的,魚表面有抗體能對抗這些微生物,有些微生物對魚反而是有利的,它們參與動物的新陳代謝。
不過,有些微生物是病原體,是緻病菌,能引發動物代謝異常。所以魚缸消毒液也是必須的。
之前我們曾經用顯微鏡觀察過酵母菌。酵母菌也是自然界中常見的一種微生物,水中、空氣裡、土壤裡、動物體内都有它的存在,酵母菌也是人類社會應用得最早的一種微生物:幾千年前就用它來釀酒和做面包。
好了,今天就唠到這了,咱們下期見!
往期精彩原創實驗回顧:
魔力科學小實驗,紙杯燒水,野外生存必備新技能!
魔力科學小實驗,紙鍋煎雞蛋!是的你沒看錯
我是一名理工碩士奶爸,愛生活、愛科學,陪娃做了400多個“魔力科學小實驗”。關注訂閱我,每天3分鐘,陪孩子在家做個小實驗,培養孩子的科學素養!
THE END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