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有陸續和大家說到一些祭祀相關的祭品挑選原則,比如說不能用茄子當祭品,因為農村把茄子叫做“吊死鬼”,寓意不好。
也不能用人自己都不吃的東西當祭品,會被視為不敬。
在祭祀不同對象時,也有一些不同的講究,重點大家可以看看之前的文章。
而今天要和大家探讨的,也是挑選祭品的一個禁忌,忌諱用不完整食物當祭品,黃鳝更不可以,這又是為何呢?一起來探讨一下吧~~
忌神忌諱打鱗去鰓,什麼意思?
所謂“打鱗去鰓”,主要是針對魚,意思就是要保證祭品是完整的,不能剪頭去尾,這個講究主要是在南方沿海一帶比較流行。
農村覺得給魚刮了鱗,或者剁掉魚頭或魚尾,都不是全魚,用這種不完整的食物來祭祀神靈并非全心全意,擔心被責備,所以不提倡。
祭祀的祭品需要帶皮,比如豬肉、雞鴨肉之類的,都需要整隻帶皮。
而魚也需要帶鱗,比如完整的鯉魚、鲫魚當祭品都是合适的。
但像鳗魚和鳝魚,則不能當祭品,因為這兩種魚沒有鱗,會被視為不完整。
尤其是鳝魚,除了沒鱗,在農村的說法也很不好,農村把鳝魚稱為“絕尾巴”!
原因是鳝魚的尾巴不像其他魚的尾巴那樣完整,反而總給人一種是斷掉一截的感覺。
所以人們才叫它“絕尾巴”,意思是“絕後”。
農村講求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思想,故而覺得絕後是非常不該的,用這種寓意不好的魚當祭品,也是大不敬,還有咒人絕嗣的意思,故而不能當祭品。
很多農村還用這種魚當髒話用,和人吵架就會用“絕尾巴”來諷刺對方,殺傷力也很強。
那麼鳝魚就真的那麼一無是處了麼?不,鳝魚在農村的食用和藥用價值可是很高的~~
小暑黃鳝賽人參,鳝魚的價值有多高?
鳝魚在農村也叫黃鳝,有的地方還把它叫羅鳝、蛇魚、血鳝、常魚、長魚(蘇北一帶)等名字。
鳝魚有兩種比較普遍的類似,一種就是農村常說的黃鳝,一種則是山黃鳝,在雲貴川等地都有分布,還有一種白色的,也叫白鳝!
大多是說,人們都把鳝魚和黃鳝視為一種。
黃鳝的身體像蛇,而且沒有鱗片,但因為體型和生活環境上有差異,被劃分為魚,而不是蛇。
原生的黃鳝喜歡生活在水泥洞和石縫中,晚上才出來找食物,一般是夏天出來,十一二月冬眠。
黃鳝的身體很奇妙,小時候是雌性的,生殖一次後就變成雄性。
我記得小時候我老家還有人養過,也賺到不少錢,但大部分人家都是養來自己吃的,因為黃鳝營養價值高,要買來吃會很貴。
而且把黃鳝養在稻田裡,還能趕走田裡的麻黃,人們在下田耕作時不至于被麻黃咬住,也是一種不錯的選擇。
黃鳝在大部分地區都被視為非常珍貴的名菜,大多用來招待重要客人。
雖說一年四季都能産出,但小暑(今年是7月7号)前後的黃鳝最為肥美,營養價值也是最高的,所以農村也有“小暑黃鳝賽人參”的說法。
黃鳝本身的營養價值就高,富含維生素A對視力和皮膚都很好。
還有DHA、卵磷脂等高價值元素,以及調節血糖的鳝魚素,對某些特定人士來說非常有用。
正因如此,黃鳝在農村才被視為飯桌上最珍貴的食物之一,大多用來款待最珍貴的客人。
不僅如此,黃鳝的肉、血、頭,以及皮還有一定的藥用價值。
不過黃鳝的血清有毒,需要格外注意,好在這種毒素不抗熱,煮熟後就無毒了。
血液也有毒性,對人的口腔、消化道黏膜會産生刺激性,嚴重的影響非常大,所以一定要避免被黃鳝咬到。
雖說小暑的黃鳝營養價值高,非常肥美,但這時候的黃鳝攻擊性也很強,稍不留意就會被咬傷,捉的話需要做好防範措施。
而且在我老家農村,殺黃鳝吃還有個規矩,那就是不要頭。
人們覺得黃鳝的頭不能吃,因為隻要頭在,它們就很可能會活過來,吃下去不安全。
當然,這種說法是誇大的,不吃頭也是避免頭部的毒素和構造複雜卡住喉嚨吧。
不過私以為不用黃鳝當祭品的原因,除了農村覺得它是“絕尾巴”之外,最大的原因就是黃鳝比較貴,性價比太低。
而且黃鳝的形狀當祭品看着有點奇怪,還容易吓到小孩子。
加上處理過程要格外小心,不熟容易中毒,祭祀時人多眼雜,萬一有人偷吃到還沒熟的中毒就很不好了。
所以這樣想,不用黃鳝做祭品也有些道理的吧~~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